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西宁黄土堆积记录的最近13万年高原季风气候(5)

时间:2025-07-05

420第  四  纪  研  究            2001年证明两个黄土-古土壤序列是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风尘堆积物。本研究中热释光和光释光年龄的误差较大,可能由于对高原黄土堆积物组成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释光测年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热释光和光释光绝对年龄数据证实了野外对黄土-古土壤序列时

[19]间框架的认识。以前的研究在西宁S1古土壤中发现了Blake极性漂移事件记录。本

次的古地磁结果显示,在末次间冰期的古土壤和黄土堆积中没有发现明确的Blake极性漂移事件记录,该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黄土和古土壤的磁化率被证明是与气候密切相

[6,20]关的一个替代性指标,磁化率值的增大与相对暖湿气候有关。因此,西宁黄土磁化率

值的变化可能指示了与相对暖湿气候相关的高原夏季风环流强度的变化,而频率磁化率

[21]是夏季风环流强度一个更敏感的代用指标。CaCO3含量的变化是区域降水量的一个

替代性指标:降水量大,易溶碳酸盐的淋滤作用加强,因而碳酸盐含量低;反之,碳酸盐含

[22][23~31]量高。风成黄土的粒度变化被认为是风力强弱变化的一个敏感的替代性指标。

[14]西宁黄土堆积的物源区可能在西北干旱地区,其传输路线与高原冬季风的方向一致,

所以,其颗粒大小变化总体上可以作为高原冬季风强弱变化的一个指标。

图2和图3显示,在末次间冰期开始阶段(5e高原夏季风气候快速、显著增强,表现在磁化率值是倒数第)倍。),这

[],可能指示了在末次间冰期

现代高原季风影响区与东亚季风影响区的分界线

[4]°,,高原季风与高原上的土壤、植

被和冰雪覆盖的特征及范围有关。西宁黄土堆积记录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变化在位相上也有显著的差异,探槽和探井记录都表明,夏季风增强的时间相对于冬季风减弱的时间要短(见图2和图3),表明在末次冰期旋回高原季风两个子系统的非耦合现象。另外,粒度记录也指示在末次冰期的间冰段(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3)高原冬季风相对减弱,但是,

[33]黄土记录(见图2)与冰芯和湖面变化记录等还有一些差别。总体上,最近13万年高原

季风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在冰期和间冰期时间尺度上趋势是一致的。高原季风气候变化的特点表现在5e阶段气候特别暖湿,5a和5c阶段气候的干冷程度与冰期气候接

[34]近,与南极的气候变化特征类似。高原季风在冬季风强的时候,夏季风不一定弱;反

之,夏季风弱的时候冬季风不一定强。这种变化形式可能暗示两个子系统受不相同的驱动因素控制。

西宁地区末次冰期旋回两个黄土记录在沉积速率上有一定差别,这主要因为两个剖面所处的地貌部位不同。土巷道剖面位于湟水低级阶地之上,地势较低,是黄土和粉尘的接受区,较少受到侵蚀作用(主要是风蚀作用);而盘子山剖面位于高阶地之上,是该地区较高黄土堆积之一,可能既是沉积区也受到一定的风蚀作用。另外,土巷道黄土堆积距湟水河谷很近,干旱时期河床也可能提供一些物质。所以,土巷道剖面不仅记录了区域的气候变化,也有局部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但是,从长时间尺度来看,两个记录有很多相似性,尤其是在末次间冰期盘子山探井记录与土巷道探槽记录有很好的对比性,

应该是指示了区域的气候变化。

为了进一步认识最近0113Ma高原季风气候变化的历史,把西宁黄土记录与具有代

2001-西宁黄土堆积记录的最近13万年高原季风气候(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