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说课稿
诸城密州街道大华学校 陶金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下面,我将重点从课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相交和平行。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不相交(平行)
二、说教材
新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就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它是学生在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正确认识相交、不相交等概念是学生今后学习垂直、平行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相交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相交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相交和不相交。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不相交(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三、说教法和学法的建议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法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③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交”、“不相交(平行)”、等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说教学准备:
①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
②学具:练习纸、尺子、三角板、量角器等。
2、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教学我将分以下四个环节完成。①创设情意,感知想象;②自主探索,构建新知;③巩固拓展,加深认识;④课堂总结,学会评价。
我先来谈谈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想象。
我准备这样开始讲课:
同学们,请你们拿出两枝笔放在桌子上,(教师下去巡视后)用课件演示:我发现你们的两枝笔有这样几种位置关系:
把画面固定在两支铅笔的位置关系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两支铅笔的位置,并告诉学生,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把这两支铅笔的位置关系画成这样的两条直线。你们想象一下,两枝笔还会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自己摆摆看。
[
这一环节,我从随意摆放的两枝笔入手,不仅向学生解释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
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摆放两枝笔还可能是怎样的问题,调动起了学生的经验储备,进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另外两支铅笔随意摆放,还可能一支落在桌子上,一支落在地上,这也为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建构新知(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观察分类,了解相交与不相交(平行)的特征。
第一步:展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
我准备这样引导:用直线画出两枝笔在桌子上摆放会出现几种位置关系?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画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展示小组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他小组相互补充。(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这一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情况,展示到黑板上,其他小组互相补充,使学生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同时为学生自主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第二步:自主分类 …… 此处隐藏:163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家访记录
下一篇:机械基础(含力学)阶段性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