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专插本重点笔记

发布时间:2024-10-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了)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

(2

(选、了)

(3)“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代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党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4)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代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两次理论飞跃:一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1)其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其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丰富义的理论思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阶段。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了)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体系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多)

例题:(辨析) (一)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思想 (X)—— 不是个人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二)毛泽东个人思想包括毛泽东错误的思想 (X) (三)毛泽东个人思想包括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思想 (X)

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的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毛泽东正确的思想,又要否定毛泽东错误的思想,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思想。

论述(辨析、分析):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如提出无产阶级统一战线;(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如提出人民民主专政;(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如提出建设人民军队;(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如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如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6)党的建设理论,如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三)此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 毛泽东思想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或者表格里的,两个答法都行)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

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0

十四大:把建设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写入党章。

1999年:写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统一战线,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等。

邓小平理论的意义:(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使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论述(辨析、分析):(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党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

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继既承又发展)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国内背景: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现实基础: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国际背景: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重要借鉴。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简: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论:(一)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持久性、连续性。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抓住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观意义:(1)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路线的确立与形成

(了)思想路线,也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思想路线的确立与形成:(了)毛泽东在1929年的一封信上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背)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并为中央党校写了“实事求是”的四字校训。

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个代表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条件和目的)。

(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排除个人主观随意性;全面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看事物现象又看本质。

(2)理论联系实际: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我们重视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3)实事求是:(概念)我们从实际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寻找其内部规律性。实事求是内在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也包含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例题:(判断)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1)先判断:对。(2)知识点 + 分析: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是我们从实际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寻找其内部规律性。(3)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党的思想路线 =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2)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3)实事求是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如何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2)解放思想就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改革开放的历程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4)坚持解放思想,应对挑战,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形成了科学发展观;(6)解放思想是常提新的事情;(7)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及其思想方法;(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了)求真务实,就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P59)。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1)毛泽东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4)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5)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国情(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单多)

近代中国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单多)

近代中国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三座大山)(单多)

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近代中国革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年以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了):(形成 —— 成熟 —— 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大革命 —— 抗日战争时期 —— 土地革命 —— 抗日战争后 ——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毛泽东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近代中国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前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它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另一方面,它在经济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出明显的摇摆性。

无产阶级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1)无产阶级自诞生之日起,受三重压迫;(2)无产阶级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

(3)它的成员中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是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盟,共同战斗。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后者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

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

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

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 ——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当代(目前) ——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依据及内容: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的;

(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民的绝大数,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3)中国革命的敌人建立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4)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具有现实可能性;

(5)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

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强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为什么说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具有现实可能性:

(1)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2)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3)红色政权奠定了群众基础;(4)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又一客观条件;

(5)相当力量的红军的存在是主观原因和条件。

中国革命道路的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2)指导了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1)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基础);(2)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补充)。

第一个联盟是基础,第二个是补充,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党的建设的内容: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领导中国的革命取得胜利;

(3)推动了世界反帝反殖的斗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1956)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1)我国已有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国营经济。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3)新中国成立时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多) —— 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进行和平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的历史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如公有制;

(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P112,第一节,(了)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社会主义的本质

生产力层次 生产关系层次 价值目标层次

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内涵:(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了生产力的地位。(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指导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2)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至4是why,5至6是how):

(1)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体现在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4)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代表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就必须先发展生产力;(5)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邓小平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2)江泽民在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思想。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我国最大的实际(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完整)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了,P1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开始于1956年后。1956年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历史阶段。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概括:

(1)经济实力增强,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机制障碍依然存在;(3)人民生活总体提高,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存在;(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区域发展依然存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了)125

邓小平说,我们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不合格)。这种不够格,是指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

为什么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的:(1)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较高。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十七大写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

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例题:(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X)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全部内容。 (X)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

容。

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4)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5)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十五大制定,十七大丰富)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如发展市场经济。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如人民当家作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政党的最低纲领是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是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经济);(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政治);(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文化);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9社会民生);(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结构(生态)。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矛盾解决的基本途径。

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2)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2)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3

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矛盾,只有改革才能为发展提供动力,只有稳

政治专插本重点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