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7
时间:2025-04-03
时间:2025-04-0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王彩芬,安永平,韩国敏,张文银,马 静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宁夏永宁 750105)
摘要:对水稻转基因技术在抗虫、抗病、抗逆及改良米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水稻; 转基因育种; 进展中图分类号:S511.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4X (2005)06-0055-03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使生物
学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它的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上应用很广泛,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在现有稻谷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60%才能满足需要(K hush ,1995)。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世界尤其是我国将面临粮食问题的严峻挑战,培育优良品种是提高稻谷产量的主要途径。传统的育种技术已为培育水稻新品种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将在今后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但由于品种资源的贫乏,单靠传统育种已很难有大的突破。基因工程技术为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水稻转基因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稻基因库中不具备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基因转入水稻,从而实现水稻种质创新和为生产提供优良品种。自1988年以来,国内外已得到了许多水稻转基因植株,涉及到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耐盐、改良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有些已进入田间试验和应用阶段。
1 水稻转基因育种进展
植物转基因育种是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 构建导入植物基因组,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甚至通过直接调控植物相关生物如病毒的表达,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众多材料中,水稻不仅是世界重要粮食作物,而且由于其基因组较小、重复序列较少的优点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单子叶模式植物,基因组测序已完成。自1988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水稻以来,水稻转基因技术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成功获得籼稻、粳稻、爪哇稻的转基因植物。随着基因枪转化技术的建立和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的成功,水稻基因转化技术日益完善。而且转移目标基因已从报告基因或筛选标记基因进入改良水稻抗性和适应性,以及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等重要基因的利用。
1.1 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
水稻是虫害最多的大田作物,稻螟虫和稻飞虱危害最为严重,水稻中抗虫资源贫乏,转基因技术为抗虫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自从1989年实现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简称Bt )抗虫基因转化水稻并得到再生植株以来,转抗虫基因水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转抗虫基因水稻包括转Bt 基因、转蛋白酶抑制基因和转凝集素基因。在转Bt 基因的研究方面,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杨虹等(1989)将Bt 基因导入水稻品种台北309、中花8号的原生质体并获得再生植株;Fujim oto 等(1993)通过电激法将cry LAb
基因导入水稻,首次报道了转Bt 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项友斌等(1999)利用农杆菌介导实现了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cryI A (b )和cryI A (c )在水稻中的转化;黄健秋等(2000)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转(Bt )基因秀水11和春江11植株;薛庆中等(2002)利用农杆菌介导获得转双价抗虫基因(cryI Ac 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基因C pTI )浙大19植株;朱常香等(2002)获得Bt 和X a21共转化水稻(C48)植株。近几年转Bt 基因研究越来越多,进展很快,在籼稻、香稻、爪哇稻、杂交稻、深水稻中获得成功,选育出克螟稻1号、2号、3号(舒庆尧等,1998)。转Bt 基因水稻在我国已进入环境释放阶段,有望培育出应用于生产的抗虫品种。
在转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水稻研究方面,通过电激介导原生质体转化,Xu 等(1996)把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 pT i 转入粳稻品种台北309,转基因植株对大螟和二化螟2种水稻虫害都具有抗性;通过基因枪介导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 Ⅱ转化水稻,Duan 等(1996)获得了Nipponbare 、台南67和Pi4等3个粳稻品种的抗大化螟转基因株系;Lee 等(1999)利用PEG 介导法将大豆K units 胰蛋白酶抑制剂(SK TI )的cDNA 转入粳稻Nagdongbyeo 的原生质体,再生转基因植株的后代抗褐飞虱。曾黎琼等(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马
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 Ⅱ)导入玉优1号、HT -7中;孔维文等
(2004)利用农杆菌介导将PT A 和马铃薯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 B401)同时转入超级杂交稻亲本材料1826中。在转凝集素基因水稻研究中,主要是转雪莲花凝集素(G NA )基因,采用基因枪法,英国John Innes Centre (Maqbool 等,1999;Rao 等,1998;Sudhakar 等,1998)把G NA 基因导入AS D16、M5、M7、M12、FX 92D 、Basmati370等籼稻品种中,得到200多株转基因植株,G NA 在水稻中呈高水平的组成性表达(用Ubi 启动子)或韧皮部专一性表达(用Rssl 启动子),转基因植株抗褐飞虱。在我国,傅向东等(1997)用G NA 基因枪转化水稻IR72、IR76、珍汕97和秀水11等品种,部分转基因植株子代对褐飞虱有一定抗性;T ang (唐克轩等,1999)通过基因枪介导实现了G NA 基因和X …… 此处隐藏:1146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地球上的国家与民族》参考教案
下一篇:知名企业人性化管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