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联动的科技创新范式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_以温氏集团为例
发布时间:2024-10-23
发布时间:2024-10-23
232
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12期
多元联动的科技创新范式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以温氏集团为例
胡浩民,吴棉棉,向安强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广东温氏集团凭借科技创新快速扩张,并对农村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温氏集团发展模式与历史经验,总结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元联动的科技创新”范式,揭示其范式内部各主体间的联合互动过程与机理,探讨其范式的社会影响与综合效应,分析推广其范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因地制宜的在农村推广其范式的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多元主体;联合互动;科技创新范式;温氏集团;农村经济社会;STS理论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0)12-0232-06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需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开拓”。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新环境,社会各界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寻新思路以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创立于1983年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凭借其“公司+农户”独特的经营模式与“公司+高校”双向互动的创新模式,使最初以8000元资本起家的公司,发展成
为以养鸡业、养猪业为主导,兼营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的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温氏集团作为广东省及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带动了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广泛推崇现代农业、科技兴农、农业产业化等农村改革理念的今天,温氏的发展经验与发展模式备受关注。本研究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及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理论[1]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以“温氏”这一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研究多元联合互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多元主体:龙头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农户、政府及社会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探寻一种多元联动的科技创新范式,为广大农村地区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新思路。
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生产。首先,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先进农业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但小规模经营下,引进新技术的成本远高于小土地产量增幅带来的收益,农民改进生产方式的动力小。其次,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下,农村地区农产品需求小、销售难,市场有限。再次,农产品市场本身具有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的风险,小规模生产的农户难以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发展困难重重。
1.1.2科技含量过低,附加增值困难当代国际农产品市
场上,农业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我国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广大农民受自身文化程度、经济能力等制约,对创新成果的认知度和技术费用的支付能力低,加上农民认识某种技术往往需要一个实践过程,面对高新技术往往可望不可及。另外,政府1公里内的“技术入户”尚十分薄弱,技术难以走进千家万户[2]。没有先进技术投入,没有工业化深加工,单靠传统劳动力投入,农产品附加值基本为零,价格持续低迷。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设置的种种技术壁垒,使中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处境十分被动。
1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困境
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重要改革。该制度下农民拥有土地自主经营权,极大地激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历史局限性日趋明显。其主要缺陷在于农民没有土地产权,只允许小规模经营,对生产力的解放程度有限。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出现新的困境。
1.2农村劳动力富余且知识水平低
1.2.1剩余劳动力基数大目前中国土地最多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3],但2005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超过1.6亿人,2010年达1.74亿人。另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亿多(具有农村户籍者),占73.2%,其中62.3%生活在农村[4]。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给有限的土地带来压力。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转移基地。但近年来该转移途径已基本饱和,农村大批主要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到城市中寻找工作,农业几乎成为农民副业。
1.1传统农业发展艰难
1.1.1单家独户生产,小市场大风险
我国土地所有权属
于国家,农民获得的只是一段时间的土地经营权。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下,不允许出现土地集中化,大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了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这一生产模式很大程度上
收稿日期:2010-05-12
基金项目:云浮市人民政府委托课题“广东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09B070300096)
作者简介:胡浩民(1951-),男,研究员,E-mail:haominhu@scau.e
1.2.2农民知识水平较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中,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为6.34%,初中文化以下为78.67%,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仅15.09%[5]。另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国平均每667hm2耕地仅有8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只有15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在数量上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科学技术则是发展经济的第一生产力。我国农民的低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同时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科技化、产业化的发展。
http://
通讯作者:向安强(1960-),男,教授,E-mail:xianganqiang@126.
com
233
2温氏集团发展模式
农村发展关键在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面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困境,各地区纷纷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与道路。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各自发展需求为立足点,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博弈,寻求一条共赢的发展道路。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博弈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先进典型。
温氏合作的近4万农户获利13.6亿元,户均3.4万元,同比增长9.7%[10]。(2)近万人的新兴籍温氏干部员工,每年可领得丰厚的工资、奖金、股份分红。(3)与温氏建立运输等其他方面合作关系的客户,年回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其次,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温氏总部坐落在新兴县,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幅增加,拉动当地餐饮、住宿、房地产、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对新兴县贡献了20%以上的GDP。在温氏带领下,农民财富不断积累,地方财政节节攀升,新兴县经济迈向繁荣阶段,农民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2.1温氏集团简况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位于云浮市新兴县勒竹镇榄根村,于1983以七户八股8000元资本创立。经过27年的探索与发展,现已成为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养牛业为主导,兼营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南、重庆、四川等20个省(区)建有30多家分公司,是目前华南最大的肉鸡生产和供应基地。创办27年以来,温氏集团获得省市及国家各项荣誉70余项。1999年,温氏集团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农业龙头企业”;
2.2.4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首先,稳定农村社会秩
序。温氏通过共同经济利益将4万松散农户,约10万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使这些农民在自己家园靠养殖致富,不必背井离乡外出打工。2000年温氏种鸡场,各操作过程基本由人工完成,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11],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其次,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农民增收后,拖拉机、摩托车、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农村式“别墅”替代破旧的农村房舍;科学规划后平坦笔直的水泥路贯穿于村中,改善了农村通行条件;超市、饭店、休闲娱乐场所悄然进驻,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此外,温氏十分注重对当地环境的保护。通过产业链发展有机肥业、推广沼气使用,实现禽畜粪便变废为宝,企业自身获得盈利的同时避免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2000年及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等部委评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8年被评为“年度中国畜牧业最具影响力品牌”[7]。温氏集团在实现自身发展、创造财富的同时,践行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带动周边广大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2.2温氏发展成果
2.2.1创造企业经济财富温氏集团自建立以来经历了3个发展时期:探索发展时期(1983—1993)、扩张发展时期(1994—2004)、跨越发展时期(2005至今)[8]。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以较快速度持续健康发展。温氏于1999年制定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预计销售收入目标为50亿元,年均增长率30%以上。2004年,温氏年销售额为56亿元,超额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预计销售收入目标为150亿元,年均增长率25%以上。2007温氏年销售收入达11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迈进亿元行列;
2.3温氏模式
温氏得以在20余载间取得经济效益、科技效益与社会效益三丰收的成果,主要得益于历任领导人始终坚持实践创新的发展理念,得益于“温氏模式”。即横向养鸡业、养猪业与奶牛业三业并举,纵向综合发展育种、饲料生产、药物生产、疾病防治,形成纵横一体的产业链生产模式;内部股份合作制,外部“公司+基地”的组织运作模式;以高校为依托的“公司+高校+农户”科技创新模式。
2008年,温氏销售收入158亿元,提前一年超额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
2.3.1“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自1986年吸纳第一个养鸡户以来,温氏“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已有20多年发展历史,目前已有合作养户逾4万户。该模式中温氏作为产品生产的组织者,为合作养户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指导农户饲养、防疫,最后以保护价收购代销产品;农户作为公司的“生产车间”仅负责鸡苗饲养。这种模式实质上是在传统农业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松散的组织关系,实现双赢。一方面农户购买鸡苗在自家饲养,分摊了公司饲养物料与建设鸡舍等经营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公司保价代销产品,主动承担市场风险,为势单力薄的农户提供收益保障。再则,畜牧业作为农业副业,生产方式灵活,农户可利用农闲时期及闲散劳动力进行饲养,实现增收,调动了农户参与合作养鸡的积极性。温氏集团“公司+农户”的组织运作模式创建至今,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合作流程制度(图1)。
2.2.2实现农业科技创新首先,温氏集团与农业高校合
作,实现培育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系统创新等。如黄羽肉鸡良种繁育配套工程技术、“新兴黄鸡2号”和“新兴矮脚黄”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家禽生物安全系统的建立与推广应用[9]。其次,通过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应用科技的同时增进其知识文化水平。温氏每年投入1000万元经费,至少举行2次养户培训及不定期季节性培训,培训养户8万人(次)以上。培训内容以饲养、防疫技术为主,兼有法律、经营管理、交通安全、防火防寒等知识。此外,由
800名技术人员及400多名养户助理员组成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每周至少1次到养户基地进行实地指导与服务,为广大养户提供技术和销售全程服务。
2.2.3拉动农村经济增长首先,带动新兴县农民实现增收。(1)新兴县近万名与温氏合作的养户,养殖年纯收入4亿~5亿元,平均每户年收入4万~5万元。2008年全国与
2.3.2
20世纪80~90年
代,新兴县的一些著名养殖企业均采用了“公司+农户”的
“以劳带资”的全员股份合作制
生产组织模式,但经过十几年的优胜劣汰,仅温氏集团独
234
农户提出合作申请
公司同意建立档案
农户缴纳定金订苗
3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元联动的科技创新范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范式’是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广东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透析温氏的发展模式与历史经验,可揭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中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与机理。
领取鸡苗
生产资料技术指导提供服务保价代销上市结算
图1农户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流程
领风骚。很大原因在于温氏集团在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创建了全员股份合作制。1990年温氏面向企业全员发放每股100元的股票10000股,并印发股权证。1994年,股份开始在公司内部流通,公司每年将部分利润按股分红,使员工除工资收入外,另有一份颇丰的投资回报(图
3.1政府与企业的联合互动
3.1.1政府之于企业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创新的生产模式、科学的管理制度,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温氏发展经验显示,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一是资金支持。在企业面临非抗力事件引发财政问题时为其提供资金帮助。温氏在面临禽流感和自然灾害影响出现资金紧缺时,云浮市、新兴县两级政府为其争取到金融部门支持,帮助温氏渡过风险。二是政策倾斜。中央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完善激励政策等予以支持。如《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办法》为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地方政府制定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使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向农业龙头企业高速聚集,如税费减免。三是科技引导。如每年划拨科技专项经费支持、引导企业主动成为科技投入与研发主体。四是人才护航。通过“请进科研院所人才”和
2)。这种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兼顾公平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正是这种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将公司员工与公司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广大员工投身公司事业的热情。
劳动投入工资(按劳分配)
公司
分红(按资分配)
资金积累图2全员股份合作制
员工
2.3.3“企业+高校”的科技创新模式畜牧业作为农业“选送员工深造培训”两种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政府高层定期视察、授予企业及领导人荣誉称号、协调企业与合作方关系等,都是政府对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多方面支持[13]。
的分支,具有自然风险大等特点。为攻克随时随地均可能爆发的瘟疫等灾难,温氏十分重视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1986年温氏响应国家“科技兴农”政策,提出“科技兴场”,并于1992年以10%的股份换取华南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创造了“企业+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创新模式。此后,各省市温氏子公司依此模式先后与当地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目前,温氏拥有一支由15名博士、120名硕士、1000多名本科以上学历技术人员组成的科研人才队伍,并经过长期探索努力建立起结构紧密的四级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第一级以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专家教授为主,其他大学、科研院所顾问为辅的专家队伍;第二级为集团生产部等专业部门;第三级为二级生产公司技术培训与服务部;第四级为养户助理员[12](图3)。该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从管理技术层面保障家禽疾病防治措施的全面实施,另一方面,使最新科技成果得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价值与财富。
3.1.2企业之于政府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和市场经
济的重要主体,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获得经济持续增长,通过政策倾斜扶助农业龙头企业获得预期回报。企业对政府支持的回馈十分丰厚。首先,物质层面上,企业以良好经济效益向国家及地方政府缴交税费,并随着效益提高而增加,满足各级政府财政增收需求。以温氏为例,2008全年向国家缴纳税收2.8亿元。其次,精神层面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政府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方面使政策从思想、理论、文字层面转化为实践并获得良好的政策效果;另一方面提升了行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成就人假设来看,这一过程满足了政府“自我实现”的需求。再次,社会层面上,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对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提升GDP到增加居民收入,再到改善区域社会生活环境,维持社会长治久安,企业发展
专家队伍专业部门区域技术培训与服务部
养户助理员
科技创新(开发)技术应用(转化)
市场开拓(生产)实地指导(推广)
是政府实现社会管理与政治统治职能的重要筹码(图4)。
3.2企业与高校的联合互动
3.2.1企业之于高校企业和高校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行业,各有其特点。高校在科研装备、科研力量方面比较强,并拥有大批成熟的科研成果,而在资金持有、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渠道等方面却比较薄弱,企业则恰恰相反[14]。高校和企业在掌握自身优劣后,合作发展,扬长避短,实现
图3四级科技创新推广模式
235
资金倾斜缴纳税收
政府
政策支持政策落实科技引导社会发展人才护航
图4政府与企业的互动过程
企业
输出输入
中介机构行为规范,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估制度,科研成果专利保护与产权归属制度,科技成果市场交易制度,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多方合作过程权责利落实监控机制等。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各种制度,营造缜密良好的制度环境是确保“政府、企业、高校”多元联动范式得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保障。
其次,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环境是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等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系统[17]。
因此,技术创新环境的营造
是建立在多元行为主体相互协作创造技术的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的作用,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达到知识创新和扩散。积极的创新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将使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塑造起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思想观念,促进各行为主体在明确自身优劣的同时,以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投身到科技创新实践中,从而形成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多元良性联动整体。
再次,经济发展环境。稳定且竞争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以科技发展为例,我国科技资源最集中、科技对经济贡献最突出的区域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而广大中西部腹地及农村地区科技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与政府在东西区域科技投入的差距有关,更与区域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关。据一项对区域创新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表明,GDP对创新的影响是稳定和有效的
[18]
优势互补。企业加盟为高校注入新生命力,使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获得良好效益。首先,企业通过投入资金、合作开发技术等为高校负担起大部分科研经费。如温氏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为科技创新主体,每年在科研方面投入上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其次,企业通过生产经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将创新产品投入市场营销,与高校共享经济收益的同时,分担了高新技术巨大的市场风险。再次,企业与高校合作,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实践基地,有利于高校培养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企业以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合作方式开拓了高校科研新道路。
3.2.2高校之于企业企业发展不仅要靠资本、靠政策,
更重要的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才能使企业保持长久生命力。而高校则是最具有效生产最新知识能力的地方。我国目前有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6%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38.7%的两院院士在高校任教;每年半数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三大奖成果在高校[15]。校企联合成为当下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模式。校企合作方式具有多样性,除校方技术入股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外,还包括以市场为纽带的技术成果转让交易关系、以产权为纽带的联合创办企业关系、以政府计划项目为纽带的合作关系、大学科技园区等[16]。不同合作方式具有不同特点及优劣,但高校在双方互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一致的:一是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创新等提供人力支持;二是基础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的主要基地,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并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提供坚实后盾(图5)。
资金投入
企业
科研实力基地建设人才输送成果转化
图5企业与高校的互动过程
高校
输出输入
。原因在于发达地区产业基础雄
厚、经济实力强大、交通便捷、通信基础设施完备,为企业与其他主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得以快速联结为整体。
3.3.2企业之于社会社会环境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发展
同样可以为社会创造效益(广义)。除企业对政府的政治效益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狭义)及文化效益三方面。首先,经济效益,即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是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主要渠道,是物质生活的根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组织载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次,社会效益,一是企业为人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保障人民劳动的权利义务;二是企业具有组织性,可以通过制度化管理及组织凝聚力将社会个体聚集在一起,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再次,文化效益,人本、创新、拼搏、和谐的企业文化,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塑造特定的社会文化相辅相成。
经济环境经济效益
社会
制度环境社会效益创新环境文化效益
图6社会与企业的互动过程
企业
输出输入
3.3企业与社会的联合互动
3.3.1社会之于企业首先,制度改革环境。任何组织或个人要求得发展都必须置于社会环境中,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政府、企业、高校、社会”这一联动范式中,社会力量首先体现在一系列刚性制度上。包括政府制定科技创新制度、科学发展规划,科研组织发展规范,联结各方主体的
3.4多元联合互动的统一
结合温氏集团发展经验与“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元联动的现有研究,得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元联
236
动科技创新范式。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四方主体在不同利益诉求下联结,通过各自投入、产出行为进行良性互动,形成一个结构紧密的联合体。其中,企业处于这一范式的核心地位,联结着高校、政府、个体成员,并包含于社会环境中;高校、科研单位类组织及员工、农户等与企业产生互动的其他个体,均是企业的盟友,通过互动行为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政府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为整个联动机制的运行护航;制度体系、创新文化、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社会环境,则是形成多元良性联动机制的“土壤”,也是该联动机制得以形成范式并在其他区域推广的基础条件。
善。一是当地政府、企业合力,增加投入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通信设备、交通设施、水利工程;二是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又为农民自主改善生活居住条件提供了财力支持。
4.2有利于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4.2.1促进农民增收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下,各主体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个体对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风险分担使经济收益的波动性趋缓。二则,范式中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倾斜,企业产业化生产加工过程,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或通过直接经济补贴,或通过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4.2.2提高农民素质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下,一是定
期或不定期科技下乡与入户,以现场技术指导方式,向农民传播通俗易懂的农业科学技术,增进农民对科技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农业科技的使用率。二是政府教育政策与民办教育发展相结合,九年义务教育与农民职业教育双管齐下,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3有利于巩固农业发展
4.3.1农业生产科技化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下,企业、高校、农户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中各占据重要位
图7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元联动范式
置。企业与高校联合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科学技术生产转化的关键;企业与农户合作,是科学技术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的重要途径。再加上政府引导,社会环境力量支持,多管齐下,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科技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
4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
响
从“温氏”近30年发展的历史经验可知,“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元联动的科技创新范式,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是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二是有利于克服传统农业发展障碍、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摆脱“三农”困境。
4.3.2农业生产产业化多元联动范式下,政府、企业、高
校、农户构成一个松紧有度的一体化组织。企业、高校、农户通过契约合同、经济关系等紧密联系。生产上,构建纵向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横向主导产品为龙头、其他相关产品为外延的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管理上,形成囊括人员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的现代标准化管理体系。这些都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与规模化。
4.1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
4.1.1转变生产方式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下,农村与城镇企业紧密联系,农民与企业及高校技术推广员紧密联系,依靠劳动力与依靠机械技术相结合,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与产业化生产方式相结合。这些转变使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单一、分散的个体农民日趋组织化。一是多元组织体系提高了单一主体抵御自然及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现代农业机械推广与产业科技研发,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5启示与思考
温氏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复制能力,为广大农村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单是企业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透过温氏模式,我们更应该看到推广以企业为核心的“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利用这一范式的复制能力,因地制宜予以逐步推广,在实践中验证这一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4.1.2减缓就业压力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下,各主体
间相互交叉的过程,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一是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减轻土地压力、维护社会稳定,避免浪费劳动力资源;二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如温氏“公司+农户”模式,利用畜牧业生产方式灵活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利用农闲时段及妇女、小孩等闲散劳动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还创造了企业技术推广员这一新岗位。
5.1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共进发展观
温氏集团发展的历史经验昭示,科学技术并非孤立于各种社会因素、独立发展的封闭体系,而是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许多社会因素影响的开放体系。因此,“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的建立,首先各联动主体必须树立科学(Science)、技
术
4.1.3改善农村环境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下,科研机
构、龙头企业、高校技术骨干、各类服务行业进驻农村地区,为农村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促进农村社会环境改
237
(Technology)、社会(Social)———STS发展观,从“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明了STS的3个一般规律。一是关系律: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整体性,各社会主体必须用联系的眼光审视科技与社会多元主体、社会环境的关系;二是价值律:科学、技术与社会每一部分对其他部分都有价值,且价值具有正负两重性,各社会主体必须用辩证的态度对待科技的双重属性、各联动主体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三是和谐律: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具有和谐关系,差别、对立和斗争在实践和观念上不断变革、发展,各社会主体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的萌芽、发展与形成过程[19]。
[4][5][6][7][8][9][3]
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人员保障———科技推广和培训人员队伍建设,监督保障———构建法律、行政手段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面向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范式的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2]
吴永忠.国际STS研究范式的演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2
(25):73-77.
周中林.中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选择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22-25.
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EB/OL].http:///
jyys/20090219/221392_1.html,2009-02-19.
翁贞林,许祥云,李剑富,等.新型农民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2建立多元联合互动的科技创新范式
科技创新是个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以科技兴农、科技创新助推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范式推陈出新。面对市场经济改革深化及多元主体利益关系愈发复杂的时代背景,“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应运而生。该范式中各主体应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各自为政”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利益观,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各机制打好思想基础[20]。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必须建立在角色与权责明确的基础上。企业为核心,承担着联系和沟通各利益主体的纽带作用;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扮演掌舵者角色;高校等科研机构是科技研发的人才主体;社会则是整个范式的生长环境,各主体必须通过引导发挥其有利的一面,促进整个范式实现良性互动。
2008:214-215.
李水山,王振如,郑其春,等.我国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5(1):57-58.
温氏集团简介[EB/OL].http:///web/intro.aspx.陈泽伦.温氏的历史文化与发展[J].温氏科技经济信息,2007(10):
1-32.
吕建秋,钟小平.“温氏模式”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89.
[10]韩浩,杨红雨.温氏集团的“南方记录”[N].南方日报,2009-10-23
(T96).
[11]陈雁鸿.温氏集团“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
农业教育,2001(12):80-83.
[12]吴新.农业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理想范
式[J].广东农业科学,2008(5):117-118.
[13]温氏成功背后的政府身影[N].南方日报,2008-03-27(A14).[14]吕建秋.农业高校和社会企业在农业科技产业化中的合作方式
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1998(6):36-37,44.
5.3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保障体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共进发展观的树立”是观念先导,“多元联动科技创新范式的建立”是机制基础,“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保障体系的完善”则是该范式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力的重要环节。首先,加快培育中介组织。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取代农户个体与农业龙头企业直接进行协调。使农户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处于同一地位,有利于保障农户的权益,有利于降低协调成本。建立科技成果交易第三方机构,为简单的、个别的科技成果买卖提供交易场所。其次,完善其他配套保障机制。如资金保障———建立科技专项基金,制度保
[15]郑闯.完善企业、科研、高校、政府四位一体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
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6):92-93.
[16]范旭,方一兵.区域创新系统中高校与政府和企业互动的五种典
型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4(1):66-70.
[17]达尼,朱一中.技术创新环境建设中的政府、企业、高校作用探
讨———以广州为例[J].科技资讯,2009(10):248-249,251.
[18]刘和东,施建军.区域创新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技
管理研究,2009(10):198-199.
[19]艾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新进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
报,2007(74):8.
[20]闫玉科.广东“三农”问题:路径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6.
上一篇:数据结构讲义第9章-查找
下一篇:2015-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