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4-10-12
发布时间:2024-10-12
论文
外语界2005年第4期(总第108期)
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
□
王晓 张文忠3
提要:本文对20多年来(1980-2003)计,同时也对相关的论文集和著作进行了查阅,结果显示:(1);)规模呈发展趋势;(3)研究方法以横断、静态研究为主;(4);(5)研究以小而详的研究样本为主。分析表明,。最后,文章就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外语;学习动机;Abstract:onforeignlanguagelearningmotivationpublishedinmajordo2mesticFLTjinrelevantreferencebooksleadstothefollowingfindings:1)therehasbeenasteadyincreaseinthemberofresearcharticlesinthisfield;2)thereexistsadevelopingtendencyinthecontentandthescaleoftheresearch;3)alargeproportionoftheexistingresearchhasadoptedthecross2sectionaldesign;4)specialemphasishasbeenlaidonthestudyofundergraduatesinordinarycollegesanduniversities;5)researchsamplesareusuallysmall,thoughwithdetaileddata.Theaboveresultsindicatethatproblemsexistwithcurrentresearch,inclu2dingthelimitedscopeoftheresearchcontentandsubjects,andtheimperfectmethodologyemployedindatacollec2tion.Finally,suggestionsforfurtherresearchareproposed.
Keywords:foreignlanguage;learningmotivation;overview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112(2005)04-0058-08
一、引言
在对L2(外语、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外语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者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它受到了众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始于Gardner和Lambert。他们自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学习动机经典模式。他们还编制了用来测试语言学习态度和动机的标准化工具AMTB(Attitude/MotivationTestBattery)。他们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成为此后三四十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主导模式和研究典范。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Gardner等人的研究受到了挑战。这期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动机研究不再局限于从社会环境角度看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的角度着手,而更多的是基于学校和课堂教育环境下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动机研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一个研究的焦点。
二、国内近20年来的相关研究简介
我国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由于历史、政治等各方面原因,对外族文化持一种消极甚至排斥的态度,直到改革开放以
(项目编号3本文为肖云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十五”规划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课堂教学环境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为01JA740038)和“中国英语教育基金”第二批子课题“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的中介语研究”项目成果(课题批号为20030924)
。
58
论文
ForeignLanguageWorldNo.42005(GeneralSerialNo.108
)后,才有所改变,对外族文化的兴趣开始增长,态度逐渐转变(束定芳,庄智象1996)。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所能查到外语期刊有限,只是查阅了1980年-2003年间国内11种外语期刊,如《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学刊》等和一些相关论文集和
(桂诗春1985)、(王初明1991)等。我们将其中与著作,如《心理语言学》《应用心理语言学》
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文章归纳并逐一分析。
本文根据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我国早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从80年代的研究状况看,中国学者主要是在引入、,研究和发表论著。最早致力于此的专家当数桂诗春、,《心
(桂诗春1985)、(、(桂理语言学》《外语教育心理学》《》
(王初明(朱纯1994)等。从国内核诗春1991)、《应用心理语言学》心期刊来看,,其中有“心理语言学的研究
()(张正东1985),“和应用””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心((郑立华1987),“理分析””中国学生的外
1989)等。这些著作和论文大多是把外语学习动机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语学习模式心理因素来考虑,研究它在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2.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状况
9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语学习者个性差异探讨的深入展开,人们开始关注语言学习者情感因素的研究,尤其是我国在外语教学重心发生了转移后,不再强调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着重对学习者个人因素和学习过程加以研究。我们在查阅了20年来的资料后也发现,在这段时间里,我国的学者越来越关注对动机理论的研究,因而与此相关的论文也不断涌现。
1)从研究内容看
有以思辩性、理论性、综述性和介绍性为主的研究。刘润清(1990)介绍了西方语言学理论与研究成果,提到了移情性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王初明(1991)谈到了外语学习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需要以及教师在满足学生需求时应发挥的作用。他指出学习需求是产生动力的根源。华惠芳(1998)介绍了国外外语学习动机理论,提出证书动机是中国学生的主要动机。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可塑的;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是搞好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个人学习动机是社会文化因素的结果。因此,他提出了如何就外语学习的实际需要为外语学习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以提高外语学习动机。廉洁(1998)认为制约学习策略的学习因素有六种,其中态度影响和决定动机,态度主要通过动机来对外语学习过程进行制约。戴曼纯(2000)介绍了J.Arnold所著的《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一书,具体介绍了包括动机在内的情感因素及其界定。吴丁娥(2000)分析了情感障碍如何影响外语教学和外语习得,并指出目前我国以求职为目的的工具型动机使大学外语教学与习得有了较大的进展。周福芹、邵国卿(2001)认为我国英语初学者大多有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动机。在外部政策压力和内部功利驱动的长期作用下,学习者的初始动机发生了转变。武和平(2001)概述了90年代国外主要动机理论建构、动机与学习者其他因素的研究及其教育学意义。刘东楼(2002)探讨了外语学习动机的定义、分类,影响动机的因素和动机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秦晓晴(2002)讨论了动机的其他视角及相关理论,如需求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及对外语学习的意义。杨国俊(2002)
59
论文
外语界2005年第4期(总第108期)
分析了目标教学策略、认知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对大学英语学习动力的强化作用。闫传梅、张梅娟(2002)探究了包括学习动机在内的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王胜苏(2003)认为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和跨文化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两个因素。
也有探讨动机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以及动机和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者因素间的关系的研究。如吴一安、刘润清等(1993)谈论了学生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语言学习策略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提出动机有助于外语学习,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工具型为主。周燕(1992)分析了语言学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和作用,证实了Gardner外语学习成绩相关的观点,提出了中国式的动机新模式:=目标+动。文秋芳(1995,1996,2000,2001)点后,指出了动机、观念、,观念也影响策略。(1999)探讨了学习内在动机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学生存在证书动机;激发学生学)研究了影响刚入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潜在因素。石永珍(2000,并分析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指出学生的英;成功者和不成功者差异性表现在成功者多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不成功者则多具外在动机。郝玫、郝若平(2001)分析研究了学生英语成绩、成就动机与状态焦虑的相关性,发现动机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动机与个人对成功或失败的期望有关;成就动机与学生英语成绩存在正相关。张亚玲,郭德俊(2001)研究了学习策略教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王湘玲、刘晓玲(2002)发现动机和情感(兴趣)因素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最大的因素;动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作用与学生阅读测试成绩呈正比关系。
此外,就动机内容本身的研究而言,近年来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秦晓晴、文秋芳通过建立动机因果模型获得对动机内部结构和诸多动机变量之间复杂关系以及复杂动机过程的全面了解。他们确认了13个英语学习动机变量;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假设因果模型;并运用LISREL分析方法获得其最终模型。高一虹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探讨了中国本土情境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高一虹等2002)、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高一虹等2003b)以及个人因素对动机类型的影响(高一虹等2003a)。
2)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发展
研究视角不再只是单一的社会心理视角,更多的是从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角度,注重学习动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并由此产生的对教育学意义的探索以及对中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深层思考和探索。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在中国环境下学习英语的更为有效的可行性建议和意见(如刘东楼2002;石永珍2002;等)。有静态研究也有动态研究(文秋芳2001);有小而详的学习动机、学习现状的实证调查和研究(石永珍2000;郝玫,郝若平2001;朱菊芬2003),也有大样本的自下而上的归纳和探索(如高一虹等2003b;高一虹等2003a)。
3)从研究对象看
20年来,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主要以调查本科在校大学生(如高一虹等2003b;高一虹等2003a)为主,其中尤其是以本科理工学生/非英专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学习动机研究(冯梅1995,1998;文秋芳等1996;高树记等1999;李梅1999;张凌华2000;石永珍2000;秦晓晴,文秋芳2002;袁永芳2003),也有以英语专业本科(吴一安等1992;文秋芳2001)、非英专研究生 60
论文
ForeignLanguageWorldNo.42005(GeneralSerialNo.108)(如郝玫、郝若平2001;李淑静等2003)为被试的研究,甚至还有以院、系三好生标兵(如张本慎等1990)、高二学生(张亚玲,郭德俊2001)和女大学生(梁丽萍1997)为受试的调查研究。
4)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来看
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断更新。有分层抽样的实证研究(高一虹等2002;李淑静等2003;高一虹等2003b),也有随机抽样(王湘玲,刘晓玲2002;吴一安等1992)和整群抽样的研究(李梅1999);有横向研究(吴一安等1992;李梅1999;郝玫,郝若平2001;秦晓晴,文秋芳2002;高一虹等2002,2003a;李淑静等2003;等),也有纵向研究,查南京大学72名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规范化的趋势、综述性和,。、均值、百分比等的简单统、SPSS、t2tests(周燕1992;文秋芳2001;张亚玲,郭德俊李淑静等2003)、典型相关分析(高一虹等2002)、王湘玲,刘晓玲2002)等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
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外语教育工作者们做出了大量的贡献,我国的外语教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研究的重心从语言本体、教材和教法转向学习者主体,特别是影响学习者的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系统(赵世开2000)。我国在外语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从最初的引入和介绍国外教学和语言学理论,逐步发展到基于我国外语教学背景下的深层思考。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3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笔者通过对所查阅的论文进行
归纳和总结得出表1(见后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1)这20年来,我国在外语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论文不论在数量上、研究方法上还是调查手段
和统计方法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论文由80年代的5篇发展到现在的52篇,共增加了47篇;从单纯使用问卷到后来问卷与访谈、测试等相结合;由早期以非材料研究、思辩性研究为主发展到非材料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由以往的运用均值、百分比为主的简单的统计方法,发展到使用SPSS、t2test、多元回归方法、因子分析方法等较为复杂的统计手段和工具。
2)研究内容和研究规模上也有发展。研究不再只遵循经典及扩展模式的路子,探索动机对
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以及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者因素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对动机理论的研究更为深入、细致和透彻。对动机的测量中多包括行为层面的动机强度或努力程度,有的还包括了目标清晰度、动机类型等变量。秦晓晴、文秋芳更是将心理学动机理论引入外语动机研究,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动机内在结构、动机内部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她们呼吁更多中国研究者要了解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扩大研究视角(秦晓晴,文秋芳2002)。高一虹等人通过自上而下大规模的分层抽样调查,总结归纳出在我国本土情境中本科学生/研究生的外语学习动机的类型,并且深入分析这些动机类型与个人因素、动机强度、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高一虹等2002,2003a;李淑静等2003)。
3
这些论文是以笔者所参考的期刊论文为依据。
61
论文
外语界2005年第4期(总第108期) 表1:国内20年来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论文的相关统计数据①研究
论
文
发
表
的
年
代不同时期发表论文
数
量方法非运相材用结料定合、思性辩、定性量研或究两者调查手段使用单纯问卷调查问卷与测试访谈等结
合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统计方法研究样本小大性横纵非运运样规研向向英用用本模究研研语简复研的究
究专单杂究地业的的区本统统性科计计或方方全法法国②③研究对象英语专业本科本科大学生其他
80-89
90-99
2000
2001
2002
20035174116
523526122212553026133520112010221011200354181112442241100136211235528010100205213213030110512001261202016总计
3)从调查研究跨越的时间限度看,大部分的研究着眼于横断的静态研究方法,即在某一时间
点(同一时间)研究和观察英语学习现状、英语学习心理状况、外语学习模式和具体学习动机的发展水平。采用纵向动态研究的不多,主要以文秋芳为代表三次追踪调查南京大学1996年入校的72名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4)研究对象主要以在校的本科生为主,在所有实证研究中占80%。其中又以理工科/非英专
学生为主要的调查研究对象,这部分研究占54.2%。其次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占20.8%。除此以外,针对其他对象(如研究生、女大学生、法语专业学生等)的仅占20%,而针对广大非在校英语自学者、远程开放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的学习者、非英语语种专业的大学生(如日语、德语专业学生)以及广大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实证研究则很少涉及。
5)小而详的样本研究较多(在某一所大学或几所大学中抽样),在所有的实证研究中占80%;
然而跨省、校的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大样本研究很少。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首先,体现在研究的对象上,目前我国在针对大学本科学生(尤其是非英专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对其他研究对象的研究上却存在明显的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考虑对广大非在校的英语爱好者们、远程教育的成人学生、网络教育的学员、非英语语种专业学生以及广大中、小学英语学习者开展调查和研究。
其次,研究内容层面上存在不足。近年来从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内容看,虽说有一些突破,①该统计数据只是以笔者所参考的期刊论文为依据。
②这里的简单统计方法指的是运用简单的频率、均值和百分比等统计数据。
③这里的复杂统计方法指的是运用t2test、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检验方法。
62
论文
ForeignLanguageWorldNo.42005(GeneralSerialNo.108
)但其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在对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遵循经典及扩展模式的路子,探索动机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以及讨论动机与其他学习者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论文很多;单独将动机作为一个研究项目来深入研究其内部结构、各复杂变量间的关系的论文却很少。
第三,研究的视角范围不够大。正如秦晓晴、文秋芳所倡导的,中国研究者要了解心理学领域研究成果,扩大研究视角。外语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属于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应用心理语言学,。正因为动机是可塑的,可以改变的,,因此,的研究方法很难全面、透彻解释这一现象。
第四,研究的测试手段不太完善。,我们可。最近20年来的。动机,:问卷设计得是否合理、科学;②被试者所提供的答卷,,即人云亦云,根据老师、家长而并非自己本人真实想法去完成答卷。奥勒等人指出,调查表的使用有3个严重不足:赞同动机、自我奉承和反应定势(王初明1991:102)。
第五,从研究数据收集的时间来看,我国目前在外语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很少采用纵向的研究方法,而且研究样本普遍偏小。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样本研究也不多,因而可以成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但是要做到这点很有难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科研经费的不足往往导致许多研究者采用较容易操作的小而详的抽样调查。
第六,结合中国本土环境下的研究创新不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就开始关注研究中国本土环境下的外语学习动机。但是总体看来,对国外动机理论和研究借鉴、拿来、验证的较多,对本国环境下学习动机理论和研究的创新和发展较少。90年代周燕提出中国式动机新模式构想;文秋芳运用和发展了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的理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学者的创新步伐迈得较大了一些。秦晓晴、文秋芳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假设因果模型,并运用LISREL方法获得了其最终模型。高一虹等人通过大规模的分层抽样调查,总结出中国本土环境下的7类学习动机类型。袁永芳在研究大学生阅读动机时,提出了欣赏型、工具型类型的划分。
第七,对研究成果的应用也存在不足。以往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论文中提出的教学启示和反思较多,而对外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可行的办法和建议却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外语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与动机相关的其他因素也很多,且关系复杂。因而在研究中作为感性方面的启示、心得很容易形成,而作为理性方面的建议和措施的考虑和提出,在研究的难度上远远超过感性的思考。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外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尤其是接受普及教育的广大中、小学生)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参考书目
[1]GardnerRC,LambertWE.Motivationvariabl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CanadianJournalof
Psychology,1959(13):266-27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6-58.
63
论文
外语界2005年第4期(总第108期)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226-230.
[4]章兼中.外语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5]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6]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94-106.
[7]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8]桂诗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和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2):55-61.
[9]张正东.外语教学的情感因素[J].西南师院学报,1985,(2).
[10]桂诗春.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心理分析[J].现代外语,1986,(1).
[11]郑立华.法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分析[J].现代外语,1987,().
[12]王初明.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模式[J].(:47[13]刘润清.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J].,(2):[14]王初明.外语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需要[J].:-11.
[15]华惠芳.,1998,(3):44-47.
[16]廉洁.[].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6):14-15.
[17][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470-474.
[18]吴丁娥.“输入”及“情感障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41-43.
[19]周福芹,邵国卿.大学英语学习动因研究[J].外语界,2001,(6):48-51.
[20]武和平.九十年代外语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述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16-121.
[21]刘东楼.外语教学中动机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02,(7):58-61.
[22]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2,(4):74-78.
[23]杨国俊.论英语学习动力的强化策略[J].外语界,2002,(3):27-31.
[24]闫传梅,张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J].外语界,2002,(5):64-66.
[25]王胜苏.影响外语学习的两个因素与外语教学[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1):96-99.
[26]吴一安,刘润清,Jeffrey.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27]周燕.语言学习与社会心理因素[A].中国英语教学天津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92.49-75.
[28]文秋芳.英语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3-68.
[29]文秋芳,王海啸.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35-41.
[30]文秋芳,王海啸,乐眉云,丁言仁,王文宇.九五社科结项报告: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
与特点[R].2000.
[31]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105-110.
[32]李梅.学习内在动机与英语教学[A].中国英语教学1999年论丛[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610-614.
[33]张凌华.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动机[J].中国英语教学,2000,(1):58-64.
[34]石永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J].国外外语教学,2000,(4):8-11.
[35]郝玫、郝若平.英语成绩与成就动机、状态焦虑的相关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32-36.
[36]张亚玲,郭德俊.学习策略教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1,(3):352-353.
[37]王湘玲,刘晓玲.影响理工科学生英语阅读效率的学习者因素调查[J].外语教学,2002,(1):49-54.
[38]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
2002,(4):18-24.
64
论文
ForeignLanguageWorldNo.42005(GeneralSerialNo.108
)
[39]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中国大学生本科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a,(1):29-38.
[40]高一虹,程英,赵媛,周燕.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
语研究,2003b,(1):60-64.
[41]朱菊芬.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J].外语界,2003,(1):40-45.
[42]冯梅.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状况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54-57.
[43]冯梅.理工科学生学习现状调查[J].外语界,1998,(1):23-26.
[44]高树记,邓祝临,张本修.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调查与英语教学[A].中国英语教学1999年论丛[C].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40-446.
[45]袁永芳.大学英语阅读动机研究[J].外语教学,2003,(:91-.
[46]吴一安,刘润清,周燕,PJeffrey,杨亦琪.———[A].
中国英语教学天津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1-37.
[47]李淑静,高一虹,钱岷.,2003,(2):63-68.
[48]张本慎,龙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46-52.
[49][J].山西大学学报,1997,(1):104-108.
[50]秦晓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51-58.
[51]赵世开.语言研究中的观念变化:回顾和展望[J].外国语,2000,(2):2-6.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上接第51页)[5]VygotskyL.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
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C].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提
高”,这是我们教师发展(教师进修)的可取之路。
本文仅是在此路上跨出初学乍练的步履,难免认识
不全、不深。不正确之处,期待同行、专家们赐教。
□
参考书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HarmerJ.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83.CambridgeMA:MITBess,1978.[6]马书红.论J.Harmer的外语教学平衡论[J].外语界,2001,(2).[7]赵小沛.外语教学不可忽视认知的重要性[J].外语界,2001,(3).[8]尤其达.输入与输出并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J].外语界,2001,(6).[9]庄智象,黄卫.试论大学英语教材立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3,(6).[10]董卫,付黎旭.对建构主义指导下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课堂的调查[J].外语界,2004,(2).
[11]崔岭.多媒体投影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3]BialystokE.Atheoreticalmodelofsecondlan2
guagelearning[J].LanguageLearning,1978,
(28).
[4]PadiliaAMetal.ForeignLanguageEducation:
IssuesandStrategies[C].学生角色探析[J].外语界,2004,(2).[1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37TheInternationalPublishers,1990.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