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孟子两章》教案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九年级下册语文18课《孟子两章》教案
18 《<孟子>两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崇为“亚圣”。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邹国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中期,最早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反对战争和暴政。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二、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九年级下册语文18课《孟子两章》教案
富于哲理,善用排偶,气势磅礴,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解题:
道:规律,道理。引申为顺乎民心、合乎正 义的治国策略、方法。
君主实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四、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五、学习字词:学生自行阅读注释,圈点勾画,理解词义。 1
2 3 4
5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
8
9
六、积累文言知识。内容如下: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外戚,旁系亲属。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九年级下册语文18课《孟子两章》教案
2、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3、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
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名词用作动词)
划分区域 (地区、地方范围)
威 威天下(威慑、威震,形容词用作动词)
耀武扬威(威风)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
君子固穷(安守)
蛇固无足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绿 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
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利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之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说明)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离,这(说明)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九年级下册语文18课《孟子两章》教案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哪个是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结论)
2、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3、推论:战争中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者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 (对比论证 …… 此处隐藏:267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