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自卑的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4-10-23
发布时间:2024-10-23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
国内外关于自卑的研究综述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唐 莎
要:自卑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摘本文主要从自卑的定义、自卑的测量、自卑的表现及原因等方面对国内外关于自卑的研究进行综述,另外对于少数研究者提出的内隐自卑也进行了阐述,关于内隐自卑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的探讨阶段,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去证实内隐自卑的存在。
关键词:自卑 内隐自卑 综述
Account of the Study of inferiority at home and abroad Tang Sha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inferiority i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which exists universally in humans. This paper make elaboration of the de nition of inferiority, the measurement of inferiority, the performance and reasons abo ut inferiorit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arry an elaboration on implicit inferiority, research abut implicit inferiority is still in the preliminary study stage, more empirical research is needed to con rm the existence of implicit inferiority.
Keywords: inferiority, implicit inferiority, review
引言
一提起自卑,不能不想到A. Adler(阿德勒)。A. Adler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是研究自卑最权威的人物。他认为自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自卑感。1907年A. Adler发表论文—《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他在论文中指出,天生的器官缺陷使个体产生自卑,但是个体可以通过发展其他方面来补偿这些缺陷。“自卑情结”也首次在这篇论文中被提出来。1932年,A. Adler发表著作—《自卑与超越》,主要论述的是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该如何去超越自卑从而获得成就。在A. Adler之后又有许多研究者对自卑进行了研究,但是A. Adler对自卑的论述已经抓住了自卑的本质,因此与他同时代的研究者关于自卑的研究只是在他的基础上有所完善。
一、国内外关于自卑的研究1、自卑的定义
法国的精神病学家P. Janet首先对自卑做出科学说明,他认为自卑体现的是受诸事不顺的固执观念的支配。研究自卑最权威的人物A. Adler认为自卑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中的,早期他认为自卑是由身体器官的缺陷引起的,后来他扩大了自卑的范围,认为生活中所有不完美或不完全的感觉如身体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都可能导致自卑。林传鼎认为自卑是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费穗宁等人在《社会心理学词典》中指出,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看不起自己、轻视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周详等人认为自卑是主观体验到的消极的自我评价;黄曼娜认为白卑感是一种自我贬低的情感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自卑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他们对自卑的定义却有着相同的地方,即自卑包含着低自我评价和消极的情绪体验。
2、自卑的测量
对自卑的测量一般都采用量表。Dixon 等人于1990年编制了《比较自卑感量表 》(CFII),CFII 包括自我评定和家庭评定两部分,六级评分,采用T比较法比较这两部分的差异。李艺敏采用CFII并结合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自卑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揭示了内隐自卑的存在。目前国内对自卑进行测量比较常用的是Fleming等人修订的《自卑感量表》(FIS),又称缺陷感量表。经过数次修订后的FIS是由学业能力、社交信心、自尊、体能及外表5个维度构成的,共有23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刘飞采用FIS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自卑心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看来,本科生和研究生都不自卑。另外还有研究者采用自编的问卷对大学生的自卑进行研究,如蒙家宏和贾远娥都分别编制了《大学生
187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
自卑心理问卷》,问卷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自卑的表现及原因
A. Adler认为一个人自卑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身体缺陷。在他看来,儿童自卑主要是生理方面的原因,身体弱小使得他们必须依靠成人生活,因为受到成人控制,所以容易认为自己是渺小软弱的,从而产生自卑。而对于成人来说,虽然不再依赖他人生活,但总是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希望改变的致使他们自卑。国内对自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上,李艺敏等人采用自编的自卑感问卷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学业、生活和社交方面是学生自卑的重要内容。张继如对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的研究指出,缺乏自信、思想消沉、回避社交等是大学生自卑的主要表现。刘淑君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生理因素、自我意识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是引起自卑的主要原因;徐涛认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导致大学生自卑,外部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自我评价过低等]。刘秀论认为大学生自卑的产生受童年事件的影响,如同伴的嘲笑或父母的打骂等。由此可见,自卑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自卑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4、自卑的差异性研究
许多研究者对自卑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黄雅静在对大学生自卑感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自卑感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自卑感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减弱[17]。但是吴霞对大学生进行的研究却发现,随着年级的增加,自卑心理呈增强的趋势。而蒙家宏的研究表明,同大三、大四学生比起来,大一、大二学生更加自卑;亦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不存在年级差异。由此可见,关于自卑的年级差异研究者的结论是不统一的。大学生自卑感的性别差异也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不存在性别差异,如王艺对大学生进行的研究。但有的研究却表明自卑存在性别差异,吴霞在她的研究中发现,女生的自卑心理比男生高。韩丕国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研究发现,年级和性别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可见,关于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性别、年级差异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5、内隐自卑的研究
内隐自卑的研究始于A. Adler提出的“自卑情结”。当个体不去解决面临的困难,而是以一种优越感来麻痹自己时,就会使他的自卑感越积越多,进而产生“自卑情结”。 Heidbreder在1927年对“自卑情结”进行了研究,指出内隐自卑在正常人群中是呈近似正态分布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内隐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国内首次对内隐自卑进行研究的是李艺敏,她使用 IAT、CFII和EB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群体进行测量,三种方法测得的结果都表明内隐自卑的存在。卢荣梅对初中生进行的研究发现,内隐自卑在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内隐自卑的存在。虽然有少数实证研究证明了内隐自卑的存在,但是更多内隐自卑方面的研究都是理论的探析,甚至有很多研究者把低自尊和内隐自卑等同起来。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证实内隐自卑的存在。
二、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对已有关于自卑的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研究对象比较狭隘。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自卑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学生群体上,尤其以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研究最多,对于其他群体的研究则很少见。而根据A. Adler的自卑理论,人的一生都具有自卑感,所以不能够忽视了对其他群体的研究。今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应扩大研究范围,比如增加对非学生群体(社会人士等)的研究,也可选择比较
特殊的群体,如军人、罪犯等进行研究。
其次,缺少实证研究。关于自卑的研究大多都是采用自卑感量表或问卷进行测量,而有些自编的问卷的信效度并不是很高,得出的结论也只是大致的结论,精确度不是很高。而少数对自卑进行的实证研究基本都是采用自陈测验法,因此探究自卑的实验方法是值得期待的。
最后,内隐自卑的研究匮乏。内隐自卑是否存在?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国内外关于内隐自卑的研究还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内隐自卑的研究只是对内隐自卑进行了初步的探究,还不足以说明内隐自卑的存在,今后可对内隐自卑的相关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继如:《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对策》,《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6)。
[2]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3]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8年。[4] 林传鼎等:《心理学词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2。
[5] 费穗宁、张潘仕:《社会心理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14。
[6] 周详、王淑兰:《女大学生群体中自卑型问题人格的特点及成因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3)。
[7] 黄曼娜:《中学生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8] Strano D A, Dixon Paul N.The comparative feeling of inferiority index.Individual Psychology,1990(1)。
[9] 李艺敏、孔克勤:《大、中、小学生自卑感机构及发展特点》,《心理科学》,2010(1)。
[10] Fleming J S, Courtney B E.The dimensionality of self-esteem:II. Hierarchical facet model for revised measurement scal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2:404-421。
[11] 刘飞:《本科生与研究生自卑心理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3)。
[12] 蒙家宏:《大学生自卑心理特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2)。
[13] 贾远娥:《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基于虚构—真实自我差异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4] 刘淑君:《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及其解决对策》,《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3)。
[15] 徐涛:《试析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
[16] 刘秀伦:《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克服》,《龙岩师专学报》,1998(4)。
[17] 黄雅静:《大学生自卑感及其与自我归因、社会支持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18] 吴霞、赵晋湘、邓庆华等:《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与心理调试浅谈》,《实用预防医学》,2006(6)。
[19] 王艺:《关于当前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及成因的调查》,《晋阳学刊》,2002(1)。
[20] 韩丕国:《大学生自卑心理》,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1] Heidbreder E. F.The normal inferiority complex.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27,3:243-258。
[22] 卢荣梅:《初中生的内隐自卑、羞怯和认知灵活性的关系的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88
下一篇:司法考试物权法经典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