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发布时间:2024-10-23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第一部分 文化史与高考

近三年高考试卷文化史考点分布举要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国二

卷顾炎的武代作表天下《国利病郡书》(19) 《海国 志图 《》瀛志环略》主的要容(20内)启梁超变《法 议》及通《务报》时( 1)2新化运文动适胡《文学改的 良议刍》(22 )《光 日报明发》表《实是践验检理 真的唯标一》准 2(3 )《独宣立言》

的原及作则用(3) 南7北朝弘景吸陶收教教佛,义立建道起的教仙神 体系(21宋)代吸佛教收道和教的想发展思的儒学新(1 )洪3全秀上帝教拜的教义思想的来(源1)康 4为有新思想的特点维(15)日 向本唐派朝遣学留生16()务运动派洋留遣生学( 71戊戌)法在变化文教育方面的容(内8)南京1 时政府临在育方面的教内容(19邓)小恢复工平作 后在科文化方教面整顿(2的)0唐代中 佛印教往交义(净) 12)罗盘(针近代世对界 影响(的3)明末清初1西东化交汇文(徐光《农 启政书》(1全4) )中国 公 元313 世纪~科技术学就(成1)农8的具 用功能使() (19图)国美机器零部件标准生产化采的 用广推20() 太唐、乾隆、魏源宗欧及洲诗人吉卜的林族民观念 (3)7图书报刊在动 思想解放和社推 会步方面发挥着进 重要作 用人类治文明进 程 思想政化文之的 间鉴与借吸收全国卷三文教育的化展 发与会变革社社及 进步会关系 的中国世界与国 的各友交好促往进人类文明发 科学展技的发术展 动推历史进的 步民种族族观念的 历对进史程产生的深 影响

远北京卷天津

卷上海史历卷三星堆址青遗器铜3()纸造术的发(4)明唐描 代饮茶绘风盛的行句(6)诗白 寺(2)洪秀马的宗教全论理的来(6源康)有为《新学 伪经》考子孔制改》考)8 《( 拉尔斐圣像 母(81 法)国北美战争与联系的启(蒙想思 )19(X)射 和 线射性放的发现25) 孔(子思想与和社会(谐2)丛《四库书全书》 ()5中国教 育代化的起步近(9)9 1纪世自科学然大三 发现(9120)世纪 0 5代航年技术天先国家领(52)资 主本义经思相的济演:变由主义自凯恩斯,主,义 新典古义主28()国近中“代向学习西思”的发潮展 (0) 3堂《诃吉德》《与水传浒的》同相(点3)中2华文明的发展 历(程37) 马克思义的主论基础理2(0列)宁义对马克主思主义 的展(发2)第1国三(22际)伏 泰尔中国对学儒推崇(23的)01至 9 世纪中叶 1中西技科比对(83) 马思主克与社 义会主义动运

东历史广

卷苏江卷全国一 卷206 0全国二卷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法国马《赛》在曲年的作当(1用9 北京卷)中 《国四全书库》与国《百科全书》法对比西方、 明文冲下击的代中国的近思变化想(37 “人)文运奥古·都北京、”朝明营建京城的北治原政因及政 特点(39治)活字印刷 的发(1明6二)工业次命的革发汽车和 电灯(17明 )清以明来的书翻译(籍7) 李清3照品的作点(特51居)里夫的人贡献(1)8民族主义国家对 历进程史影的响 81 纪世以来中 文明西对话

天津的卷

技进科步和新 创经是和济社发会展

的动 力西文化中交 杰出的流妇女社 对发展会出作的贡 献历史上社 会型 期转,在政治经 济、、文等方化 出现的面重大展 发与革变 进先中人提出国的救国 想思与 案方给现近代中 国会的社大重影响四川卷

孔子孟子、、韩非子思想反应的的会变革社隋唐 、举制、近科代中国思想的化变(7) 3世科界技经济中与的转移心(、美英 )(3)9近代中 国早维新派期思想(的1)9中国资产级革阶 派命与良改派的本根目标2(0)泽东思毛(想12 )“拉布吉”流时期行()大跃进运动6期时的民歌新 创(作)9龙 门窟石的点特(6“)七之子”所歌反映的历(史) 9国近中史代三个杂上志映反的个三代时《时 务》报 (、 《民丛报》新《青新年(》21德)国学家哲莱尼 、 )布茨热心 国中文化(6)1法国蒙启想思对国法革命 大影响(的伏尔泰、梭) 卢(17)张 爱玲通“文化昌盛卡的乾康代时 ”素的(材13) 孟子的“贵民轻”君思想的2()屈原作品1反的地域 映文特点化22)柳(宗《封元建论》谈县郡(2制) 司马3迁史记》 (2《4) 《立宣言独与美国(》34)同文(3馆8 宋代)中文化外流交的典型事(例4歌)谣映反太平的天 的国实史6)(语汇现出频的率低,反映国家高政治经济 主的体化(变51周人)食的饮文(2化) 6《 库四全》国法和国《科百书》的对全比(2) 中9古国四大代明发4()明朝科制举度变的(5化 )新化文运“动民主“科学”的”首者(10)哥白倡尼太 阳“心中学说”17)(歌评诗价朝大运河(2隋)4晚清中 文美教化交流(育52)欧启洲蒙想及思其对美国 影响(的9)23重庆 20卷6 广东0 (综卷合)上海历史 卷(叉卷)分上海历卷史 (同共卷

)东卷历广史卷

江苏卷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高考试卷文化史所呈现的特点

1、在“文明史观”命题走势下,文化史的考查地位日渐重要,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文明与文化仅有一字之差,谈文明离不开文化。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定义和界说,在当今西方学术界都可谓五花八门。文明不全等于文化,可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却非常密切。文化可谓文明的精神内容,即当今所认为的精神文明。文化包括语言、宗教、群体心理、风俗习惯、伦理、艺术、符号等要素,它们对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注入了文化这些较稳定的因素,历史才突破了原来所强调的政治事件、伟大人物等短时段的东西而成为流动的,发展的而永恒的文明。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和政治、经济领域的活动一样,皆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皆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基本表征。因此文明史的研究更是离不开文化史的丰富内涵。在“文明史观”的命题趋势下,文化史将倍受瞩目,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足鼎立的态势已很明显,因而我们要格外的关注。

2、处处渗透史学界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成果。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无不渗透着史学界研究领域公认的几个范试(如生产力范试、近代化范试、整体史范试、文明史范试)的新思想、新成果。而文明史范试越来越被推崇,2006年高考历史卷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走向,整个卷面文化视角特别醒目。

试题渗透的新理念十分典型,我们从中也可感受高考试题的发展方向。如:

①科学技术不仅构成生产力本身,更是反映和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人类文明或人类社会的发展。试题改变了以往对科技成就的单纯识记的考查。

例:06年全国卷二 10~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对比(38)

06年天津卷 活字印刷的发明(16)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6)

06年的四川卷 居里夫人的贡献(18)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39)

06年江苏卷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4)哥白尼太阳中心说(17)

②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文明文化在交流、融合、碰撞、冲突中传承与发展。

例:06年全国卷一 《堂吉诃德》与《水浒传》的比较(23)

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37)

06年全国卷二 伏尔泰对中国儒学的推崇(23)

06年北京卷 中国《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的对比(37)

06年广东卷 中国《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的对比(29)

06年江苏卷 晚清中美文化教育交流(25)

3、以文化史为依托,立体交叉地考查政治、经济等相关内容。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文明史三大部分是有机的整体,文化活动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先进文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反之起阻碍作用。

例:06年全国卷一 《堂吉诃德》与《水浒传》的比较,直奔文化主题,考查西方近代文

化和明清文化的比较,同时又考查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23)

06年全国卷二 10~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对比,考查了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和中

国科技发展迟滞的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背景(38)

06年北京卷 清朝《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比较,以同时代东西方两部典

型的书籍为切入点,考查了当时东西方发展的不同背景特征。(37)

4、极具内涵的文化资源的运用,使试卷清新自然,内容丰富,寓意深而不涩,充满了人文性和文化味。

新的课程目标所设置的三个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在如此重大的选拔性考试中,除能力考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如何去度量呢?命题者很费了一番思量,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史资料被调动出来,如文化典籍、文学艺术作品(雕塑、图画、诗歌、小说等)、名人名言、遗迹文物,甚至社会风貌及流行的社会语汇。命题者独具匠心,将其有效组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愉悦的思维背景,并且寓意深藏其中,一则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如何展开研究性的学习思维过程,二则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对考生的人格情操价值观进行着无声的熏陶。这正是其高妙之所在。

例:06年北京卷 法国《马赛曲》(19)

“人文奥运·古都北京”(39)

06年四川卷 杰出女性李清照(15)、居里夫人(18)

06年广东卷 “布拉吉”流行(6)、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创作(9)、周人饮食生活(26) 06年上海卷 龙门石窟的特点(6)、张爱玲卡通“文化昌盛的康乾时代”素材(13) 06年江苏卷 诗歌评价隋朝大运河(24)

5、基于文明史结构,注重文化内涵,视归纳为本。主旨立意以宏观表现,作答思路却以细致微观来达到。

例:06年全国卷I (37)

围绕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从文化视角考查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发展为冲突,归纳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规律,该题宏观上考查了学生是否能够把握文化立意及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微观上又考查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运用调动能力。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第二部分 文化史模块

模块一、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其政治经济背景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诸子百家的命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各地诸侯、卿大夫纷纷僭越周礼,“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原有的一切权威被打倒,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全方位的大异动。

在经济上,以铁器广泛使用为标志,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使自耕农经济形成,土地私有制得到确立;政治上,周天子的至高权威一落千丈,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国诸侯、卿大夫则纷纷扩充实力,争夺霸权,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激烈变革的动荡时代。

面对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激烈变革,一批摆脱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的伦理观念、价值准则以及未来社会的模式进行了反省和思考,他们各抒己见,辨难陈辞,终于,一个被称作“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现了,从而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诸子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且耐人寻味的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呐喊不仅促成了中国第一个学术高潮的出现,而且诸子从不同角度为即将诞生的统一国家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对后世的学术乃至政治、意识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人们普遍认为,先秦诸子之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当然,诸子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并非完全一样,它们有的在当时并不显赫但后来获得了极大发展;有的虽盛极一时却难逃衰落的厄运;更多的则是逐渐与其它思想融合在一起,彼此难分,水乳交融。诸子之学命运不同,并不说明其学说的优劣,而是取决于社会对他们的需要程度,取决于历史的选择。

2、诸子百家的命运

(1)儒家:被冷落—遭压制—获独尊

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信徒众多,处于显学地位,但其学说却一直不得志于诸侯。儒家的孔子、孟子都曾周游列国,宣传其学说主张。然而,在当时礼崩乐坏、干戈相见的社会里,儒家所讲的“礼乐仁义”、“上下尊卑”的道理显得那么迂阔,不合世用,因此他们到处碰壁,壮志难酬。后来秦统一六国,以法治国,儒家思想更是遭到排斥,甚至演出了“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到了西汉中期,统一的封建专制政权在完成了它的草创,进入巩固时期后,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为了在理论上适应这种变化,就把儒家推到“独尊”地位。从此以后直到近代,儒家学说一直被奉为官方正统的意识形态,孔子也因此被尊为“至圣先师”。

(2)墨家:走向衰亡

与儒学迥然不同,曾经也有“显学”之称的墨学,到战国以后竟然销声匿迹成为“绝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是什么决定了它的发展命运呢?关于这一点,先哲们已有过一些评论。比如孟子曾批评墨子的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看来墨子希望在传统的宗法农业社会,建立一种无差等的普遍的爱,只能是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无法为社会所接受。而且,墨子还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争斗,其“非攻”的主张在当时兼并战争不可避免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切乎实际的。

(3)道家:分化融合

道家思想始终是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那“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理论由于蕴含了深刻的辩证哲理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在政治上,它常被当作帝王的南面术。尤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用道家理论政治,往往能收到与民休息、国泰民安的社会效果。然而在更多的时候,道家思想是以一种人生态度积淀在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之中。在这种情形下,它总是与儒家思想结合,互为表里,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从而“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则仕,退则隐”成为古代士人的经典处世哲学。追求“虚静”、“玄远”的道家思想还在魏晋时期广为流行并且成为玄学的主导思想。至于道家末流,东汉以后与民间方术结合演变成道教。

(4)法家:至尊到变异

法家学说由于直接为新兴封建专制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很快得到重视和实施。它不仅在战国时成功地实现了变法,而且迅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秦王朝的统治思想。然而,秦朝独行法术以至速亡的历史教训,给后世统治者以警惕和启发,于是从此以后,法家学说再也没有以纯粹的形式出现,而是与儒、道等结合,形成一种以“外儒内法”为特征,更具有生命力的统治理论。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北方和南方经常边境不宁。有些从西汉初期延续下来的诸侯王国割据势力,虽已大大削弱,但仍然威胁着中央政权。此外,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这些都要求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适应统一国家的形势。他们“举贤良”用人政策,正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

根据汉武帝时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而今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是无法统一思想的。所以他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一致。为加强君权,董仲舒还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但是,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一方面起用于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另一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此后,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但是,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唐时期,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在融合的趋势中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古代史课本未涉及,只作一般了解。

儒家演进至宋元时,某种程度上有所更新,以程颢、程颐、朱熹等为代表的思想家把儒学发展至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程朱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又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把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凡是合于封建礼法的言行为天理,不合于封建礼法的言行为人欲。这就是要人们完全接受封建礼法的统治,而不得有任何违背封建礼法的言行发生,这就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统治工具,它对加强封建专制主义,巩固地主阶段专政,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朱熹的《四书集改》从元代开始至明、清两代都被提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明朝中期,理学发展到王阳明的心学阶段,成为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

三、明清之际反主流思想的产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中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一批带有民主思想色彩的思想家,开始了对儒学的批判。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黄宗羲提倡“法制”,反对“人治”,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认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王夫之“天下惟器”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的唯物观点,从根本上推翻了理学的唯心主义。

明清之际,随着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儒学受到批判,但早期启蒙思想并未占据主流地位,在中国这种批判理性之火刚刚点燃便旋即熄灭,之后是漫长的沉寂。而同时期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扫荡了封建社会旧观念,旧习俗,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最终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完成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导致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是:西欧封建社会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文艺复兴时期王权与资产阶级暂时结合冲击教会的特权;西方统治者实行“重商主义”,使得自然经济迅速解体,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而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统治者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经济上由于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民主思想缺乏生长的空间。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但又往往被我们忽视的原因是: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对儒家的批判只是局限于儒学中的陈腐之处,并不否定儒家思想,相反他们对于儒家文化仍然笃信不疑。(这一点在新课标教材中有明确说明)他们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例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相,利用《左传》中提出的民为“神之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又着重批判旧儒学的封建“君为臣纲”思想,指出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顾炎武反对道学的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他一生从不务虚,踏实钻研学问,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虽坚持以儒学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别开生面。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天地之化日新”,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这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四、主流思想走向近代化

此后儒家思想继续保持其主流地位两个世纪,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在鸦片战争以前,这种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没有受到过有力的冲击,而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爆发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同于以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已经在世界上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主义体系,鸦片战争就是英国为了向亚洲扩张而发动的一次殖民主义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渐遭到破坏,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而作为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反转过来为之服务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的传统文化,已不能有效地回答和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革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发展和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新形势,这样,传统文化就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了。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它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即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当这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习,因为按照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总是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学习。于是,中国文化就开始摆脱以往的隔

向世界了。

以材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它表明19世纪4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初撞击中,破天荒地发现了在至高至善至美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足,而一向被认为粗鄙的“夷人”却有某些“长技”,传统文化的不足正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但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这个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纲领在政治上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企图以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来弥补儒学的不足。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与之相联系,也大量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译介西方的高潮。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冲击和动摇了儒学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近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中逐渐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他们与洋务派的主要不同之点在于他们主张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19世纪7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进一步发展,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鼓吹君主立宪,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从而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康有为的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他企图用“托古改制”的办法来变革现实,它所宣扬的儒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而是一种“儒表西里”的新儒学,一种体现着资产阶级思想和观念的“儒学”。这成为戊戌时期新文化的主流。它是那一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第一,在甲午战后,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比,力量还弱小,它在政治上虽然有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愿意和要绝状态而走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求,却不敢也不能够同封建制度彻底决裂;在文化上,它有破除封建地主阶级文化、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愿意和要求,却不敢也不能够同封建文化彻底决裂,不能不借助于古代文化的旧形式来表达新思想。第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思想、新观念主要不是他们自己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从西方引进来的,他们的认识了解还十分肤浅,因此不能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第三,在19世纪60~90年代,西学传播的水平还比较低,输入的主要是“西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而很少“西政”——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康、梁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苦索,能构成此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派已属不易。

由于以上原因,戊戌时期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带有古色古香,不能完全从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中脱胎出来。儒家思想虽然受到冲击,但其主流地位却并未撼动。

20世纪初年革命思潮逐渐取代维新改良思潮而成为时代的主潮,以国内新式学堂师生和留日学生为主体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他们已不借助传统文化的旧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孙中山的许多论著,以及革命派发表在报刊上的大量时论,都是用鲜明的时代语言来表达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资产阶级新文化都有了更加独立的形态。

辛亥革命后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使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播,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等观念广为流传,民主共和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在政治上实行封建专制主义,进而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一大批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向往西方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新文化运动由此应运而生。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字。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它猛烈冲击着中国千百年以来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它还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尽管在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一些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片面性,但并不影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响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典型例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边疆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所以,要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儒家文化。

材料一 据《论语》记载,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他还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孔子还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材料二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慰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后又“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转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董仲舒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说:康有为认为,“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又以为中国人公德缺乏,团体散涣,将不可以立于大地,欲于而统一之,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

材料四 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三号上,陈独秀著文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顺答下列问题:

(1)概括说明“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并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的政治思想。

(2)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截然相反,概括说明他们在文化政策上的相同之处。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同样的倡导社会改革,康有为、陈独秀对“孔教”的态度有何不同?试分析造成二者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并进行评价。

(4)评论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对儒家思想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案:(1)核心内容是“仁”,以爱人之心协调社会与人际关系。政治思想:要使天下安定,以“德”和“礼”来治理国家。

(2)相同之处: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影响:使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成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并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

(3)康有为的态度:维新派把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利用、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原因: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借助传统思想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以减轻变法阻力。评价: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陈独秀的态度: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的传统道德(“打倒孔家店”)。原因: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北洋军阀掀起复古尊孔逆流。评价:解放思想,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但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存在局限性。

(4)地位: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维护国家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有深远影响。正确态度: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要对它进行科学的深入研究,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提出:①1905年《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提出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②同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个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实践:1912年,孙中山按照三民主义思想,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发展: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含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诞生:①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国共合作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经过实地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因,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②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的时期,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全党智慧,先后发表许多文章,对中国革命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④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发展:在解放战争时期,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3、邓小平理论

形成过程: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③1987年,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邓小平理论。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回答,把邓小平理论提高到新高度。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

理论要点:①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照般外国模式。②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明确了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上,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④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上,强调改革也是革命,也是发展生产力。⑤在社会主义建设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⑥在社会主义建设步骤上,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⑦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⑧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⑨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⑩对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认识上,强调利用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有利国际环境。

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模块二 西方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演变

1、人文主义

(1)背景 ①经济基础: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②社会原因:中世纪封建神学严重束缚人的个性。③阶级基础: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迫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切要求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④文化基础:古希腊罗马文化。

(2)主张 ①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②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③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④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⑤提倡人类认识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3)评价 ①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勃然兴起,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化、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②消极影响:过分推崇人文主义,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理性主义

(1)背景 ①阶级基础: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②主要原因: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③思想基础: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解放人们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主张 ①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②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③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④提出诸多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探究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

(3)评价 ①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②它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3、自由主义

(1)背景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②各国封建专制制度或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旧制度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张 ①经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②政治: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享有政治和民主权利,积极展开自由主义改革运动。

(3)评价 ①推动了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4、社会主义

(1)背景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

这是根本原因。②工业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③19世纪欧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2)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3)意义:无产阶级斗争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并成为工业革命后一股主要的社会进步思潮。

5、民族主义

(1)原因 ①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②工业资产阶级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进行侵略扩张,或者四分五裂的政治状况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③被奴役地区民族意识提高。

(2)特点 ①亚洲:民族运动由于其自身发展程度的局限,仍属于旧式的民族运动(旧的领导阶级、旧的组织形式、旧中国斗争目标)。②欧洲:民族运动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要求,即反封建的民族独立、民族统一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如东南欧的民族解放运动、德意志统一运动、波兰的民族起义等。

(3)影响 ①亚洲革命风暴沉重打击了本国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势力,有力地推动了本国及世界历史的向前发展。②欧洲的民族运动为工业革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德、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快车道,德国统一还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二、资本主义主要经济理论(略)

1、重商主义

2、自由主义

3、凯恩斯主义

4、新自由主义

模块三 科技的创新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进步

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略)

(1)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

(2)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

(3)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

(4)古代中国的农学、地学及物理学成就

2、以四大发明的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

(1)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纸。东汉蔡

高三历史《精神文明模块》复习纲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