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杜云月,蔡香梅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溯源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的。他们在1989年《哈佛商业评论》第一期发表了“与竞争者合作——然后胜利”一文。该文指出,在短期内,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竞争力;在长期内起决定作用的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孕育新一代产品的独特技巧。在该杂志第三期,他们又发表了“战略意图”一文,指出,本田在发动机方面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无异于向竞争者发出警告,它将有可能进入表面上无关的行业,如汽车、割草机、水下引擎和发电机等行业。1990年,他们正式推出
“The
Core
成了“劳动力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训练、技巧和判断力”。李嘉图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这可能是竞争力概念的雏形。社会学家塞斯内克1957年首先用独特竞争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结论:拥有独特竞争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1980年,黑特和爱尔兰德研究了公司独特竞争能力与战略、产业和绩效的关系。1989年夏,爱温和料克尔斯提出,组织拥有的核心技巧能使其开发出来带来收益的产品和服务。核心技巧的组织整体所拥有的关键能力,是组织战略成功的关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受“独特竞争力”和“核心技巧”等概念的启发,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
第二种溯源于“战略发展论”。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到现阶段的表现。虽然他们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划分未取得一致意见,取得一致意见的地方的表述也有差别,但多数人认为,
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
文,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我国学术界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追根溯源的发展历程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溯源于“分工论”,以吴建南、李怀祖等
为代表,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概念源于分工。亚当
斯密1664年出版的《国富论》首次提出分工造
收稿日期:2001~12—12
经济纵横3/2002
59
万方数据
战略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了以资源(及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因提高核心竞争力而获得效益,资源学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形成了这个年代的战略管理思维。资源学派认为资源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企业对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项保华和李庆华认为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战略思想阶段、传统战略理论阶段和竞争战略理论阶段。第三阶段又有三大主要战略学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三个层面上展开竞争。在核心能力层面上,企业的目标应是在产品性能的特殊设计与开发方面建立起领导地位,以保证企业在产品制造和销售方面的独特优势。曾庆学、龚敏则认为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理论在90年代的新发展。
第三种溯源于“企业理论的新发展”论。王永长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理论的新发展”。从亚当 斯密的“能力分工”到马歇尔的“差异分工”再到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经济学家们一直都在探讨企业的产生与发展问题。以科斯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成为现代企业理论主流。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们认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把视角投向了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
另外,也有研究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和客观要求。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着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定义为“资源论”。持这一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一种企业以独特方式
60经济纵横3/2002
万
方数据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这也是经济学研究中资源观的研究焦点。普拉哈拉德对企业核心竞
争力的描述的“积累性学识”或“学识”,是一种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能力与知识同属于一
类事物。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企业内部的有形与无形资源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能产生竞争优势,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得的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国外,活纳菲尔特和潘罗斯是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
在国内,李悠诚等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就是无形资产。他们认为核心能力的内容包括“技 …… 此处隐藏:1022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