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使用地理:校本研究课题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生活实用地理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培养具有“自强精神、科学态度、人文情怀、淑女风范、绅士风度、国际视野、世界胸怀、领袖气质”的学生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理教学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应该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入手,为地理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地理校本教材中有关济宁地理的内容,同学们能够对济宁的旅游地理有所了解。
2、通过学习地理校本教材中有关我们身边的环境的内容,同学们能够意识到环保就在我们身边,环保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3、通过学习地理校本教材中有关实验的内容,同学们能够初步锻炼动手实验的技能,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
三、关于校本课程评价方式 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
四、主要措施 1、组织动员全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了解学生对地理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地理课程开发的重点。
3、根据各教师的爱好和特长来编写开设校本课程。
4、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合其他年级地理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五、地理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校本选修
课程性质:本教材系我校地理组共同编写,它的形成不仅是老师们对校本课程一次尝试,也是从形式和内容上对现行教材的一次扩展。
章节内容说明:
本教材第一单元为“环境保护”,分为四节;第二单元为 “地理实验”,分为三节。
课时安排:共7课时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目 录
第一单元 我们身边的环境
第一节 身边的环境问题——废电池与我们的生活
第二节 身边的环境问题——装修污染
第三节 身边的环境问题——小心食品中的污染
第四节 青藏高原环保手册 第二单元 地理实验
第一节 野外方向的判断
第二节 看不见的力
第三节 我来造一条小河
第一单元
我们身边的环境
根据研究预测未来气候,100—200年后,鱼米之乡的江浙将变成黄土高原。——美丽的太湖已被污染,如果再放任污染,就要成死湖了。对目前这样严峻的生态问题来说,如果人们对鱼米之乡只知索取而不保护,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污染环境,不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自己给自己掘墓!
关心身边的事,关爱地球,也就是关爱自己。保护环境,从你做起,世界将会变得更美丽。
第一节 身边的环境问题
----废电池与我们的生活
废电池引发的怪病
日本中部有一条河叫神通川,1955年后发现两岸的
一些地区出现一种怪病--骨痛病。 该病发作时病人骨骼折
断,弯曲变形,痛苦不堪,后期终日卧床,不停地喊疼,最
终衰竭而死,尸体解剖发现,有的死者全身骨折多达73处,
身长缩短39厘米。经过调查,原来是与电池有关。
讨论:
你知道电池的结构吗?
为什么废电池会引发这种怪病?
废电池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污染呢?
我们的生活和废电池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食用受镉和汞污染的水或食物,镉和汞就进入人体蓄积,阻碍骨骼对钙的吸收,使骨质软化、疏松。镉在自然界中与锌矿伴生,工业废水中的镉主要来源于治炼锌。日常不可缺少的电池含镉、铅、锌、汞。虽然每节电池中含量很少,但十几亿中国人,如果其中1亿人每人每年用10节电池就是10亿节。电池腐烂后,有毒金属渗入土壤、水体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植物、动物,最后进入人体,导致严重的疾病。随手扔掉的废电池中含有的金属可能有一天就被自己吃下。
你知道吗?
电池的组成:干电池、充电电池的组成成分:锌皮(铁皮)、碳棒、汞、硫酸化物、铜帽;蓄电池以铅的化合物为主。举例:1号废旧锌锰电池的组成,重量70克左右,其中碳棒5.2克,锌皮7.0克,锰粉25克,铜帽0.5克,其他32克。
废弃电池的污染与危害
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如铅、汞、镉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长期积蓄难以排除,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和骨骼,甚至可以致癌。
铅:神经系统(神经衰弱、手足麻木)、消化系 …… 此处隐藏:1024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摩托车棚停放管理制度
下一篇: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目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