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4-10-30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文科、现代远程

2002年9月

中国革命史课程是一门马列主义理论课,是电大相关学科、专业学生的选修课。这门课程开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中国革命史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通过中国革命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是怎样根据历史的必然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的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经验;学习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事业不避艰险、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观念。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教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努力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史实,重点阐明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结合历史规律和经验;学习历史文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又要引导学生把中国革命史的学习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实际联系起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中国革命史课具有远距离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特点。因此,教材在编写中强调了要便于自学,内容要“少而精”,并采取多媒体远距离教学的形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中国人民的早期斗争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灾难深重的根源,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认识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二、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认识在近代中国,旧式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都不能够将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引向胜利。

第一节 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清代中叶以后,以封建主义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及意识形态,已经成为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桎梏。明、清之际在沿海地区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限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政治黑暗,经济停滞,军备废弛,社会矛盾大量积聚,清王朝统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治危机重重。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完成产业革命。为寻求更为广阔的殖民市场与原料产地,西方列强将扩张目标移向东方,向亚洲地区进行侵略和扩张。他们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鸦片走私和武装入侵。

二、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演变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美等国商人对中国进行大规模鸦片贸易,林则徐受命领导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妥协求和。《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西方列强为扩大其在华权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军队抗击失败。列强与中国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加快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步伐。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王朝统治集团中形成洋务派。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但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剌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但其发展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近代中国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力量,即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水陆两师均遭惨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义和团反帝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生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近代中国人民的早期斗争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中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和浴血奋战,广州三元里和沿海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放眼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变革社会、探索国家出路的主张。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斗争

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显示出农民的巨大革命力量。太平天国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而它所颁布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张。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太平天国革命失败表明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三、维新思想及政治改良运动

鸦片战争后,出现反映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早期维新思想。他们主张抵抗外国侵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早期维新思想具有进步性,但有弱点及局限性。甲午战后,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早期维新思想得到发展和传播,形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并转变成一场政治运动,即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遭到顽固派抵制和破坏而失败。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变法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不能把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引向胜利。

第二章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历史必然性,认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进步性。

二、从袁世凯篡权导致辛亥革命失败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屡遭挫折的历史教训,认识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

清政府的“新政”及其实质。民族资本主义在困难中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

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生运动的发生,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纷纷组织革命团体,创办刊物,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开展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反清活动。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的条件成熟。

二、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经过各革命团体的酝酿,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确定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为革命宗旨。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

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同改良派展开论战。革命派进行武装斗争,发动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

一、保路运动和各地武装起义

清政府为挽救其反动统治而宣布“预备立宪”,同时以出卖铁路利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发起保路运动。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为武装起义,为武昌起义的发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

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各省代表齐集南京筹建中华民国。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布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改革文化教育的法令。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三、袁世凯篡夺政权和辛亥革命失败

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袁世凯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武装进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攻与政治分化的两手政策。南北议和,革命派妥协,孙中山被迫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名存实亡,辛亥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一、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和反袁斗争

袁世凯削减和瓦解南方革命派武装,扩充北洋军队,建立和加强警察特务机构,破坏责任内阁制,暗杀宋教仁,与帝国主义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在北洋军的进攻下,二次革命失败。

袁世凯解散国会,撕毁约法。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进行反袁斗争。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护国战争爆发,帝制复辟失败。护国战争的意义。

二、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和革命党人发动护法战争

北洋军阀集团分裂,割据局面及原因,“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皖系段祺瑞上台,拒绝恢复旧国会和《临时约法》,并大量出卖山东与东北的主权,取得西原借款,与日本签订中日防敌协定。

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及其失败。护法运动失败进一步表明: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历史地落在新兴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随之进一步扩大。工人运动初步展开。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国际工人阶级的共同优点,同时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分子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各种新思潮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准备了条件。

第三章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革命传统。

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

三、了解国共合作对推动中国革命的作用,并从国民革命由胜利转向失败过程中认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

第一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带来了民族解放的新曙光。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广大青年学生高举爱国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主义旗帜进行罢课斗争。“六·三”以后,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之后,各种社会思潮迭起,各种改造中国的方案纷纷提出。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开始形成。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与团体纷纷出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并开展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第二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加紧争夺中国。在各帝国主义支持下各派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封建军阀之间矛盾加剧,混战不断。中国社会矛盾激化。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国共合作的方针和政策。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的形成,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新高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爆发,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风暴兴起。黄埔军校的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广东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国民党新老右派反对三大政策,进行各种反动活动。陈独秀实行妥协退让政策。统一战线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尖锐。

在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贡献。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工农运动的发展

国民政府发表北伐宣言,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北伐军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迅速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主力,取得北伐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北伐战争的胜利,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汉口、九江工人收回英租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两湖农民运动迅猛发展。

三、国民党右派集团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进行干涉。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支持下,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民众进行血腥大屠杀。

武汉地区和各地人民开展声势浩大的讨蒋斗争。

帝国主义、各地军阀和蒋介石反动集团联合包围武汉国民政府。夏斗寅叛变和马日事变发生。武汉政府内汪精卫集团日趋反动。蒋汪加紧勾结。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对革命造成严重危害。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认清国民革命失败后所建立的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出路。

二、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提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

三、了解“九·一八”事变后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日所作出的巨大努力。要发扬“一二·九”运动的光荣传统。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

一、国民党政权的建立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蒋介石反动集团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从宁汉对立到蒋汪合流,再到各派军阀联合逼蒋下野,国民党内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蒋、桂、冯、阎四派新军阀暂时妥协,共同讨伐奉系张作霖。奉张失败,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党政权实现对全国的统一。

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系军阀之间的混战连年不断。从蒋桂、蒋冯、蒋唐战争到蒋冯阎中原大战,蒋介石集团先后打败各系军阀,确立了国民党内和全国的统治地位。

二、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

国民党政府对外背叛孙中山的联俄政策,与苏联断交,投靠帝国主义,对英、美、日本帝国主义妥协退让。对内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政治上推行一党专政的“训政”;军事上实行军事独裁;经济上维护剥削制度,形成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垄断;文化方面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在国民党独裁统治下,帝国主义对华大量倾销商品、输出资本,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的民族工业衰退。工人失业,农民破产,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成为中国革命新的目标。

第二节 土地革命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一、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国民革命失败后,全国范围的革命处于低潮。国民党实行白色恐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怖,工农运动受到严重摧残。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继续进行英勇斗争。“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的领导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开端。“八·七”会议召开,共产党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发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了土地革命战争和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红军战争与土地革命的开展。

毛泽东提出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以政权建设为杠杆,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红军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各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二、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同时,国民党内民主派开展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

以宋庆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维护孙中山的革命纲领,严厉谴责蒋介石背叛三大政策,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罪行。反蒋斗争声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掩护了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共产党人在国统区的革命活动。

以邓演达为首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主张进行“平民革命”,主张土地国有政策;还制定推翻蒋介石统治的武装起义计划。但对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很不理解,未实现其计划即被蒋介石杀害。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左倾错误,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新道路历程中曲折前进。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及其严重危害。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中国革命的危机。红军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

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新局面开始。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一、“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政策。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实行对日不抵抗主义。东北三省、热河省沦陷。伪满洲国建立。日本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全国各地救亡运动兴起。中国共产党召开进行民族解放战争。东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开展爱国民主活动。中间势力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上海军民奋起抗战。一些国民党爱国将领发动局部抗战。

国民党政府压制抗日救亡运动,抗日反蒋斗争在曲折中发展。

二、“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步进逼,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危在旦夕。 “一二·九”运动爆发。“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为全民族抗战作了重要准备。“一二·九”运动激发爱国知识分子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发挥先锋和桥梁作用。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高潮。各地各界救国团体、救亡刊物纷纷出现。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迫使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发生趋于强硬的变化。

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和平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制定和初步实行。 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内外诸多和平因素促成的。共产党对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重大作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国内和平实现,国共谈判恢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

一、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提高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继承和发扬抗日军民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认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大团结对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重要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三、认识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指导意义。

四、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人民族抗战的发动

一、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二、全民族抗战高潮的兴起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其特点。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国民党政府的抗日部署。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国民党政府军的积极抵抗及其失利。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野蛮性。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国人民蒙受空前的灾难。

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共产党关于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