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10-23
发布时间:2024-10-23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现代语文知识上,而6-1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在和先哲交流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定会滋养他们,成为他们的文化积淀,使他们终身受益。二、教材分析:
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我们会感悟到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在“人物长廊”里,我们会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活的多么大气,多么自尊,多么圣洁!他们的人格是多么高尚!在“名胜游踪”李,我们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在“艺术乐园”李,我们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当你学了这些,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做一个中国人真好!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典范性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趣味性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三)启蒙性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四)开放性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
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五、教学措施:
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教学过程中一定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尤其是在“名人长廊”
这一单元,只有搜集足够的作者的资料和作品,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本人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并引入实践。。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进度周时间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25—8.31 9.1—9.7 9.8—9.14 9.15—9.21 9.22—9.28 9.29—10.5 10.6—10.12 10.13—10.19 10.20—10.26 10.27—11.2 11.3—11.9 11.10—11.16 11.17—11.23 11.24—11.30 12.1—12.7 12.8—12.14 12.15—12.21 12.22—12.28 制订教学计划《声律启蒙》(一)《声律启蒙》(二)《声律启蒙》(三)《笠翁对韵》《登金陵凤凰台》《诗词两首》《诗词两首》《诗词两首》《诗词两首》期中复习期中考试《对联》《谜语》《谚语与歇后语》综合练习《北京》《西安》教学内容阶段诊断检测 19 20 21 22 23 24
12.29—1.4 1.5—1.11 1.12—1.18 1.19—1.25 1.26—2.1 2.2—2.6 《杭州》《南京》《洛阳与开封》《课茶》实践活动期末检测考试
1、声律启蒙(一)
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声律启蒙》的相关知识,对押韵有初步认识。
2,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理解押韵的用法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配乐简介《声律启蒙》《声律启蒙》是清代车万育编著,文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对于我们了解韵律、积累词语有很大的帮助。几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2、背诵《声律启蒙》。
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还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今天我们将学习《声律启蒙》(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书认真听,标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段,模仿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四、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
2、根据注释,小组交流一起理解含义。
3、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4、尝试背诵。
五、课外延伸:对对子游戏地球上有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漂亮多变的花草树木,可爱有趣的小动物。我们都很喜欢他们。我们还把他们编成了有趣的对子。对对子很有趣,也很简单,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今天我们也来对对子。、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押韵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声律启蒙》(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读会背文章。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古文的韵律的美。
3、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语句的对仗工整。
4、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诵读的积极性。
5、让学生诵读积累,体会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韵律美和语句的对仗工整。
2、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
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
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知识链接:第4页六、拓展活动:第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诵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韵律美和语句的对仗工整,让学生诵读积累,体会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声律启蒙(三)一、教学目标:
1,粗通文章,大体了解所学典故的内容。
2,培养对祖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热爱,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够学会简单的对对子。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优对劣,凸对凹。
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
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4、笠翁对韵(节选)一、教学目标:
1、学生熟读新学习内容,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二、教学准备:
音乐、多音字、古诗《送杨山人归嵩山》、五岳的名称等。三、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二、新授:
1、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3、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此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竞争中,孩子们注意力很集中。)
4、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5、学生同桌讨论,寻找文中的多音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出示多音字学生齐读,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课下写到书上。
6、学生朗读三遍。(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此环节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文中多音字的读法。三、温馨点示
1、学生同桌共同讨论寻找韵脚(年,千,娟,雁,蝉。)
2、游戏:双簧、接龙、藏宝。(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四、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3
、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
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此游
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竞争中,孩子们注意力
很集中。)
4
、
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5
、
学生同桌讨论,寻找文中的多音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出示多音字学生齐读,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课下写到书上。
6
、
学生朗读三遍。(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此环节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文中多音字的读法。
三、温馨点示
1
、
学生同桌共同讨论寻找韵脚(年,千,娟,雁,蝉。)
3
、游戏:双簧、接龙、藏宝。(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
他们学习的兴趣。)
4
、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四、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
内容,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5
、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9
1
、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
,
有诗经楚辞
,
唐诗宋词
,
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
,
诗悠悠在汨罗
江畔飘零
,
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
,
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
.
我们通过诗歌了解
诗人
,
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
-------
李白
的世界
.
二、检查积累
(
李白诗中的名句 ) 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
楼饯别校书叔云》 3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5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10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四、朗读诗歌
( 反复读 ) 五、
翻译诗歌(略)六、
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
、介绍传说(略)
2
、提问、交流: A/
“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B/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C/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D/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 2 )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
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10、《谜语》
教学要求:
1.通过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寓教于乐。
2.了解谜语的组成、特点及类别。
3.了解谜语的发展过程、积累自己喜欢的谜语。教学重难点:了解谜语的发展,积累自己喜欢的谜语。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谜语》(板书课题)。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谜语?
2.学生交流。
谜语:是暗示文字、事物,让人猜测后知道答案的隐语。 3.出示问题(小组讨论)(1)谜语是由哪几部分组成?(2)谜语是怎样由来的?
(3)谜语可以分为那几大类?(举例说明) 4.全班交流以上问题。
5.如何猜谜语?(结合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来说明)
①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同桌同学的眼睛,你都能发现什么?“上边毛,下边毛”指的是我们的睫毛,中间是我们的眼珠,是什么颜色的呢?再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呢?那么它和我们遇到的葡萄像不像啊?前面的几句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把我们眼睛的最基本的特征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同学能很快猜出他说的是眼睛。
②“中间一颗黑葡萄”这句话,用了一个修辞方法,它叫做“比喻”。就是把一样东西比做另一样东西,把眼睛比做葡萄。当然两者必须有相似之处,就像眼睛和葡萄他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而眼睛是黑的,黑葡萄的颜色也是黑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也模仿它的样子来造句子,运用一下比喻手法。
③“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同学们是用什么瞧的呢?对了,是用眼睛,所以这句话给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提示,大家发现了吗?
④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谜语。这个谜语和上面那个很像,谁能做做小老师来分析一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同学们把小提示找出来了吗?大家再来互相观察一下。
6.交流搜集的谜语。(1)小组内互相猜谜语。(2)全班交流、互猜谜语。
7.作业:搜集自己喜欢的谜语10则,写在读书笔记上。
教学反思:通过谜语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猜谜的兴趣,寓教于乐。
11、谚语与歇后语
上一篇:幼儿园英语日常用语和教学用语
下一篇:2015年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