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之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德读书笔记 (自动保存的)

发布时间:2024-10-29

读书笔记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1988. 译者前言

译者归纳亨廷顿此书中的观点

(1)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 (2) 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治秩序

(3) 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P5即“政治参与与政治制度化比例是产生政治

不稳定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同时亨廷顿在此书中分析问题的框架。发展中国家所出现普遍的政治动乱,恰恰是因为这些国家中民众政治参与的扩张过快,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却未相应提高。结果,政治体系不具有组织和疏导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的机制和能力。这种‘比例失调’是造成政治动乱的根本原因。”)

第一章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退 第一节 政治差距

P1.“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并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府统治程度的高低。” 列出差距

有效能的政治体系 以美、英、苏联为例:

1、

2、 3、 4、 5、 6、

统治方式。” 总结语:P2-P3.不堪。” P3.

P5.

P5-P7.1、2、“美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本身并无建立一种政治秩序的必要。”

读书笔记

P6.

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则可能阻碍经济发展。”

P7.

“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51篇中告诫说‘在构筑一个由统治人的人操作政府时,最大的难题是:你必须首先使政府能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还需迫使政府能自我控制。

’” P8.核心观点:能对它加以控制。” P8.

第二节 政治制度:共同体与政治秩序 一、社会势力与政治制度

则越需要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的诞生存在可兼容的利益,对法律的共同认识,建立一种包含和体现道德一致性和共同利益的政治制度)

二、政治制度化的准则

P12.“一个复杂社会的政治共同体,取决于该社会政治组织和程序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取决于该组织和程序得到支持的范围大小和制度化的程度。” P13-P24.四大准则:

1、 适应性(衡量标准:时龄、代龄、组织的功能) 2、 复杂性(一个组织越复杂,其制度化程度越高) 3、 自立性(是否受社会内部非政治势力的干扰) 4、 凝聚力(一个组织凝聚力越高,制度化程度越高) 三、政治制度与公共利益

政治制度的作用与公共利益的实现: 防止个人权利的扩张

社会文化的认同(如信任、道德) 第三节 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腐败 一、现代化与政治意识 现代化的体现: P33.1、2、“就知识层次而言,字率的提高、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迅速地将这种知识传播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现代化中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是: 1、 社会动员 2、 经济发展

政治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1、 权威的理性化 2、 结构的分化 3、 政治参与的扩大

读书笔记

二、现代化与暴力(即现代化怎样催生了现代化的暴力) 1、 首先是贫穷与现代化。

P41.政治动乱的产生,不是缺少现代性,而是试图获取现代性。

P54.作者假设:

P58.不平等与不稳定:

1、 贫穷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比经济发达国家更不平均

2、 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会创造比传统社会更为平均的收入方式。而从短期来看,却会扩

大收入差距。 三、现代化与腐化 腐化产生的原因:

1、 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变化

2、 开创了新的财源和权力渠道(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规范并没有对他们与政治的关系加以界

定,而界定这种关系的现代规范又为被主要社会集团所认可。) 3、 扩大的政治系统的输出功能

腐化与暴力的异同(从二者的起因和功能分析) 同:

1、 受现代化的刺激 2、 政治制度软弱的象征 3、 “执政官的式”的社会

4、 个人和群体用背离政治体系的规则方式,联系和参与政治体系的手段 异:

1、 腐化为非法手段,而暴力是不满要求的抗议 总结:腐化与暴力同行

腐化的基本形式: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商业活动越频繁,腐化就会加剧) 有关腐化的两个概念

1、 腐化的规模:腐化交易中私人财物与公共利益的平均值。(其随主题在科层制等级增加

而增加)

2、 腐化的频率:特定人口群体从事腐化行为的频率。(在不同的社会也不尽相同) 腐化的不同情形:

1、 可能科层制越高,腐化越严重;也可能科层制越低,腐化越严重。

读书笔记

2、 可能有助于社会群体被引入政治体系,促进政治体系的稳定,也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也自然会使政府行政体系受到削弱,但也可能促进政党的壮大。 四、城乡差距:都市突破与“绿色的崛起”

第四节 政治安定:公民政体与执政官政体 P79.区别政体的不同标准:

1、 政治参与的水平:现代政体与传统政体 2

、 政治制度化的高低:发达政体和不发达政体

3、 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水平的比较:公民政体(制度化水平高于参与水平)和执政官政

P88.“科层制通常具有高度的结构分化,实行功绩和成就录用和晋升的严密制度,并用精心指定的程序和规则来约束官吏的行为。

”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

依赖民兵保卫疆土。

第二节 权力的合理化

美国:认得权威或国家主权并未集中于单一机构或个人,机构中。

第三节 结构的分化

P108.府机构和组织。”

P108.体现在“司法职能和政治职能仍然混合在一起”,“立法权一分为二”,“不愿接受常备军”,“民兵组织起着巨大的作用”。 第四节 都铎式制度和大众参与

传统都铎式制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宗教。 美国都铎式制度的组成因素:

军事力量,政治稳定,富饶的土地和资源。 欧洲的政治参与:

1、 社会制度方面:权力从君主手中转移到民众议会手中。

2、 选举方面:议会选举权由贵族扩大到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都市工人。 美国的政治参与:普选选举总统,选举原则扩大到各州州长、各州立法机构两院、许多州的行政机构及委员会许多州的司法部门和联邦参议院。

美国扩大政治参与没有产生暴力和动乱的原因:政治机构比较复杂、适应性强,具有自主性

读书笔记

和凝聚性。

第五节 都铎式政体与现代化中的社会

都铎式政体中的某些因素如权力集中可能适应现代化中的社会,从而现代化中的社会出现某些都铎式政体中的因素。 第三章 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第一节 权力、制度和政治现代化

在政治制度下权力的分散和集中影响着政治现代化,决定着其能否适应现代化。 P137.一种政治体系成功适应现代化的条件: 1、 能够创新政策;(权力的分配可以促进政策的革新;改变或摧毁这些传统势力需要将权

力集中于热心推行现代化的人士手中;)

2、 能够将现代化所产生的社会势力成功地吸取进政治体系中的能力,并由此获得新的社会

意识;

P143.“现代化国家一党制的最大效用和最大吸引力在于它是一个能促进权力集中和扩张的制度。”

第二节 传统的政治体制

P145-146.传统政治体制的分类标准: 1、 按权力的分配和职能的分配来定,最具代表性的两种传统政体,一是官僚帝国制(集权),

一是封建制(分权)。

官僚制国家倾向于职能的分化和权利的集中,封建制国家则倾向于职能的混合和权力的分离;官僚制国家的本质是权力自上而下单向流动,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一个双向流动的体系。 2、 按君主起的作用的不同来定:统而不治型,原则上既没有人民主权也没有政党主权的观

念;君主是合法性的基本源泉,而且是既统治的。 P148.传统君主制的特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碰到的国家认同和国家整合的问题较少;多数未经历殖民统治,或只有短暂的殖民统治的经历;大多处于强国冲突的夹缝中,以缓冲国的身份取得独立地位。 P150.传统君主国现代化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何保持独立和全国性的权威制度所提供的优势,来应付迅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广泛的政治参与。”

当代君主制的类型

第三节 政策革新:改革与自由

读书笔记

P156.“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君主国中,其主要的政治分野,一方面是君主与他的官僚机构的支持者,另一方面而是宗族和贵族的反对者。”后者往往打着现代自由的名义来保全自己的利益,即“用传统的多元主义对抗现代化的专制主义,以及用自由对抗平等。” P158-161.走向现代化的条件: 1、 国际官僚:通过控制官僚而控制贵族,防止“用传统的多元主义对抗现代化的专制主义”。 2、 中产阶级(新金融、商业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一方面,由于其力量不够强大,依附于

官僚阶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可能转换为改革的反对阶级,要加以控制。 3、 人民大众:占有社会精英的利益;占有贵族的利益;发生暴动,夺取利益; 4、 外国政府或者本国政治体系之外的某个集团。 第四节 集团同化:多元主义与平等 P171-172.结论:“传统政治体系的结构越多样化,权力越分散,则其政治现代化将越不具有暴力性……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化合很少社会流动性的分权猴封建的传统体制,比分化的、平等的、流动的、中央集权的传统官僚体制更易于产生现代民主政治。” 第五节 君主的困境:成功与生存 P172.困境:“为了促进社会、文化、和经济改革、把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是必须的。另一方面,这种集权却使传统政体的权力不易扩大,也不易将因现代化而兴起的新集团吸收进政治体系。” 一、转变

P172.“可以试图减少或结束君主的权威作用,努力推进现代化运动采用君主立宪制,将权威交给人民、政党和议会” 二、共存

P172.“可以努力把君主权威和人民权威结合进同一个政治体系” 三、维持

P172.“尽量减少由于扩大政治意识所产生的破坏力,使君主制仍能在政治体系中继续保持其作为”

第四章 执政官统治与政治衰败

读书笔记

第一节 执政官统治的渊源

狭义的执政官统治是指军人干预政治。 军人干预政治的因素:

受崇高的公职理想所促动的、受私利的刺激、增加薪金、扩大军事力量、贯穿于政治体系中的权力和地位的分配。

P193.“公民政体的稳定性与政治参与的范围成正比;执政官式的稳定性与政治参与的范围成反比,他的连续性随着政治参与的上升而下降。”

P193.在一个缺少有效地政治制度和不能发展这些制度的社会中,社会和经济现代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政治混乱。

第二节 从寡头的执政官统治到激进的执政官统治:突破性政变与作为改革者的军人 P194.寡头执政官统治的特点:

主要的社会势力是大地主、大僧侣、军人;

社会制度相对来说还未分化,统治阶级的成员总是轻而易举地集政治、军事、宗教、社会和经济的领导军色于一身;

政治活动中最活跃的集团从根本上讲依然是乡村性的;

家族、派系和部落为了权力、财富、地位彼此间不断地斗争; 政治采取一种个人主义的霍布斯模式; 激进执政官统治的渊源:

制度的衰败、社会的无秩序、西方的殖民主义 军队成为两种统治转变的关键性原因: 军官集团获得独特的性格和精神; 出生普通阶层; 收到先进的教育;

易吸收外来民族主义观念和进步观念;

掌握着十分难得、具有特色的管理和专门技能; 总结:以上的特质是军人成为预先性政变、突破性政变和巩固性政变组成的复杂模式表现出的中产阶级的特质,同时,军人也和政党联系在一起,成为现代化中的国家政变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激进的执政官统治:社会势力与政治技巧 执政官统治的特点:

城市的不稳定性,农村被排挤在城市之外; 社会势力:知识分子(学生),军队

政治技巧:贿赂、罢工、游行、示威、政变 军事干预:

劳工对政府和军队 劳工和军队对政府 劳工加政府对军队 劳工对政府对军队

政变作为政治技巧的特征:

由一种政治联盟以暴力或暴力威胁非法地取代现行政府领导人的努力; 暴力使用通常是少量的; 卷入的人数不多;

参与者已经在政治体系中拥有制度上的权力基础; 政变成功的条件:

参与政治体系的人数不多;体系参与者人数庞大并占有相当大比例的人赞成政变。

读书笔记

第四节 从激进的执政官统治到大众的执政官统治:否定性政变与作为监护人的军人 P214.军队在政治体制中的角色扮演:

民族主义和社会改革的先锋队,是“新中产阶级”中最团结最守纪律的分子,它对社会的影响是极为革命的(参与者和仲裁人);军队亦是非常保守的(监护人)。

P216.结论:一个社会越是落后,他的军队的角色就越进步;一个社会变得越先进,其军队的角色就变得越保守和越反动。

P217.军人变得保守,扮演监护角色,即进行否决式的干预,就充分证明这个社会较低阶层的政治参与在逐渐扩大。 否决式的干预产生的条件:军人所反对的党或运动,或者是军方欲将其排除于政治权力之外的党或运动。当执政政府推行激进政策,需要借助军队的力量进行排除异己时。

P227.军人监护性角色扮演的困境:军人高于政治和军人应当干预政治以阻止政治体系的变化(即当政治体系面临混乱和保护自身的存在)。 军队干预政治的选择:

交换和限制(阿兰布鲁的选择):军队在短暂的统治和清除一批政府官员后把权力还给文职人员,但继续对新集团获得政治权力加以限制。 归还和扩大(格赛尔的选择):军人领袖把权力还给文职人员并允许他们以前所禁止的社会集团在新的情况和新的领导下掌权。 保留与限制(布兰科的选择):军队可以保留权力并继续抗拒扩大的政治参与。 第五节 从执政官统治到公民秩序的建立:作为制度建设者的军人 执政官式社会陷入的恶性循环: P231.“在简单社会中,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发展,而在较复杂的社会中,政治制度的一个主要功能,则是使共同体更具有共同体的性质。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互作用是能动的和辩证的:最初,社会秩序在形成政治秩序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而后,政治秩序在创立社会秩序方面又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在较简单的形态下,执政官式社会缺少一致性,这阻碍了政治制度的发展。在其较复杂的形态下,一致性的发展又因缺少有效的政治制度而受到了阻碍。”

P232.从执政官的混乱状态向公民秩序的转变概括: “第一,这种发展在现代化和政治参与扩大过程中发生得越早,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就越低……第二,在扩大政治参与的每一个阶段,采取有效政治行动的可能性的大小,依不同的社会集团和不同类型的政治领袖而有所不同。” P234.“在寡头阶段,军人领袖和文职领袖之间一般没有多少差别,而且政治舞台是由将军,或至少是拥有将军头衔的人所主宰的。当社会已经进入激进的中产阶级阶段时,军官团作为一种制度的雏形通常已鲜明地形成了;将军和其他社会势力都拥有影响力。并且,在界限狭小、毫无扩张能力的政治体系框架中,也会形成有限的政治制度化。在此期间,军人的介入是周期性的,军人政府和文人政府轮流上台,更强有力的、更能与之抗衡的文职集团也会逐渐形成。最后,在大众式执政官阶段,军人的影响力会由于大规模的民众运动的出现而受到约束。因此,在激进的执政官式社会的初期,依靠军人建立政治制度的可能性最大。” 摆脱执政官统治的状态,有三种模式:知识分子和军人的联盟、知识分子和农民的联盟、军人和农民的联盟(这种联盟为军人提供了完成从执政官式统治向公民秩序转变的机会) 军人创建稳定的政治制度的能力,表现在几方面: 前提:广大的人民群众认同于其统治的能力,以及动员农民在支持自己的条件下参与政治的能力;

合法性(最初来自于对未来的许诺,但不能建立制度化的政治结构,出现寡头政治,合法性受到挑战。同时,军人对政治以及对他们自己的主观态度——军人反对政治活动。)

读书笔记

社会对制度的需要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 社会需要既能反映权力分布,又能吸引和吸收新出现的社会势力——军人既要掌握

团体的利益,又要超越集团的利益。

二、 军人掌权的政治体系的输出端——官僚行政机构发达,阐述功能和利益聚合功能的

输入端,却混乱不堪。

三、 社会还需要能够控制权力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以便权力的成功转移。 基本民主制度:

1、 把全国各地的一批新的地方政治领袖纳入政治体系,

2、 在政府和政治稳定所以来的农村民众之间建立制度上的联系, 3、 形成一种民众制衡力量,以削弱行政官僚的优势地位, 4、 提供一个可以疏导继续扩大的政治参与的结构。 第五章 革命和政治秩序

第一节 以革命为手段的现代化

P260.“革命的政治实质是,以一种飞快的速度迅速发展政治意识,并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政治,而现存政治制度却不可能用这种速度吸收新兴社会集团。” P260.革命的阶段:

第一阶段,用暴力摧毁现存的政治制度; 第二阶段,新兴集团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扩张的速度和范围成为革命性程度的标准) 第三阶段,政治制度的创立(革命所创立的制度的权威性与稳定性成为衡量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

革命的两种模式: 西方模式:旧政体的政治制度崩溃后,新兴集团参与政治,然后是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法国、俄国、墨西哥、中国革命的前期) 东方型:首先是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政治以及建立新型政治制度为开端,最终以暴力推翻传统的政治制度为结局;(中国革命的后期、越南、殖民地斗争)

西方革命在旧政体崩溃后,有三种社会派别在政治动员的过程中充当主要的角色: 温和派、反革命派、激进派 模式 斗争的范围 过程

西方模式

各革命集团之间进行 原有制度的崩溃——政治参与的扩大——新政治制度的建立 首都

开始有确切的时期,而结束却不可知

以首都包围农村

在第一阶段失去继续统治的意愿和能力

东方模式

革命集团和既存秩序之间展开

政治参与的扩张与新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进行

边远地区再扩大范围

开始不能用具体的时期标志,而结束却可预期 以农村包围城市

在最后阶段失去继续统治的意愿和能力

革命的中心

开始结束的标志判定 方式

传统精英在革命阶段的作用

第二节 革命的制度背景和社会背景

(抱负甚高的社会集团和僵硬的政治制度)

P282.革命的原因在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前提是:

第一, 政治制度没有能力为新的社会势力参与政治以及新精英进入权力层提供渠道;

读书笔记

第二, 迄今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社会势力渴望参与政治。

因此,在有能力扩大其权力,并在其范围内扩大参与的政治体系中,不易发生革命。 也可以推出,抵制政治参与扩张的政治制度以及要求这种扩张的社会势力的存在,也可能发生革命。

P285.现代化中国家发生革命的可能性取决于:

1、 都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和资产阶级)对现存秩序的疏离程度; 2、 农民对现存秩序的疏离程度;

3、 都市中产阶级和农民不仅为反对“共同的敌人”,而且为同一目标而战斗的程度,这个

目标通常是民族主义。 第三节 城市与革命 一、游民与无产阶级

都市暴动最可能的发源地显然是在因农村穷人城市而形成的贫民窟。然而,贫民窟并没有成为反抗和革命的主要发源的原因:

一、 农村居民移居城市表现为地理上的流动,一般来说,向城市流动无疑改善了他们的

生活条件。

二、 农村移民带来了乡村的价值标准和观念,其中包括已臻定形的社会服从和政治消极

的行为模式。

三、 他们生来所关心的食品、住房、就业方面的直接利益不是靠反对现存体系,而是要

通过现存体系才能予以保证。

四、 贫民窟中的社会组织模式也可能会减少政治激进行为。

二、工业工人

劳工组织是依靠政治活动而建立的,并且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他们的目标不是政治的,而是经济的。这种工会与美国工会的区别不在于所寻求的目的不同,而在于达到目的手段的不同。这种手段反映了工会本身的起源以及它运行于其中的政治体系的性质不同。

三、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城市是一国反对派的活动中心,中产阶级是城市中反对派的核心,知识分子是中产阶级中最积极的反对派集团,学生又是知识分子中最有凝聚力和最有效能的革命者。 第四节 农民与革命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革命性,但它仅靠自己的力量却无法进行革命。而需要发动工人阶级和游民无产阶级支持自己。再加上军人的合作,就可以颠覆政府。 能够农村在现代化中国家的政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绿色崛起”的性质,农民进入政治体系的方式,决定了未来政治发展的道路。但是,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高度革命性的角色。 农民和工人在革命中的角色异同:

同;关心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方面没有差别 异:

工人主要围绕能否组织其自身,有效地争取获得新产品中的利益;产品在雇主、工人和消费者之间的实际分配问题。

农民则主要攻击现存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支配制度;农民没有提出自己要求的公认的渠道。 第五节 革命联盟与民族主义

革命的可能性取决于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并举或合作的行动。然而,农民与知识分子又因为各种原因阻碍(流动性和知识上的差距)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并举或合作,而

读书笔记

当外敌入侵(催化剂),民族主义增长的时候,这种联盟就实现了。 第六节 以革命为手段的政治发展 一、共同体与政党

政治发展包含着公共利益的产生和制度化。 革命产生的结果:传统权威结构的复辟、军事独裁和暴力统治的建立、新的权威结构的建立。 二、墨西哥

革命是政治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权力集中,政治文化多元; 革命创建了新的政治制度,而且使这种制度能够独立于社会势力,能够确立起控制社会势力的权威;

革命所创立的政府体系也带来了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制度; 革命的政治体系还表现出他的适应性。 三、玻利维亚

比较其与墨西哥的区别。 第七节 列宁主义与政治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政治理论,列宁主义是政治发展。

一边是组织良好、基础广泛的、复杂的政治体系,另一边是不稳定的、四分五裂的、基础狭窄的个人型统治。

第六章 变革与政治变迁

第一节 改革的策略与战术:费边主义、闪电战和暴力

改革与革命的区分标准:政治和社会体系变化的速度、影响的范围和方向。

革命导致价值观念、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政府政策以及社会政治领导层迅速、彻底、剧烈的转变;改革则是指在速度上、在领导层、政策和政治体制上不太彻底的变化。 改革者面临的三大难题:既要挑战保守者又要挑战革命者;既要比革命者更纯熟地驾驭社会势力,而且还必须更精确地控制社会变化;选择改革的形式、决定优先顺序的问题对于改革者比对于革命者更加艰巨(即处理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和扩大政治参与之间的变化)。 改革的两种形式:一、在最初阶段就使人了解他的全部目标,然后竭力尽可能多地促使其实现,希望尽可能多的成功,即综合的、根本的、闪击式的方法。二、隐瞒目标,把改革的项目互相分开,一个时期只推行一项改革,即渐进式的、枝节的、费边式的。 第二节 改革:替代物或催化剂?

P373.改革对革命的可能性的影响取决于要求变革的集团的社会成分和社会集团的期望的性质。两个最重要的集团是城市中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这些集团和他们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结果是,以城市中产阶级为对象的改革是革命的催化剂;以农民为对象的改革是革命的替代物。

第三节 城市知识分子:作为催化剂的改革 原因(发现两大差距所在):平等、正义、共同体、经济福利同他们自己社会实现他们之间的差距;世界发达国家的实际条件同期本国条件的差距。 第四节 农民:作为替代物的改革

读书笔记

物质的不稳定性是农民爆发改革的原因。 第五节 土地改革的政治

土地改革要成为现实,政府与农民就必须有下述两种组织联系: 一、政府必须创立经费充裕的新的行政组织,并选择有才能的热心于改革事业的专家参与此事。

二、组织需要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即建立农民联合会)。 第七章 政党与政治安定 第一节 现代化与政党

一、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共同体

整合和政治同化的原因:现代化引起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的扩大。 政党组织政治参与,政党制度影响政治参与扩大的速度。 二、无政党国家的脆弱性 反对政党的三大势力:保守势力、行政人员以及那些接受参与但却不承认有必要组织参与的人。

要想国家无政党,就必须做到:防止和镇压政党,需要有意识的强制性努力,还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去提供政党的替代品,去发现组织政治参与的某种技术,以减少扩张性和分裂性的后果。即政府对政党越是仇视,社会不安定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强大政党与政治安定

政党的力量反映了大众支持的范围和制度化水平;表现政党力量的第二个方面是组织的复杂性与深度,衡量政党制度化的力量首先可通过看他在其缔造者或首先上台执政的具有魅力的领导离去后继续存在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政治积极分子和权力追求者与政党认同的程度以及他们视政党是实现其他目的手段的程度。 四、政党发展的过程

一个强大的政党体系有两种能力:一、通过体系扩大参与,控制或转移动乱以及革命性的政治活动;二、缓和并疏导新近被动员的集团参与政治活动,使之不破坏体系。 过程的各阶段:

五、政党制度的适应性

测量政党适应能力的大致方法是组成政党的平均年数。

P427.一党制的力量来源于反对帝国主义政府、反对传统政权和保守社会集团的斗争。它的

读书笔记

软弱来自缺少政治体系内的制度化竞争。 第二节 绿色崛起:政党制度与农村动员 一、政党与城乡差距

政党和政党制度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制度化手段。也即是后文所说的由革命者或军事精英来缩小,因为他们有意识地诉诸并组织农民。

获取农村的支持是政党赢取政治竞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规律:P436.在农村与城市的投票中有明显的差异;政党和候选人在农村强则在城市弱,反之亦然。在农村强大的政党往往可以控制国民政府,其政府的特点是政治上高度稳定。 二、通过民族主义斗争进行的乡村动员

农村的政治结构得到发展,乡村投票者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 三、政党竞争与乡村动员:民主的保守性 四、两党竞争与乡村化选举 乡村化选举的特点:

以城市为基地的中上阶层的现代化中精英被赶下台; 对许多政治观察家来说,结果是出人意料的;

获胜的政党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动员了新的农村选民参与投票;

获胜党的领袖往往是以往追求现代化的都市精英的一份子,事实上,他脱离了原来的精英,并喊出较大众化和传统化的口号;

除了新党魁之外,党的其他领导人和代表多数不是自大都市,而是来自地方的农村精英; 获胜党争取农村选民的方法是进行种族和宗教号召,另一方面是注重国计民生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获胜党大大得益于农村教士的支持;

关于反对党的胜利,其支持者和反对者都认为是国家政治进程的转折点; 一旦上台,新政府的政策往往注意取决于农村支持者并给他们以好处;

新政府的政策也得罪了原先的精英,往往招致军事政变,这些政变在土耳其和缅甸成功了,在斯里兰卡失败了;

在许多情况下但并不是全部情况下,失势的政党竭力适应政治参与的变化模式,努力赢得大众支持,在少数例子中,又东山再起。 第三节 组织的规则

组织是通向权力之路,同时也是政治安定的基础和政治自由的先决条件。

亨廷顿之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德读书笔记 (自动保存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