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_知行合一_本体论解读
时间:2025-04-02
时间:2025-04-02
简要介绍资料的主要内容,以获得更多的关注
2010/4
王阳明“知行合一”本体论解读
肖剑平
摘 要:“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他知行合一论的基础,知、行之所以能合一者,乃在于本体之心。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通过致良知,人将领悟真正的存在,这是本体论层次上所理解的知行本体。“知行合一”实践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品格,在成就自我的同时肩负社会教化、教育的责任,是君子品性的自然显现。关键词:王阳明;知行合一;本体论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0)4-120-02
作 者:湘潭大学哲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王阳明(1472—。祖籍浙江余姚,
幼年随父迁家至山阴(越城,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后讲学于越城近郊的阳明洞,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遂以阳明行于世,卒谥文成。王阳明一生颇不平凡,几经波澜,居夷处困、动心忍性等人生磨难为其哲学思想的萌发、成熟提供了温床。王阳明集为学、为道、为官于一身,也是宋明理学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知行合一之说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从本体论的视角解读阳明的知行观。
一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认为,知、行之所以能合一者,乃在于本体之心。
在心之本体上,知、行二者已然同时俱有。二者落在名言上,分说为二;一旦达于心体,则不可分割。阳明在指出圣人知行合一之教的要义时,论及了知与行的具体指称,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
①
并进之说。”这里,王阳明从本体论的层次,以行释知,以知释行,以知行互训的方式对知、行进行界定。按阳明理解,知之真切笃实处,便已有行在其中;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构成了知的具体存在。
“知行合一”论,与其说是从认识论方面回答知、行关系,毋宁说是从为知、行关系作心性论意义上的本体论探讨。王阳明在《传习录》里指出:“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
②
教”。在他看来,“心即理”、“性即理”。“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知行合一论的基础。王阳明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
③
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指
责朱熹“析‘心’与‘理’为二”,“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
⑤
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朱熹理本论哲学体系在心、性、理三者关系上,主张“性即理”,反对“心即理”、“心即性”,因为朱熹所谓的“心”,主要属于气之层面的经验之心,而不是陆王心学意义上的本体之心。
,其所讲,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又要在感性经验世界,。朱熹虽然“析心与理为二”,但他真正的目的是要使心与理合一。朱熹认为“理”是“性”所固有的,而只有在心之主体的作用,通过自我修养才能自我实现,从而体认“理”的真实。所以“理”的具备必须依靠人心的自我锤炼不断把自身从心理、生理的实体转化为道德的本体存在。如此说来,心在本体论意义上是应该完全具备天理的,否则“理”的体认依据就不能成立,所以朱熹对心与理作二元论阐述给自己带来了理论上的困境。
王阳明曾把他的哲学表述为“身心之学”,即用整个生命来诠释的主体性哲学。阳明心学秉承了儒家哲学主体性的原则。无论“心即理”,还是“知行合一”,王阳明都是从德性主体意义上讲的。“知”在阳明这里不是朱子所讲的知性之知,而
(),是德性之知。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 尽心上》
就是从德性之知来讲的,其依据就是人性是根植于人心之中的。如果把人内在的人性、本心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这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只是科学的了解,属于知性层面。
“知行合一”指明了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状态的完满性,也体现了人在存在过程中诚于己的全部真实性。王阳明
⑥
提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认为心之本然状态是无,这才是至善。至善是无善无恶,让心处于一种无的状态。但是说心处于一种无的状态并不是说心被界定为本体上的非存在。经验上的心在具体形式中表现自己,而作为本体存在的心体,决不会在具体形式中表现自己。但是具体形式不是本心的必然附属物,相反,其往往成为对心体的遮蔽。无心之心特别突出了没有心的作用痕迹的心的功能。只有超乎善恶,心才能跳
(出善恶的牵制,才能“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 齐物
)。论》“阳明认为像金子般的灰尘也跟其他任何种类的灰尘
⑦
会伤害眼睛一样,善与恶的意念同样会伤害心体。”心无染著,处于虚空的状态,它才是至善的,才能体认天理,实现知、行的自然合一。
④
简要介绍资料的主要内容,以获得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