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大学语文》第3部分
发布时间:2024-10-23
发布时间:2024-10-23
专插本复习考试科目
《大学语文》(Ⅲ)
第41篇《菉竹山房》(P301-306)吴组缃(1908-1994),安 徽泾县茂林人。1929年考入 清华大学,1933年升入清华 研究院,专攻中国文学。建 国后,吴组缃任北京大学中 文系教授。他是我国著名的 作家,他写的小说、散文大 多取材于家乡。他的 《官 官的补品》、《箓竹山房》、 《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 和《樊家铺》等短篇小说,在文 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吴组缃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一个特色 就是环境描写,并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内心 世界,象征人物的悲剧命运。 小说开始“我”记忆中的二姑姑家是这样的: “那座阴森敞大的三进大屋,那间摊乱着雨蚀虫 蛀的古书的学房,以及后园中的池塘竹木,想起 来都如依稀的梦境。”而当我事隔多年和阿圆再 次去二姑姑家时见到的菉竹山房周围的风光是 “回环合抱的山峦渐渐拥挤,两岸葱翠古老的槐 柳渐密,溪中暗赭色的大石渐多,哗哗的水激石 块声越听越近。”
“响潭的两岸,槐树柳树榆树更多更老更葱茏,两 面缝合,荫罩着乱喷白色水沫的河面,一缕太阳 光也晒不下来。沿着响潭两岸的树林中,疏疏落 落点缀着二十多座白垩瓦屋。西岸上,紧临着响 潭,那座白屋分外大;梅花窗的围墙上面探露着 一丛竹子;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已开了花, 变成槁色。” 从这段细腻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见菉竹山房周 围的乡村旖旎的风光,葱翠古老的槐柳,回环合 抱的山峦,……这里的一切恬静安宁,充满着宜 人的气息。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宜人的环境中却 藏着另外一个完全异样的世界,这就是菉竹山房。
《菉竹山房》中所描写的景物环境是要用 心去读去品的。 首先,环境描写不是采用中性的笔调,而是注入 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有意地一步步引导 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景物与人物的生活心理相协 调的意识。由“我”的眼看到的感受到的山房的 阴森、诡异且略带鬼气的氛围中,感受到生活在 这座大房子里几十年守活寡的二姑姑虽死犹生, 形同死水的可悲遭遇,这种气氛烘托出二姑姑被 压抑以致扭曲的心理特征。
其次,就是利用山房里以及山房所在的金 燕村环境的对比,来突出山房里弥漫的那 种鬼气。这种对比,可以说是层层推进。 总而言之,《菉竹山房》里的环境描写很 明显为了突显人物,环境完全是为了人物 而存在,没有存在人物烘托环境,人物与 环境不是并行,这就是我理解的吴组缃先 生作品中的环境描写。
小说以“我”的眼来看二姑姑一生的变化。年轻 时是一个能绣“
各种姿态的美丽蝴蝶”的千金小 姐,本来是可以有一段才子佳人式的传奇故事却 因祖母看牡丹,“拿住了一对仓惶失措的系裤带 的顽皮孩子”而演变为一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 剧”,于是“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 头也要加以鄙夷”。最后只得“麻衣红绣鞋,抱 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在那座阴森 恐怖闹鬼的大屋子里每天念念经,绣绣蝴蝶,与 “福公公”、“虎公公”、“青姑娘”,还有每 年回来的“姑爹”相伴,真真成为一个幽灵式的 人。 小说的结尾是偷窥不成而 正在我的面前蹲着 。 至此,二姑姑这个人物的形象就通过 我 展现 在读者面前了。
第42篇《李将军列传》P308-316)
最后一段译文: 太史公说:《论语》说, 本身行为正,不下命 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 奉行。 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 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 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 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 语说: 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 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
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作者以具体生动的事例, 描述了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英 雄本色和廉洁轻财、爱护士卒、忠实诚信、口讷 少言、负能使性等品性。揭露了朝廷赏罚不公、 黑暗无道。体现了他对李广才略、人品的钦佩和 对李广遭遇、结局的同情。 一、围绕写作意图选择材料 李广戎马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可选择的 战例很多,而作者为何挑选“上郡遭战”等四个 战例呢?司马迁他所以选择这四个战例,正是为 了贯彻自己的写作意图。
1、上郡遭遇战。 李广身率百余骑,猝然与数千敌兵遭遇,众寡悬 殊,危险万分。但他临危不惧,沉着应变,凭着 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惊人的胆略,巧布疑云,扰乱 敌人的判断,终于化险为夷,安然返回兵营。
2、雁门出击战。 李广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而且身负伤病,可 说已无生还希望。但他却机智的装死,瞧准机会 夺马逃跑,并以惊人的射技,射杀追兵,而从虎 口脱险。可是,回来却被汉廷判死罪,以钱抵赎, 才免一死。
3、右北平之战。 李广所部被十倍于己的敌人包围,吏士震恐,面 无人色。李广沉着镇定,命大儿子李敢冒死冲击 敌营以安稳军心。继而又身先士卒,奋勇死战, 一直坚持到援军前来。然而,回来后,又未得到 丝毫封赏。
4、从卫青击匈奴一战。 此时,李广已年过花甲,但英气不减,一再请战,
愿与单于一决生死,以酬生平之志。而卫青为了 给亲信公孙敖以立功机会,故意将李广军并入右 将军部,致使;李广迷路受责,愤极自杀。
1、2、3三个战例,李广都是在寡不敌众、险象 环生的不利情况下,凭借智勇转危为安的,这就 充分表现出了他胆略非凡而有英武过人。2、3、 4三个战例,又都反映出以抗击匈奴为毕生志愿、 且立下累累战功的李广,非但未受到应有的嘉奖 和封赏,相反屡受罪责,乃至被迫自杀的不幸遭 遇。因此,选用这四个战例,不仅有力的凸现了 李广其人其事不同寻常的两个方面,而且还强烈 的显示出了他的才能、功绩与遭遇、结局之间不 应有的巨大反差。 以这些有典型意义的战例,从不同侧面刻画李广 的杰出才干与他的不幸遭遇,表露自己对李广的 衷心钦佩和深厚同情。同时,作者还借此矛盾, 对朝廷赏罚不公、刻簿寡恩表示了他的非议和批 评。
二、用富于特征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抓住富于特征的人物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是《史 记》人物传记所共有的一大长处。《李将军列传》 也不例外。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作概括的 叙述介绍,另一方面,又抓住了一个非常生动的 细节: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 石没簇,视之石也。 以石为虎,引弓而发矢, 竟然“中石没簇”,显示了他臂力强劲非凡。用 这样独特的细节来写他的善射,使人对次过目而 不忘,印象极为深刻。
又如李广爱好射箭。 广讷口少言,与人 居则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 戏,竟死。 如果没有 画地为军阵,射 阔狭以饮 这一细节,“专以射为戏”的 叙述就显的空泛,而有了这一富于特征的 细节,“专以射为戏”就显的具体可感。 而且,李广“画地”不画其他而专画“军 阵”,又十分符合他的将军身份和长期从 戎的生活经历,这样的细节,是李广所特 有的,作者正是以这样“特有”的细节, 写出了李广独特的个性。
三、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 一是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 匈奴射雕者射技非常高明,他们虽仅三人, 但与中贵人及所率数十骑兵交战,“伤中 贵人,杀其骑且尽”。但李广出马后,不 让别人援手,只身与三人对射,结果, “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真是强中还有 强中手。作者以射雕者这样的射箭强手与 李广比较,使他们的惊人射技在李广面前 相形见绌,就非常有利的突出了李广神射, 天下罕见其匹。
二是与程不识的对比。 程不识与李广俱为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私交 也很不错,但治军风格迥然不同。程不识带兵, 法度谨
严,“正部取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至 军簿至明”。而李广治兵却极简易,不讲部行伍 阵,“省约文书事”,甚至“不击刁斗以自卫”。 然而,由于他待部下宽厚,甚得士卒拥护,士卒 “咸乐为之死。”李广振臂一呼,士卒无不奋勇 向前,加上他胆略过人,所以尽管治军不讲法度, 匈奴却对他依然深怀畏惧。通过对比,作者描绘 了程、李二人的带兵作风。而李广治军之简易随 便,在与程不识之严谨认真的比较中显得更为独 特、富于个性。妙处还在于,他这样违反常规带 兵,居然也“未尝遇害”,这就更加显示出了他 的胆略和才气超人,反映出了匈奴对他的畏惧之 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