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古诗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
时间:2025-05-02
时间:2025-05-02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词的相关常识: 一 概念: 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 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概念阐释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都属于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作品,但这是 两类不同的题材。 山水诗主要是写自然风景。 田园诗指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诗人情感、人生理想的诗歌。它 既有写农村自然风光的,也包括乡村的民情风俗、农民的劳动生活、农 村的阶级剥削和压迫等内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 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二、产生原因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或厌恶官场的争名夺利、互相倾轧,渴 望远离世俗社会,追求自由闲适的心境,从而把这种理想寄托 于美丽的大自然或淳朴的田园风光。 二是诗人出于对山河的热爱,赞美大自然雄奇秀丽,表达向往 美好生活的激情或抒发豪迈的情怀。
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1、历史渊源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
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
壮美景象。但这时期山水田园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段与篇章。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不少文人啸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 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 开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随着魏晋玄学的兴 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由崇尚清谈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 来领略玄理,从而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玄言诗。谢灵运由于政 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 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经过南朝诗人谢 等人的努力,山水诗得 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
初唐王绩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朴素、清新的田园诗成为 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至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蔚为大观,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李白、 杜甫。(宋词:范成大) 盛唐山水诗
总体特点: 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盛唐山水诗两类风格:一、清,以王孟为代表 二、雄,以李杜为代表。
二、特点: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 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 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 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三、常见意象与意境: 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 轻松愉悦的心情) ②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 云、禅房、古寺、暮钟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 、林 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 的情怀)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常用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官场仕途的厌恶,归 (退)隐,对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比喻、拟人,借代、对偶、 对比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表现的主题(情感)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 的心情,表达对大自 然的喜爱 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F、揭露封建剥削(主要是范成大) G 山水诗是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水时的 心境、感受 H 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物外的情趣 .
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王维《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社日(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tún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zhè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
下一篇:垃圾池运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