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近代化的探索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专题二 近代化的探索
1、阶段特征: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技术,如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如新文化运动。
2、主要内容:
(1)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明内外交困。
②、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 “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③、目的(或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或师夷长技以自强)
④、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⑤、洋务派的主要活动: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后期:以“求富”口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③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⑥、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⑦、评价(意义):积极性: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局限性: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2)戊戌变法——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起步:
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②、序幕:甲午中日战争中清王朝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梁等人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③、高潮:“百日维新”(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废除八股文。) ④、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新法,囚禁光绪,捕杀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有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
⑤、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但不反对清王朝)。
⑥、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注意这点)。
(3)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一次尝试:
①、基础:兴中会(成立于檀香山,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1905年创立于日本东京,纲领即民族、民生、民权等“三民主义”)。
②、爆发:1911.11.11发动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
③、进展: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
④、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⑤、意义:进步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最大功绩)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4)新文化运动
①、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辛亥革命后西方民主、自由观念的影响下,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②、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③、领袖: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