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对立统一》说课稿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很好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
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
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让学生识记矛盾、对立、统一概念并理解其含义。
2.【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着重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矛盾,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思想和方法: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艾青《光的赞歌》、苏轼《水调歌头》
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思考,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有和无,长和短,前和后,义与非正义”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很好
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
“上下、东西、南北、左右、前后”
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含义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讨论法、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
(1)对立的含义
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
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2)统一的含义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的“统一”两种情形相比较,第二种情形更为重要。因为事物没有转化,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
并请学生自己举例,加深对矛盾含义的理解。
讲到这里,矛盾的含义讲得差不多了,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1)设问:如果没有“上”会有“下”吗?没有“胖”会有“廋”吗?没有“聪明”会有“愚蠢”吗?…..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离不开对立。
设问:“聪明”会变成“胖”或“廋”吗?“上”会成大或小吗?“东”或“西”会变成“聪明”或“愚蠢”吗?…..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离不开对立。
很好
(2)设问:两毫不相干的事物会有对立、斗争吗?无产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会产生斗争吗?张飞会杀岳飞?…..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对立离不开统一。
——综上得出结论,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2. 事物自身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不能把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设问:《自相矛盾》故事里的“矛盾”和“辩证矛盾”是一样的吗?“没来的请举手”是什么矛盾?“自然数是正数,1是负数”存不存在矛盾?是什么矛盾?…..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不能混为一谈。
3.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 …… 此处隐藏:40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