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中学生的成长与环境和校园氛围/老师影响
教育广角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研究述评◎盛波(云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三种不同的层次分别是: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国内学者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自我方面和社会适应四类;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主观和客观 (社会、学校、家庭)两个方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林崇德教授认为有三:敬业、乐群、自我修养;另外,国内学者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集中在模式、误区和现状上。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国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1.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不良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生活的实际状况,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⑴心理偏差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心理品质的缺点或缺陷,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 100%。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⑵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积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嫉妒、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⑶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
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长的趋势。这三种心理问题的层次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的趋向。
1.2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每个人所遭遇的困难包罗万象,在某人看来不是问题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成了问题。所以在严格意义上讲,心理问题无法分类,只能按照心理问题在哪些方面出现而有个大概的轮廓和分类。国内的学者俞国良倾向于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四类:⑴学习方面的问题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由于学校和社会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心理及性格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发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厌学、逃学、恐惧学校、考试焦虑,并由此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紧张,导致学生在性格、行为上的问题。⑵自我方面的问题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生理的改变激起中小学生的自我形象不断的变动,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够清晰,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悦纳自我,不能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⑶人际关系方面问题中小学阶段的人际关系的重心是与同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会影响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同时,教师和家长等成年人于中小学生的关系的调整也是一连串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也与此有关。⑷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随着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思维、价值观和风气、流行的直接影响。能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和文化,使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当,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1.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⑴主观原因主观原因方面最主要的是因为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容易造成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⑵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方面,一是社会的
影响。社会变革在带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心理的震荡和行为失范。而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
100
2006年第
11期
安徽文学
中学生的成长与环境和校园氛围/老师影响
教育广角全成熟的中小学生。二是学校的影响。目前,应试教育仍颇有市场,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1.4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针对上面提到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社会适应等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大体概括为: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具体地说,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 6点;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为如下 6点: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表现在如下 6点: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并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林崇德等坚持着三个方面 18点编制了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在全国范围内测试和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倾向:⑴医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将心理咨询的内容简单归于生理问题的检查治疗;其次是在操作中人员与场所设置不合理,类似于医疗环境。⑵学科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一味地搞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⑶片面化倾向。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用单纯心理测验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标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⑷形式化倾向。有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
有虚名。⑸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二者的界限;二是学校在具体操作中简单以行政干部或德育教师代替心理咨询人员。⑹孤立化倾向。把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为学生一个一个的问题,忽视了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和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2.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采用心理辅导和激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的方式。预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针对部分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上潜在的或刚冒出问题苗头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倾向,立即采取措施,各个击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状态。治疗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在师长的指导性训练和长期自我训练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步淡化和消除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疾病层次的,则重在采取心理诊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病痛。以上三种类型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以发展型为主,预防型和治疗型为辅,既要考虑到全体,又要考虑到个别。 2.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徐美贞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 28个省 280个区县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⑴心理健康课的开课情况“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 10.5%;开而不足”“的比例为 31.4%;开但经常被挤占”“的比例为 10.6%;“开足”的比例为 47.3%。⑵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教材”的学校占总数的 32.8%。中部 (41.7%) (34.6%)西部地区、 (36.0%)农村县镇、 (41.2%)和初中学段 (38.3%)没有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有教材的学校中,使用省编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高中学段使用自编教材的学校占三分之一左右。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总的来看,开课”“ (55.6%)办板报”、“ (45.8%)“举办活动和讲座” (43.7%)是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的途径。⑷心理咨询室设置和开放情况调查发现,没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占总数的 47.3%;在
开有心理咨询课的学校中,每周开放时间在三小时以下的学校占总数的 68.1%。⑸学校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研活动的次数“从未举行过”的学校占总数的 20.4%;“每学期一次”的学校,占总数的 32.0%。 3.简评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并且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途径,尽最大可能在各校建立和利用心理咨询室,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中小学真正得到落实,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参考文献:[1]刘俊刚.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 158期.[2]吴锡改.论学生心理问题的三个层次及教育对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3]孟四清.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与分类.天津教育,2006年第 2期.[4]张大钧,吴明霞.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理性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 30卷第 2期.[5]俞国良.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 7期.[6]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 1期.[7]黄卫平.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 18卷第 1期.[8]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 1期.[9]徐美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 3期.[10]张向葵,刘秀丽.发展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月第 1版.
2006年第
11期
安徽文学
101
上一篇:毛概 第14章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杭州锐托市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