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
时间:2025-07-06
时间:2025-07-06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 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 2、 夏商的统治
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 目的: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 2、 分封物:土地和人口 3、 分封对象:(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
制度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作用: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4、诸侯的权利:受封者有从周天子那里分得土地和人口的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的权力;
义务:定期朝贡周天子、提供军赋和提供力役。
5、形成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评价:
利: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弊: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统一
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
1、 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
2、 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 3、 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 1 -
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
第三课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总体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
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
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
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分裂割据之势。
3、 北宋的“强干弱枝” 表现:
军事上:收兵权;
行政上:文官主政地方,相互牵制; 财政上:设转运使,绝大部分收归中央。
结果: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的集权;但是造成了地方力量过弱。 4、 元朝的行省制度
原因:疆域空前扩大,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特点:行省的权力很大,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作用: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所沿袭
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特点: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 2 -
二、选官和用官制度
1、 汉代察举制: 自下而上的荐举;以道德为主要标准
2、 六朝的九品中正制: 以门第为主要的标准
3、 隋开创的科举制: 自上而下的取士;以才学为主要2、 唐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相权分散,彼此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的标准
科举制的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封建统治社会基础);提高关员文化素质;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四课 君主专制的演进和强化
一、汉到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汉武帝的中朝制度
3、 北宋相权的分割——二府三司制
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被分割,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4、 元朝的中书省制
宰相的权力又分到合,宰相权力很大,甚至危及皇权。
- 3 -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皇帝得以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 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
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 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
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和内阁的建立
1、明太祖废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2、内阁的出现
明太祖建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建立内阁 评价: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职权的大小完全以皇帝的旨意而定。不可能制约皇权,只是强化皇权的表现。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五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