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73

时间:2025-05-01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第2课

王英民2012年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第二章

地震层序分析

2.1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2.2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2.3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2.5地震地层单元划分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2.1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1.1地震子波的有关概念 2.1.2单道地震记录的形成机制 2.1.3地震波的分辨率 2.1.4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2.1.1地震子波的有关概念地震子波:由人工震源所激发出的弹性波是一个脉冲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大地滤波作用,要发生复杂的变化,由于高频成分受其影响最大,而低频成分受其影响小,因此在传播一定距离后,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且相对比较稳定的波形,称其为地震子波。激发接收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在时间域上,任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在不同时刻的波动特征可用振动图来表示波的最基本的形式是谐波,以正弦波为例,其在不同时刻的位移量U(与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 U=Asin(ωt+φ0) A为振幅,指谐振动曲线中代表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ω为频率,指谐振动系统在一秒中所完成的振动次数。频率的倒数为周期T,它是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秒)。ωt+φ0为相位,它是时间t的线性函数,它在不同时刻有不同的数值并决定着该时刻的位移值。φ0为初始相位,是与谐振动开始时间有关的一个量。波峰:质点位移为正时的极值点。波谷:质点位移为负时的极值点。周期:相邻两波峰(或波谷)间的时间间隔。持续时间:初始振动到终止振动所持续的时间相位数:在持续时间内波峰或波谷的个数

A A U U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视振幅: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量视周期:相邻两波峰(或波谷)间的时间间隔波峰:质点位移为正时的极值点。波谷:质点位移为负时的极实际的地震子波并非简谐波,而是一种复杂的波,严格讲不具周期性,但它可以看作是由无数简谐波叠加形成的复合波。又具有类似于简谐波的特点,这时可借鉴简谐波的概念描述,但前面要冠以“视”字值点。持续时间:初始振动到终止振动所持续的时间相位数:在持续时间内波峰或波谷的个数。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子波的频谱特征对于地震子波g(t):其频 谱 G ( ) g(t)e-j t dt g (t )

该式又可以表达为复函数: G ( ) R ( ) jX ( ) A ( )e j ( )其中 A( ) [ R 2 ( ) X ( ) 2]1/ 2为 g (t)的振幅谱

g(t)的振动图

g(t)的振幅谱

为g (t )的相位谱 ( ) tan 1[ X ( )/R( )]=

g(t)的相位谱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子波在频谱上的特征参数主频ω0:振幅谱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一

般相当于地震波的视频率。频宽⊿ω:若以F(ω0)的值为1,则可找出对应于 F(ω)=0.707的两个频率值ω1和ω2,并把⊿ω=ω2

-ω1对应的频率

区间称为频宽,它反映了绝大部分能量集中的频率范围。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主频、频宽对地震子波特征的影响

5-10-20-25(主频15、频宽 10)

45-50-60-65(主频55、频宽 10)

35-40-80-85(主频65、频宽 35-40-80-85(主频55、频宽 40) 40)

主频决定波的视周期和相位数,对于一定的频宽,主频越高,则视周期越小,相位数越多。频宽决定波的能量集中程度和视持续时间,对于一定的主频,频宽越大,能量越集中在主相位上,波的视持续时间越短。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子波的相位特征5-15-50-60最小相位零相位

45相位

90相位

270相位

最小相位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前端。最大相位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后端。混合相位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中间零相位子波:以0时间对称,能量集中在0时间处。 90度相位子波:以0时间镜像对称,0时处能量为0。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子波,为便于构造解释,一般进行零相位子波处理,在薄层砂体研究时一般进行90度相位子波处理。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2)地震子波相位特征的影响零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好,其优点表现为:零相位子波的旁瓣比最小相位子波的旁瓣小;能量集中在较窄的时间范围内,分辨率高。零相位子波的脉冲反射时间出现在零相位子波峰值处,最小相位子波的脉冲反射时间出现在子波起跳处,后者计时不准。零相位最小相位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零相位子波对于地震反射并不一定都是对称的

零相位:子波对称,主瓣中心与反射界面一致;只对海底、主要不整合、厚层砂有效。 90度相位:适合薄层,主瓣提到薄层中心。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子波的传播 地震子波传播到波阻抗界面上时,一部分能量传过界面继续向前传播,一部分则被反射回来,为便于讨论,将它们分别称为入射子波、透射子波和反射子波。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波阻抗、反射系数与极性

A反射子波=A入射子波×R因反射系数不仅有大小,还有正负。因此可以说反射界面是有正负“极性”之分的。从而反射子波随界面性质也具有了“极性”

…… 此处隐藏:12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第2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7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