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 (写作主体论)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养 一、生活素养 故事讨论 归纳 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国家不幸诗家幸”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2、违背生活常识的“作品”不能取信于人。 走向社会 调查采访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二、 学识修养
讨论: 你们知道余秋雨吗?你知道他的什 么作品?他这人怎么样? 归纳:
一、名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含金量”必 高,作者多为百科全书式的名家。 如《红楼梦》与曹雪芹,《战争与和平》与 托尔斯泰。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二、 缺乏学识有什么后果? 1 使你的作品信息量少,空洞无物,干瘪。 如白开水。 2 使你的作品错误百出,硬伤累累。 *《读书》杂志上一位前辈作家著文把“光 年”当做时间单位使用。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什么是学识
所谓学识,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 知识、学问、见识等。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学习写作必然开始于文字知识和语言知 识的学习; 各专业都需要专业知识; 一般性、常识性的知识,则是没有专业 界限的,如:普通的科学原理、科学定 义、科学命题,知名的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历史故事、著名的诗文篇章,有 关的公理、俗语、成语、民谚、格言, 以及有关国家民族、天文地理、自然人 文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三、 人格品位 人品与文品 人们常说,“语言是心灵的声音”。从一定的意义上 讲,文章就是作者人格品位在书面语言中的回声。 “文以气为主”
关于余秋雨 讨论 正:文如其人 反:文格与人格两回事? 、 总结:作者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四、审美理想 (一)审美理想的作用 (二)审美理想的创造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三、练习与作业: 作文:《感受大学》、《感受国庆60周年》 《父母为我做的令我感动的一件事》 要求: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拘一格、文 体不限、观察丰富、感受深刻、字数不限。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第二节 写作主体基本能力的培养 引入:(讨论)你们喜欢写文章吗? 谁不喜欢写文章? 一、 观察 善于写作的人都是善于观察的。 什么叫做观察呢? 观察指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 及其特点,从而获得写作材料的方法。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一)感官的观察 1、视觉观察 陈列的《八通关种种》则观察到千变 万化的云:“像晶莹的羽毛在天空最高 处静静漂浮的卷云;午后的西天山顶间 像一大堆白色花椰菜簇拥堆栈的云;有 时,农黑色的阴云底部平整的笼罩在四 周那些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上,底下却 另有一层轻快飞行的白云…...。”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2、听觉观察 陈醉云女士的《乡下人家》则听到了“比 什么催眠
歌都好听的声音”,她说: “秋天到了,纺织娘便寄住在他们屋 前的瓜架上,每当月明人静的夜里,便唱 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 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比什么催眠歌 都好听,使得那些劳苦一天的人们,甜甜 蜜蜜地走入梦乡。”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3、嗅觉观察 琦君女士在《髻》里写着: “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 条又粗又长的辫子……我睡觉时挨着母 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它的长发梢玩儿, 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合着油垢味直熏 我的鼻子。有点儿难闻,却有一份母亲 陪伴着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的睡着 了。”母亲的味道是不是很神奇呢?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4、味觉观察 朱自清的《说杨州》说:“北平寻常提到 江苏菜,总想着是甜甜的,腻腻的。”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5、触觉观察 王熙元先生《细雨蒙蒙乌来行》一文:“四 周有薄薄的山岚袭来,带着微微的湿意,不 记得是谁写过这样的诗句:‘山路原无雨, 空翠湿人衣。’大约就是这种光景。”
第二章 谁来写: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写作主体论)
《汗水的启示》一文:“童年时光,也许有 人会记得:母亲常拿着一把洋伞,在夏日的 炎阳下,提一大篮沉重的菜,由菜市场赶回 来;虽然还在喘息,却迫不及待地从菜篮掏 出一个新上市的芒果,塞到孩子的手中。剎 那间,我们会感觉到母亲手中湿湿黏黏的汗 水;由衷的关爱之情仍旧没有被风吹干。” 作者由湿黏的汗水体悟到母亲的关爱,观察是多么敏锐深 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