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化学中考复习课件专题2 碳和碳的氧化物
时间:2025-04-19
时间:2025-04-19
专题 2 碳和碳的氧化物
1.知道常见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掌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4.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5.了解自然界的碳循环。
◎知识结构
完善结构图,还可以练习一下序号代表的化学方程式哦! ①C+ O2=====CO2 ②2C+ O2=====2CO ③2CO+ O2=====2CO2 ④C+2CuO=====2Cu+ CO2↑ ⑤CO+CuO=====Cu+ CO2 ⑥CO2+Ca(OH)2===CaCO3↓+ H2O ⑦CaCO3=====CaO+ CO2↑ ⑧CO2+ H2O===H2CO3 ⑨CaCO3+CO2+ H2O===Ca(HCO3) 2 ⑩CaO+ H2O===Ca(OH)2高温 △ 高温 点燃 点燃 点燃
考点一
碳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是硬度最大的天然物质 主要用途 做装饰品,切割玻璃、大理石,做 地质勘探钻头
1.几种碳单质 物质 金刚石 石墨 木炭、活 性炭 C60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质软、滑腻, 做铅笔芯、电极材料、高温润滑剂 导电性好,耐高温 做吸附剂、脱色剂,活性炭多用于 黑色,多孔,吸附性强 防毒面具 熔点低 超导材料
2.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2)可燃性 氧气充足时:C+ O2=====CO2;(化学方程式,下同) 氧气不足时: 2C+ O2=====2CO。 (3)还原性 与 Fe2O3: 2Fe 2O3+3C=====4Fe+3CO2↑。 与 CuO:2CuO+C=====2Cu+CO2↑。高温 高温 点燃 点燃
考点二
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 通常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 O2=====2CO2。(化学方程式,下同) (2)还原性:Fe 2O3+ 3CO=====2Fe+3CO2。( 与 Fe2O3 反应) CuO+ CO=====Cu+CO2。( 与 CuO 反应) (3)毒性: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中毒。△ 高温 点燃
考点三
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通常 CO2 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固体 CO2 俗称干冰,易升华吸热,可作制冷剂。 (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CO2 +H2 O===H2 CO3 。(化学方程式,下同) 生成的碳酸不稳定:H2 CO3 =====H2 O+CO2 ↑。 ②与石灰水反应:Ca(OH)2 +CO2 ===CaCO3 ↓+H2 O。△
2.二氧化碳的制法 (1)工业制法 工业上利用煅烧石灰石的方法制取 CO2,化学方程式 CaCO3=====CaO+ CO2↑。 (2)实验室制法 ①反应原理 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化学方程式 CaCO3+ 2HCl===CaCl 2+ H2O+ CO2↑。 ②实验装置高温
③收集和验满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将燃烧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 ④检验方法 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溶液变浑浊,说明气体为 CO2。 ⑤干燥方法 通常使用浓硫酸对 CO2 进行干燥,不能使用碱石灰、NaOH 固体进行干燥。
A B C D
(2010· 株洲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事实 书写档案规定必须使用碳素墨水 石墨能够
做电池的电极材料 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 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解释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石墨能够导电 焦炭具有氧化性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解析】本题考查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碳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的化学性质也不一样, 在常温下性质稳定,点燃条件下可燃,高温条件下则表现出还原性。石墨作电极和活性炭作 脱色剂是分别利用了它们的导电性和吸附性的物理性质。
【答案】C
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 、碳纳米管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 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 CO2 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每个碳原子都连接 3 个碳原子
(2010· 长沙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煤炉上放一壶水可以防止 CO 中毒 B.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都很坚硬 C.用活性炭可以除去水中的氯化钠杂质 D.用澄清石灰水可区分 CO、CO2【解析】本题考查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CO 不溶于水,故煤炉上放水不能防止 CO 中毒;金刚石十分坚硬但石墨很软,两者的差异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的;活性 炭只能吸附水中不溶的微粒,无法除去氯化钠; 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产生沉淀, CO 通 入则没有反应,故选 D。
【答案】D
上一篇:桥架安装质量控制及施工要点
下一篇: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