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三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时间:2025-04-19
时间:2025-04-19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2课时)
【课标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课前演练】
1.(2005·江苏·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2004·上海·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3.(2004·全国Ⅲ·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5.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的根本区别是:
A.求“理”的方法不同 B.对“理”的认识不同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义利观的不同
6.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对文字狱的抗争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7.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串讲】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3.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
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办私学。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观——“人性本
善”。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
下一篇:红头文件标准模板(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