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4-10-18
发布时间:2024-10-18
第2 9卷第 2期 2 0 1 4年 2月
宿
州
学
院学
报
VOI . 2 9, NO. 2 Fe b .2 0 l 4
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d o i: 1 0 . 3 9 6 9/ j . i s s n . 1 6 7 3—2 0 0 6 . 2 0 1 4 . 0 2 . 0 3 9
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研究李稳宿州学院美术学院,安徽宿州, 2 3 4 0 0 0摘要:目前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构成课程教学主要采取分课程、分阶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掌握单个模块
知识有较好的作用,但不利于培养学生从形态、色彩、空间关系等方面分析和设计作品的能力。为此,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提出在设计构成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进行合理的整合;对设计构成基础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进行有效链接;同时加强构成课程练习的应用性等建议。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链接,让
学生掌握自我训练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设计构成;构成教学;整合中图分类号: G6 4 2 . 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6 7 3—2 0 0 6 ( 2 O 1 4 ) O 2—0 1 2 4一O 3
“设计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现有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对已有构成理论的解释,指导学
维的转换过程却讲述较少,忽略了平面构成课程中二维形态的三维表现,更不用说立体构成中色彩关系的表现了。
生临摹优秀构成作品,以帮助其理解构成的原理;而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形式美法则的把握。对于具有应用性质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传
点、线、面、色彩及构成规律作为设计构成共性
因素在三大构成的课程教学中不断地转换与运用,对于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构成课程体系有重要作用。
输构成理论和创意思维能力的同时应更多结合实际设计案例诠释现代设计理念。设计构成是走向设计的必经之路,它是将纯艺术的感性美通过构成课的
传统的分课程、分阶段的教学
模式很难达到设计构成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学生在
后期专业设计时从形态、色彩、空间关系等方面分析和设计作品。
训练逐渐转化成设计的理性美,它是连接绘画与设
计的桥梁[ 1]。
源自包豪斯构成教学体系的设计构成课程在我国各院校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一直开设,但在教学中很少结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实际,一味机械式地模仿西方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关注作品精细程度而忽略了构成教学的本质即设计创新,更谈不上关注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在设计构成教学中的运用。 如中国彩陶文化中几何鱼纹、饕餮纹的设计与使用
1传统设计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失设计构成课程自上世纪 7 O年代末传人我国以来,各院校基本延续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后立体构成的分课程、分阶段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深入学习单个模块具有相对较好的作用,但是对于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关系的研究不够,使学生对于三大构成之间关系的理解相对孤立, 不能形成系统理论。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延续性,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必要的递进性[ 2]。如学生在学习色彩构成时很难熟练运用到平面构成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点,只注重色彩的关系,而忽略色彩对画
都可以与平面构成的构成元素和构成形式相结合[ 3]。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吸取西方构成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实际的构成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在两者的融会贯通中创新设计构成教学模式。
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扮演着从传统临摹思维方式向创意设计思维方式转换的角色,是艺术设计专业从设计绘画基础到设计实践创作的一门过渡性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较好地与后期设计课程进行
面的分割关系研究。同样在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多侧重于对三维形态的空间表现形式的训练及对相关材料特性的探索,而对于形态从二维到三收稿日期: 2 0 1 3— 1 0— 2 8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整合与链接——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构成课程教学
改革研究” ( 2 0 1 2 j y x m5 5 0 );宿州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 ( s z x y j y x m2 0 1 2 6 2 )。 作者简介:李稳 ( 1 9 8 3一 ),安徽宿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