城市空间文脉与城市特色
发布时间:2024-10-30
发布时间:2024-10-30
江苏城市规划总第138期
2006年 第5期
城市空间文脉与城市特色
萧 明
【摘要】城市特色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一个论题。针对现实普遍存在的特色危机,论文选择以城市空间文脉的研究为切入点,指出特色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够体现城市发展有机延续性的空间要素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联系,需要以系统的思路,将空间文脉要素有机联系、巧妙设计,形成能够体现城市文脉特色的一个完整系统。
论文首先通过对城市特色认知规律的研究,确立了空间文脉的研究角度,指出要缓解城市特色的危机,以系统思路重新构建文脉要素的联系是必经之路。随后从文脉结构、意义重组和形式的设计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建立文脉系统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文脉; 城市特色;系统化;传统与创新
筑和城市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观早已随现代建筑的全球化浪潮传遍世界,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形色色的现代建筑不断标新立异,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场所感被消解,日益冷酷的城市空间包围着人们;支离破碎的城市片段使城市空间失去了吸引人的魅力,人们不再有可供依赖的城市空间作为日常交往的场所,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了,以往城市空间中浓郁的人情味消失了。城市的意义正在不断地失落。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都面临着一个永恒的世界性的课题: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持城市固有的特色,使其在城市高速发展中不至于失落“自我”,并在适应环境中获得新的升华呢?
一、城市“失语”——城市意义的失落
格罗皮乌斯曾从社会学意义对城市进行了阶段划分,依次为:
(一)血缘(The Era of Kinship and TribalLaw)
(二)家族(The Era of Family and FamilyLaw)
(三)个人(The Era of Individual andIndividual Law)
(四)未来合作社会(The Future Era ofCo-operative and Communal Law)
其中的第三阶段指的是现代城市,格氏为其贴上的“个人主义”标签精确地概括了现代建
二、城市特色认知的时代性及价值取向
要研究城市特色,首先应该了解城市特色的认知问题:人们是如何认识城市特色的?什么样的城市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在我们就南京城市特色的认知所进行的公众意向调查中,在对“什么是城市特色”的问题进行调查时,很大一部分市民将城市的特色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包括城市设施、管理的水平等)相联系,认为现代化程度越高,城市就越具有特色。而在专业领域,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可城市的文化特色、自然特色等等。(图1)可以看出,市民和专业人士在对待城市特色认知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差异。这是
图1 公众印象最深的城市特色的调查结果
规划研究18
总第138期
江苏城市规划
2006年 第5期
由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在方方面面都存在许多基本的问题,如交通拥挤、基础设施分布不均、城市管理水平低下等等,人们生活中最迫切需要的是现代化设施所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一部分人也开始意识到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可贵,有感于城市建设与保护文化传统的矛盾性,而倾向于认为城市特色更多体现在人文历史和自然方面。这两种价值取向共同反映了我国城市所处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是认识城市特色的基础所在。
同时,人们对城市特色的认识也是多样的,大到历史、人文、生态,小到一座建筑物、一种本地食品,甚至对当地人的印象等等都包含在内,看法五花八门。可见城市特色确实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而且是因人而异的,人们由于各自的背景和经历的不同,对城市特色问题的认识也有深浅和角度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和认识倾向。
市标志物、历史遗迹、有活力的场所区域、有特色的局部空间如空间尺度、形状、质感、色彩、界面等等在内的多种要素。
(二)城市文脉特色的含义
城市文脉特色就是与城市的固有脉络紧密结合的城市特色,是强调在尊重城市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的前提下建构的城市特色。其中包括以下三方面主要的观点:
■ 纵向上的协调——尊重历史
如今城市历史的价值已经为多数人所认可,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城市特色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旧城保护方法的逐步完善和相关法制的建立,在城市设计中尊重历史已经成为设计者的共识。
■ 横向上的协调——尊重现实
横向的协调是指与现有环境的对话,即尊重已有的当代建筑和现存合理的有价值的环境要素。相比起来,这一点比尊重历史环境更需要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的自觉和努力。整体环境的完美需要各个当代建筑的相互协调和对话。这不仅需要设计师自觉地树立整体环境的观念和持有谦逊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法制化的城市设计制度,使建设过程在制度上保证城市形态的连续性。
■ 与风景的协调——尊重自然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天人合一”为之真,“知行合一”为之善,“情景合一”为之美。与自然风景浑然相融,是我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优良传统。自然要素是城市文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得以依托的自然背景。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风景在现代城市中的比例越来越少,因其不可再生性和无法替代性而显得弥足珍贵。与自然的协调一方面是要保护仅有的自然环境资源,控制建设。在生态环境、视觉影响等方面保证其完整性;另一方面则要合理地加以利用,将其引入城市,优化城市环境。
三、城市空间文脉与城市特色
(一)以城市空间文脉为切入点研究城市特色
由于城市特色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可以泛指城市中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所有事物,而且不同的个体由于经验和阅历的不同,也对城市特色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选取一定的角度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空间文脉是指城市文脉在城市空间中的具体体现,也有人称之为“地脉”,是城市空间中具有历史的,人文的和生活价值的多种要素的总和,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空间文脉”是自然和历史赋予城市的珍贵财富和人类精神寄托的重要体现,具有时空延续性和恒久的价值。以城市空间文脉为切入点研究城市特色,可以避免在城市特色问题上的个人价值观局限性,最大限度剔除城市特色认知的主观因素,只对与城市空间发展密切相关的那些因素进行特色的研究。对城市设计者来说,就是提倡在具体的区段设计中,通过对“城市空间文脉”的分析和系统化研究,注重在设计中保持城市在空间和文化、生活上的连续性,以达到突出城市特色的目的。总之,这个概念将城市特色问题限定在以空间为基本研究对象的范畴,对于实践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城市空间文脉包括空间的结构要素和空间形态要素两方面。前者包括城市格局、城市脉络以及城市肌理;后者则指包括城市天际线、城
四、城市文脉环境的常见问题
首先,在城市建设中对文脉环境的忽视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典型的是大面积的老城区推倒重来“连根拔”的做法,这在很多旧城区的改造当中仍然是主要的解决办法。这是一种将极为复杂的问题粗暴简单化对待的错误做法。从历史保护的角度,它抹杀了旧城中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破坏了文物建筑所根植的历史环境,致使城市历史文脉失落,许多有价值的风貌荡然无存(见图2)。更严重的是,
19规划研究
江苏城市规划总第138期
2006年 第5期
五、系统思路缓解文脉特色危机
所谓系统思路,就是用综合的、联系的视野去处理问题。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思路,但是在城市空间的文脉传承问题上却显得十分重要。城市空间的文脉包含从显性到隐性、从结构到形态的多种要素,只有将城市空间文脉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统一考虑,才不至于顾此失
图2 讽刺大规模改造简单化的美国漫画居民之间多年形成的社会网络和邻里关系被粗暴扯断,土地投机和土地闲置现象严重,而且拆迁安置中种种的不公往往容易引发社会的动荡。
另一种常见的问题是城市空间文脉要素分散,缺乏有机联系,造成意义的失落,无法形成明显的城市特色。经过数十年的无控制建设,在旧城中往往有一些重要的建筑物被工厂、住宅等其他建筑物所遮挡,不再具有往日的标志性和历史意义,如南京的钟楼和鼓楼曾经是“晨钟暮鼓”、遥相呼应,是城市的象征,但是如今已经被周围拔地而起的新建筑所淹没。位于北极阁山上的民国气象台旧址本来占据着城市内的制高点,是老南京的标志物之一;如今在众多高层建筑的衬托下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意义(图3)。
彼,兼顾保护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系统论的
一个重要观点是“1+1>2”,即系统各要素相加大于要素之和。将文脉要素彼此联系、制约,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体现新的意义,形成更鲜明的特色,具备更加完善的功能。这也是解决城市特色危机的必经之路。
(一)城市文脉结构的整合
首先,需建立文脉要素之间的空间结构秩序。通过对文脉要素系统的梳理,确定一定的序列层次,并以轴线、网络、关联等空间设计手法将分散的特色要素联系起来,重新构成一个新的特色系统。
除空间结构秩序之外,社会结构也是城市文脉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来看,它甚至比物质形态的空间结构更为重要和根本。延续原有的社会结构并加以发展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城市的形体环境设计所能够做到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即发现并保留旧环境中有价值的社会活动,并结合新的需要,为所有的活动提供适宜的空间。
(二)意义的重组和转化
所谓意义,是特指这个空间文脉系统所要表达的主旨,以及设计者预期形成的城市文脉特色等。简要地讲,更近似于设计的立意。这是系统体现城市文脉特色的关键步骤。意义的产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L 克里尔说:“城市文脉的特点来自构架巧思,而非历史年代。通常我们不会因为历史中心与建筑的年代历史感到兴趣;而是因为它组构原则的原创力量。……伟大建筑的原创性不是仰仗原始材料的年代,而是个案的最初原创性。”城市空间文脉系统强调将那些过去的、现有的要素相关联,但并非是一味地保留和模仿;“尊重以往的素材,并不是说在城市设计中要求模仿原有的环境,而是说尊重原有环境的形式、色彩、质感,以及总的空间特征。正在建设的东西是为了当前使用的,只能用现代的思想方法去表现,这并不是建议必须故意忽视过去,和一定要‘摩登’。一切伟大的设计者都有一种传统的意识,一种‘不只为了过去而过
图3 杂乱的高层建筑衬托下的
原民国中央气象台旧址
城市文脉延续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促进城市生活的延续,有的城市建设虽然关注了历史文化的保护,却忽视了城市生活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一些本可以用来促进城市生活的文脉要素被被动地封存起来,人们无法参与到其中去;而另一些只注重历史形式的延续而忽略了空间的使用,没有了人的活动和使用这一最根本的要素,空间只能是一个虚壳,不具备任何意义。
规划研究20
总第138期
江苏城市规划
2006年 第5期
去,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的历史意识。”意义的重组和转换则体现了这种意识。
(三)形态的设计
结构作为一种形态组织的基准,它作用于形态的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结构是通过“场”来组织各种要素而最终形成整个系统的形态的。根据场力强弱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控制”与“统摄”两种作用方式。当因素在整体形态中体现出规则、有序、统一的一面,有加强结构基准的倾向时,属于受控制的类型;而当因素更多表现为随机、无序、离散,有破坏系统的连续性,削弱基准的倾向时,则属于受统摄作用的要素。两种要素的动态平衡可以表现出统一中有变化的丰富效果。
意义对于形态的具体设计则具有更强的指示作用。形态设计必须贴和设计者对意义的通盘考虑。即如何通过形态的设计更好地体现设计的立意和城市文脉特色。
都没有中止过。经过各种出于实际需要的加建、改建甚至重建,民居得以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需求,同时自然而然地将传统建筑的思想、形态以及空间结构延续了下来。开创与永恒的统一意味着某种东西贯穿、延续于所有的变迁之中,在民居建筑传统的演变中,这种不变的东西出自实实在在的居住需要。又例如在被誉为新地方主义大师的芬兰建筑师阿尔瓦 阿尔托的作品中,其扎根于芬兰土壤的设计,体现了对本源的把握,使极富创造性的变化与永恒性、延续感相统一。
现象学思想对这种观点的内核做了更为精辟和深刻的剖析,海德格尔观点的出发点基于胡塞尔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但他拓展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不再以人的意识来理解事物,而是通过研究事物的“在世之在”来认识事物本身。他认为现象学是统一体之在的科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这种“方法”意味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并非关注事物的成分而更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根本依据来源于生活。也许在文脉的传统和创新的关系问题上,更需要我们摈弃二元对立的惯性思维,尝试从生活的层面将两者统一看待,努力实现——“为生活而设计”。【参考文献】[1]萧明,段进.南京城市特色公众意向调查分析.规划师,2003(1).
[2]L 克里尔.传统建筑与都市规划的现代性.DIALOGUE建筑(台湾),March 1998.[3]F 吉伯德等著,程里尧译.市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4]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作者简介】萧明,女,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硕士,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六、文脉中的传统与创新
永恒与变化、传统与创新一直是一对微妙
的对立统一体。就城市空间而言,一方面,城市的历史文化需要不断延续;另一方面,新的生活方式要求有与之适应的社会空间来承载。两者的矛盾和联系自从人类城市的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存在着。
在本世纪40年代初,著名建筑理论家吉迪恩在其经典著作《时间 空间 建筑》一书中,以“新传统的成长”为副标题,首次引出“新传统”这一概念。该书旨在表明,现代主义尽管存在不同的分支和方向,却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并且在不断地成长着。1991年,诺伯格 舒尔兹专门以《新传统》为题撰文,重论“新传统”及其发展。他认为,新建筑应该重新把握本源;新传统并非是要创造全新的东西,而是应该把握传统——那些已为人类所发现的本源。对传统的研究和认识成为问题的焦点。
一般而言,传统是指在过去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为人们所熟悉并接受的那些事物。每一代人都会对传统有自己的解释和取舍。有看法认为,传统包括了两方面的标准,其一,它是一种转变过程的结果;其二,它的文化起源来自普通大众。也就是说,传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传递和积累的过程,是一种“活”的传统。这一点在民居发展历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住宅建筑的转型与变迁在任何时候
21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