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村市场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4-10-11
发布时间:2024-10-11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湖北农村市场的
基 本 情 况
二零一一年二月十二日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目 录
1、湖北农业概况 ............................................................................................................. 3
1.1湖北的行政区域划分 ........................................................................................... 3
1.2 湖北农业概况 .................................................................................................... 3
1.2.1序言........................................................................................................... 3
1.2.2发展篇一: ................................................................................................ 4
1.2.3发展篇二: ................................................................................................ 5
1.2.4成就篇:.................................................................................................... 5
1.2.5崛起篇: .................................................................................................. 7
1.2.6各区域具体介绍 ....................................................................................... 8
1.2.6.1鄂西区域(恩施、宜昌)............................................................... 8
1.2.6.2鄂北区域(十堰、神龙架、襄阳、随州、孝感)............................ 9
1.2.6.3鄂中区域(荆门、荆州、潜江/仙桃/天门) ...................................11
1.2.6.4 鄂东区域(武汉、黄石、黄冈、咸宁、鄂州) ............................ 13
2、政府2011年农业政策 ............................................................................................... 16
2.1 宏观政策 ........................................................................................................ 16
2.1.1党中央国务院2011年农业政策 .............................................................. 16
2.1.2省委省政府2011年农业政策 .................................................................. 18
2.2目前湖北三农的现状 ......................................................................................... 22
2.2.1 三农是什么 ........................................................................................... 22
2.2.2湖北三农问题的症结 .............................................................................. 23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1、湖北农业概况
1.1湖北的行政区域划分
1.2 湖北农业概况
【资料来源:湖北农业厅官方网站】
1.2.1序言
湖北历史悠久,几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康熙六年,“湖广所”改为“湖北省”沿袭至今。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版图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其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区域。全省总人口60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75万人,占56.8%。耕地面积4700万亩,其中水田占59%,养圈水面1100万亩。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既有山区丘陵,又有平原湖区,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品质优异,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湖北的农业以耕作业为主,粮食生产居首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湖北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经过多年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品产量位于全国第一,粮、棉、油、猪、禽、蛋、菜、果、茶、中药材、食用菌、魔芋,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湖北有各类大专院校50多所,居全国第3位,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20多个,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的高级人才达1600多人,农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5位;
湖北九省通衢,具有完整的水、陆、空交通网络,以特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纵横交错,长江、汉江横贯东西,长江湖北段为世界罕见的黄金水道,可承担万吨巨轮的运输,空中航线更是密集而发达,农产品进、出口快捷、高效。
天赐沃土,泽被苍生。正是在湖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育出中华最古老的农耕文化。炎帝神农氏被奉为华夏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他行走于长江汉水一带,遍尝百草、教化稼樯、播种长谷,推动了中华文明由蛮荒的原始文明向农耕文明进化。至今湖北尚有“神农架”这一地名纪念这位农业始祖,更有五谷台成为绵延数千年的祭奠之地。三国时曹植来这里拜谒后,写下著名的《神农赞》:“少典之,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曹植的意思是,神农的功绩不仅仅在于发明了农业工具和指导人们按季节收种,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民风、教化了民众。如今,湖北农业借天时和地利,正以无比的优势发展前行。
楚天烟波,湖山壮阔;江汉平原,物产丰饶。湖北,是一副层层点染的泼墨画,描绘着鱼米之乡的圣景;千湖遍布的湖北省,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犹如一首婉婉转转的抒情诗,唱着物华天宝的旋律。
1.2.2发展篇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几个发展农业的1号文件,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农业,农业项目不断增多,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健康发展。
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搞片带,这是湖北发展农业思路的创新。引进资金和技术,把已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连接扩大、完善提高,形成区域性的大板块,以板块建设推进结构调整。荆楚大地一批大规模、标准化、专业化的农业板块基地迅速发展壮大。到目前,全省已建特色种植业板块3808万亩,建水产片带700万亩,建畜牧小区2100个。
做强龙头,做响品牌,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湖北省有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4家,其中国家级31家,龙头企业总数排名在全国第10位。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25亿元,创利润112亿元。湖北第一品牌采花毛尖率先实现集团整合,福娃集团、国宝桥米、恩施雨露完成品牌整合。整合资源,统一品牌,已经成为湖北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理念。
湖北农业科技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近几年,重点推广轻简栽培、稻鸭共育、虾稻连作、沼气利用等十大类实用技术。2008年培训农民490万人次,累计培养科技示范户130万户,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辐射带动300万户,科技入户率明显提高。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000万亩次,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到52%,提高三个百分点,水稻机插大面积示范,有效的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1.2.3发展篇二:
阳光工程培训转移成为农民人均增收的新亮点。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的战略思路,2008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408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85%。劳务品牌意识增强,松滋沼气工、麻城海员、潜江裁缝、新洲建筑等形成气候,辐射效应正在突显。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645元,比上年增收659元,增收部分的44%靠打工经济。
湖北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发农村再生能源,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同步推进改厨、改厕、改圈,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家园;启动乡村清洁示范工程,促进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和家园清洁,推进新农村建设。截止目前,累计建成沼气池235万口,普及率达到24%。
湖北地处中部,农产品南来北往,东进西出,动植物疫病防控警钟长鸣,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抓不懈,改变散兵游勇的提篮小卖迫在眉睫。湖北在全国率先整合组建了湖北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了1000亩面积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中心,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总队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办公室,认真开展执法打假,进行农业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指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确保食品安全,2008年,全省认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878个,居全国第1位。
1.2.4成就篇:
湖北农业,传承着神农的精神,映照着时代的进步,在户户农庄、在亩亩稻田、在座座茶山,谱写出一曲悠扬山歌,久远而深情。
“湖广熟,天下足”,天下粮仓,重在湖北。2008年省粮食总产445亿斤,居全国第10位,其中稻谷总产307亿斤,居全国第5位。丰收在于产量,也在于质量和品牌。京山桥米、监利银凯、黄梅香玉、枣阳银针、东坡玉粒、广济桂米 株株稻飘香,粒粒米似雪。更有中国水稻研究所15年精心研究的成果——中国香稻,加盟湖北优质稻工程,使我省优质稻品种发生崭新变化,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优质率,湖北优质大米闯开了一条品种之路、品牌之路。21个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大米认证的品牌,使湖北米制品不仅吃的香甜,更吃的放心、吃出健康。
湖北是全国重要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有1000万棉农和近100家纺织企业,有纱锭600万锭以上,常年用棉在1000万担左右,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汉平原、鄂北和鄂东三大棉花产区,已列入全国棉花优势生产区域发展规划。从棉花生产、收购、加工、棉纺、印染、服装加工到外贸出口,湖北棉产业优势令人欣喜,棉产品产值、出口值一直居全国前茅。农业部门加强棉花基地建设,抓好棉花优良品种的繁殖、包衣、供种和科技推广工作,提高棉花品质和棉田生产效益,推动湖北棉花产业稳步增长。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一年四季,寒暑往来,湖北市井最动人的一景便是每天清晨街头巷尾那一碗碗喷香的热干面,芝麻酱的醇香是湖北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个情结。湖北的沙壤、黄壤和红黄壤土质为芝麻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260万亩种植面积、20多万吨的年产量,1万多吨的出口量,湖北芝麻产品以优质高产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江汉平原为主的双低油菜的主产区,是我国最大的油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面积在1800万亩左右,总产量220万吨,居全国第一,占全球油菜籽产量十八分之一。湖北是油菜良种强省,供种大省,建设了2万亩杂交制种核心基地,辐射全省杂交种子生产基地,不仅满足了本省1700万亩双低油菜商品生产基地用种需要,而且向周边省市提供优质良种。湖北省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和在武汉的中国油料研究所研制开发的“双低”优质营养食用油,填补了我国双低菜油产业化的空白。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人们对于农业收成最朴素而热烈的祝福。湖北畜牧业是湖北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湖北是畜禽品种大省,产品供给大省。近几年,加快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生物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现代化规模养殖不断发展,湖北桑梓湖种猪已成为我国种猪业的著名品牌,全省每年输出的良种种猪20多万头,全省每年供港活猪20万头。出口鲜蛋及再制品量居全国第一。滨湖地区水禽业的优质高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珍禽养殖 产品深加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饮食文化的蓬勃。洪湖盐蛋、“九珠”皮蛋深受消费者亲睐;“精武鸭脖”,走出座座鸭,走进作家的小说、导演的电影,走出湖北的小巷,把鲜香的祝福和辛辣的热情带到了全球华人所到之处,成为美食的传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湖北淡水养殖业充满了生机。万塘湖水鱼翻跃,313万吨的年产量让千湖之省名副其实。洪湖是全国内陆第一大淡水湖泊,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向人们描绘了“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的洪湖美景。如今的洪湖不仅风景秀丽,还依托本地资源,建立了水产养殖板块,使洪湖水产业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春来龟鳖苏醒,秋至螃蟹满塘,清江鮰鱼、仙桃黄鳝、德炎小龙虾 湖北淡水产品总量和人均量等十个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如今,淡水小龙虾和鮰鱼片不仅是乡土鄂菜中的经典美食,更远销欧美,将一片鲜香播撒。
湖北水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果树面积35万公顷,总产量370万吨,是全国水果大省之一。桃、梨、橘、银杏、株株果树茂盛,处处果香弥漫。“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笔下的宜昌橘林,是荒芜萧索的。而今天同样的一片土地上,不仅遍野红果似火、汁甜如蜜,更耸立起一座座现代果品加工厂。在宜昌市整合后的“秭归脐橙”、“宜昌蜜橘”两个品牌脱颖而出。秭归称为“中国脐橙之乡”,属橘类上品并成功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如今的二月山城的残雪里,同样可以品尝到秋季的硕果。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古人说这是人生至纯至美的三味。几千年来,蔬菜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扮演着特有的角色,而今的湖北蔬菜,则以其清新和绿色重新诠释了蔬菜的意义——不仅仅是果脯必备,更是健康选择。湖北利用地理优势发展高山蔬菜。发挥不同海拔高度具有的温差优势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生长的蔬菜被认定为“绿色”食品,迎合现代“吃的营养,吃的健康”的消费观念。黄瓜、茄子、四季豆、甜椒 高山蔬菜的品种日益丰富,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明代成化年间,湖北就开始种植魔芋,迄今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魔芋的食疗效果广泛,排毒、减肥、洁胃、补钙、平衡盐分、防治疾病,加工后的魔芋制品业是现代工业青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睐的原料,粘合剂、虑浆处理剂和压力液注入剂 魔芋制品广泛应用于化工、造纸、石化、航空等多种领域,被誉为“工业味精”。2008年湖北魔芋总产73多万吨,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
食用菌清淡可口,滋补强身,更有丰富的药用价值。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食用菌可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能力,并有防癌抗癌的作用。春雨落过,菇农们便开始繁忙起来,香菇、木耳、双孢菇、白灵菇的总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菌类制品罐头更远销海外。一朵朵茁壮的小伞,正是一片片盎然的生机。
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钩。茶是芳香,茶是情趣,茶也是生活。湖北,是茶圣陆羽故里,自古以茶乡闻名。鄂东鄂西山峦叠嶂、四季分明,云雾缭绕、气候湿润,更兼之土壤肥沃,一片片茶山,一亩亩茶园,培育出富含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的优质茶叶。湖北名茶之多,是全国文明的名优茶大省,是有机茶、无公害名优茶的优势产区。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毛尖,外形细秀匀直显露,色泽翠绿油润,香气高而持久,滋味鲜爽回甘,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明亮,历史上就是闻名遐迩的贡品茶,鄂东大别山的英山云雾茶、鄂西武陵山富硒茶、宜红茶。鄂北秦巴山龙峰茶,鄂南幕阜山松峰绿茶,各具特色,回味悠长。
1.2.5崛起篇:
2007年元月,中央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湖北农业发展又好又快指明了方向。湖北人民正以一种不屈不挠的奋进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挥舞着如椽巨笔,描绘着湖北新农村的如画美景。
在发展思路上,湖北农业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在工作目标上,粮食稳定在460亿斤左右,其他农产品保持持续增长,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5%,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均递增6%,2010年达到5500元,努力实现走在中部前列的目标。
在工作切入点上,突出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一五”期末,户用沼气超过240万户;血吸虫疫区通过实施沼气工程,“以机代牛”工程,有效控制血吸虫病;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建设各具特色产业的专业村,力争80%以上的村有支柱产业,农民有稳定的增收来源。
在具体措施上,本着做大做强板块经济,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突出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构建三大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拓展农产品外销渠道,加快发展创汇农业;强化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湖北农业,从神农氏的时代走来,走过千年的传承,走出兴旺的产业,走出蓬勃的未来。稻穗灌浆、芝麻拔节,湖北农业正生机无限的发展,茶园里十指纤扬,湖汊上渔舟唱晚 资源优势、产品优势、科技优势、区位优势,四位一体,相得益彰,湖北农业在中部崛起中竖起了一面崭新的旗帜,同时也吹响了迈向农业强省的号角。粮食生产稳步提升,特色农业活力四射,农产品加工生机勃勃,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农民素质日新月异,实用技术遍地开花,这是湖北农业在中部崛起的标识,也是湖北农业工作者们前进的方向。湖北农业正借荆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楚文化的深厚和现代科技的力量,展示出更多的绿色和健康。倚扬子江的浸润而蓬勃,拥大别山的厚重而坚实,湖北,实现中部崛起,迈步现代农业。
1.2.6各区域具体介绍
鄂西(恩施、宜昌)、
鄂北(十堰、神龙架、襄樊、随州、孝感)、
鄂中(荆门、荆州、潜江/仙桃/天门)、
鄂东(武汉、黄石、黄冈、咸宁、鄂州)
1.2.6.1鄂西区域(恩施、宜昌)
鄂西区域地形复杂,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水能资源蕴藏丰富、矿产资源数不胜数、旅游资源驰名中外、农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麦、薯类为等,经济作为以茶、漆等著名,水果有中华猕猴桃、柑橘、脐橙、红橙、金水梨等闻名。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具体来说:
恩施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南邻湖南省。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辖恩施、利川2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县。自治州首府为恩施市。面积2.4万平方千米。截止2006年5月,人口约383万,其中土家族占1/3多,苗族占1/2。春秋巴国地。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设恩施地区。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改现名。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
矿藏主要有铁、磷、煤、金、硒等。多深切峡谷、溶蚀洼地等。水力资源丰富。普通农作物有:玉米、稻、小麦、薯类等,经济作物以桐、茶、漆、麻著名,恩施黑猪为优良品种。珍贵树种有穗花杉、珙桐、水杉等,产党参、当归、天麻等100多种药材。为湖北省主要林区,有多种珍贵动植物,利川为水杉之乡。土特产和药材资源有玉露茶、板桥党参、石窑当归、紫油厚朴、香菌、中华猕猴桃、坝漆、鸡爪黄连等。
全市蕴藏着举世罕见的硒资源,富硒碳质页岩出露面积约850平方公里,储量高达25亿吨,最高含硒超过8000毫克/千克。受富硒岩层影响形成的大片富硒区域内,粮食、油料、中草药、饲草饲料、畜禽产品及矿泉水中,硒含量为世界之最。这为世界上70%以上缺硒区的人们带了福音,也为硒产品和硒矿床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恩施市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有香獐、猴面鹰、红腹锦鸡等省级以上保护动物40多种。有各种药用植物2000多种,享有“天然植物园”、“华中药库”美称,其中板党、窑归、紫油厚朴等名贵中药材为世界独有。这里是“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人均林地面积近5亩。境内河流纵横,水能资源富集,可开发装机容量在63万千瓦以上,目前仅利用13%,开发潜力巨大。域内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完善,加之30余万土、苗、侗等少数民族儿女所传承的民风民俗,使恩施旅游独具特色且已成为环长江三峡、张家界大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江漂流”被誉为“神州第一漂”;“梭布垭石林”已成为省级重点旅游景点;土家“女儿会”被称为“东方情人节”;“撒尔嗬”、“傩戏”等被学术界视为民族文化奇珍。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底,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区、平原、丘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为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自古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以来,宜昌就是鄂西、湘西北和川(渝)东一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要冲。
这里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屈原好的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记录了无数古往今来的历史名人。古城周围山川形胜天下称奇,历朝历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学者先后来过宜昌。他们无不陶醉于此,留连于斯。自唐宋以来,这里因地理位置偏远,又成为朝廷作安置处罚官史的地方,遭贬而来的有朝中正直大臣和一些不明不白被贬谪的文人学士。他们各自的经历和苦吟而出的无数诗文,又给这里留下一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贬官文化史”。
宜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宜昌境内探明的矿物有53种,占全国已知矿的1/3,占湖北省的45%。宜昌市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公布的40佳旅游城市;2000年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目前正在向中国著名的旅游名城迈进。宜昌境内拥有国家级AAAA级景区九处。
当地特产有:五峰名茶、土家腊肉、宜昌柑桔、脐橙、宜昌红橙、桃叶橙、猕猴桃、白花桃、板栗、金水梨、柿。
1.2.6.2鄂北区域(十堰、神龙架、襄阳、随州、孝感)
鄂北区域地形复杂,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丰富、生物资源丰富、旅游资源驰名中外。
具体来说,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总面积236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75%。耕地占8.13%;园地占1.63%;森林占57.42%;草地占7.50%;水域占4.31%;城镇农村居民点以及道路等占20.99%。“山高坡陡石头多,田少地瘦土层薄”,是农业生产水平长期低而不稳的基本成因。十堰市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河谷平地和山间盆地是本市农业生产特别是粮油生产的重要区域。
十堰是一个资源富市。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绿松石、金、银、石煤、稀土、铁锡、钒、锑、铅、锌、大理石、石棉、重晶石、铀、钾、钼、钴等50多种,潜在价值在4000亿元以上。水力资源丰富,年平均经流量达100亿m2,过境客水280亿m2,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万kw,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有340kw;林特资源闻名遐迩,茶叶、食用菌产量丰富,质优品高,房县被誉为全国“燕耳之乡”;药材资源品类繁多,共生产药材2700余种,在国家确定的363个重点品种中该市约占235种,占总数的65%,素有“天然药库”的美称;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十堰是三峡——神农架——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六大类25处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遍及全市。
【神农架】1970年建制,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神农架是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神农架是全球范围内同纬度地区的"绿色奇迹"。
神农架是国际山岳型生态旅游目的地。神农架是我省乃至我国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产品之一,是新三峡和"一江两山"大旅游格局中最神秘的旅游吸引物。地文景观类有16个基本型,占中国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系统同类型的43.2%。具有多种生态旅游功能。神农架是稀缺经济资源的富集区。神农架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已探明磷、锌、硅、水晶、玛瑙、冰洲石等20多种矿藏,其中磷储量为1.5亿吨,是全国著名磷矿带区;铅锌资源量592.14万吨,是全国特大型铅锌矿床。全区矿产总价值按现值计算,在600亿元以上。神农架是古老文化的集中保存地。神农架保存有被誉为汉民族创世史诗的《黑暗传》,有古老的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搭架采药、教民农耕的系列传说。
发挥旅游业主导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旅农林产业链,用三产业的理念、二产业的方法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初步形成了茶叶、干果、蔬菜、中药材、畜牧业五大旅游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后勤服务基地,大力发展种植、养殖、采集、适地适树的经济林等林下产业,为旅游业提供林特产品基地。全区累计建成茶叶、板栗、中药材基地10万余亩,人工草场面积4.9万亩。结合神农架气候、土壤等特点,大力发展了营销对路的高山土豆、高山反季节蔬菜,。畜牧业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养殖技术,山羊、中蜂、土鸡等特色项目增势可观。
【襄阳市】土地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襄樊市城区面积3563平方公里,人口218.6万;其中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20.3万。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02亿元。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属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西部为荆山山脉放武当山余脉的山区,东部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北部地处武当山、桐柏山之间,素称“鄂北岗地”,汉水流域及南部地区为较开阔的冲积平原。
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襄樊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和东汉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襄阳花鼓、火居道音乐、山锣鼓等是襄樊传统的民间艺术。襄樊共有13家A级景区。襄樊大头菜(并非榨菜,原为诸葛亮在襄樊隐居时炮制)、双菇搓头缩项鳊、安居乐蜜枣、隆中绿茶都是襄樊著名特产。襄樊还是正在兴起的火电基地。
境内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度最高、降水最集中、光照最强的季节,正是主要农作物的旺盛生长季节,故全市气候资源上的优势,极有利于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西部山区海拨多在400米以上,其中保康县境内的关山海拔2000米,既是襄樊全境最高点,又是汉江与长江的分水岭。西部山区物产丰富,类型多样,是用材林、经济林、土特产、畜牧业等多种经营的重要生产基地。东部低山丘陵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地带以及与随州、钟祥、荆门交界地带,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0%,海拔多在90-250米之间。丘陵以低丘为主,丘间河谷开阔,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也是重要的粮棉产区。地处西部山区和东都低山丘陵之间的中部广阔地带,属岗地平原,由襄阳,枣阳,老河口3县市的“三北”岗地和分布在汉水、唐白河、蛮河流域的冲积平原组成,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三北”岗地海拔在85-140米之间,沿河冲积平原海拨在90米以下。宜城市境内的八角庙海拔44米,为襄樊全市最低点。“三北”岗地岗顶宽平,岗垄相间,起伏和缓,土层深厚,适宜农业机械化作业,是小麦、棉花、豆类、油料、烟叶的重要产地,并兼有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优越条件。汉江流城两岸河谷小平原和大面积冲积平原属江汉平原北端的组成部分,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上乘,是水稻、小麦、棉花、牲畜、禽蛋、水产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市土地资源的潜力还很大,其中可利用、亟待开发的荒山、荒地、滩涂尚有800多万亩,可供养殖利用的水面也很多。全市种养殖业及多种经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全市森林总面积约1300万亩,其中用材林约900万亩。常见的树种约64科236种,其中稀有珍贵树种也不少。经济林木种类繁多,既有亚热带型的油茶、木梓、茶叶、柑桔、棕榈等林木,又有暖温带果树,如板栗、枣、梨、苹果、桃等,还有大量的山林土特植物。拥有各类林特产品500种,常见的有300种以上,如山葡萄、猕猴桃黑白木耳、香菌等,以及稀有名贵中药天麻、黄连、当归、灵芝、党参、猴头等等。
【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闻名于世的编钟出土于此,为”鄂北重镇”,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全市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105公里,总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其中,山地面积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滩面积80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61.3%、30%、7.6%、和
1.1%。
随州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以“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而闻名海内外,有着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随州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上古有炎帝神农;春秋有季梁、随侯;战国有曾侯乙;唐时有胡紫阳,李白与胡紫阳交往频繁,写下了大量诗文。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随州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铀、铝、铅、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钾长石、花岗石、磷矿石、稀土和石棉数百种,其中重晶石储量丰富,质量居全国之冠、储量居全省之首。随州素有“鄂北粮仓”之称,建有优质大米、优质麦、优质棉、优质茶、菜牛、瘦肉型猪、蜂蜜、食用菌八大商品生产基地;银杏、蜈蚣、蜂蜜、中药材、柞蚕等名列全国榜首;银杏、香菇、茶叶、葛根等闻名海内外。
【孝感】现有土地总面积8910平方公里,截止2006年5月,总人口507万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严寒酷暑时间短,春、秋、初夏气候温和时间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133.8mm;光热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96.7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6.0℃,≥10℃的积温为5091.9℃,有利于农作物发育、生长,是我国光、热、水条件配合较好的地带。但初夏梅雨期暴雨频繁易洪涝,盛夏高温蒸发量大,常有伏旱。洪涝、干旱成为全市主要的自然灾害。
孝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今孝感市境内各县市区,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周为楚、郧、贰、轸等诸侯国割据地,且贰国、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秦属南郡;汉以后属荆州江夏郡;南北朝以后属安陆郡;唐属安州;宋以后属德安府;清分属德安府、汉阳府;民国时期,分属湖北省第三、四、五行政督察区。境内有门板湾、夏家寨、禹王城、楚王城等古遗址460多处,古墓葬200多处,古建筑40多处,古塞堡180多处,还有许多古景观。出土的古文物中,国家一级品100余件,二、三级品1000余件。
孝感市属少数民族杂散居住地区。共有土家、回、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哈尼、傣、黎、佤、畲、水、纳西、土、达斡尔、仫佬、撒拉、毛南、仡佬、锡伯、俄罗斯、京、赫哲等少数民族31个,4044人,占总人口万分之七;该市宗教历史悠久,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五大宗教俱全。孝感特产:麻糖、米酒。
1.2.6.3鄂中区域(荆门、荆州、潜江/仙桃/天门) 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油气资源丰富、光能资源丰富。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棉花生产基地。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散居住的地方。
具体如下:
【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西岸。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人口)300.11万人。处荆山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西北和中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200~500米;东部和南部为平原湖区,地面高程多在30~50米。现辖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6个县、市、区。其中,
京山县素有“鄂中绿宝石”的美誉,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景观,如鄂中第一溶洞----空山洞,疗养胜地----温泉山庄,鄂中第一漂----鸳鸯溪漂流等;资源丰富。地处鄂中丘陵至江汉平原过渡地带,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四种地貌兼而有之,为“七山二水一分田”,农、林、牧、渔、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耕地82万亩,水域面积28万亩,林业用地248.8万亩,其中经济林基地35万亩。森林覆盖率44.8%。农副土特产主要有香菇、木耳、茶叶、桥米、板栗、银杏、对节白腊、各种水果、中药材等,素有“中国板栗之乡”美称。境内水资源丰富,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50多座,大小河流500多条,库塘滞洪能力12.64亿立方米,正常蓄水能力8.35亿立方米。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硅石、石灰石、白云石、重晶石、大理石、玄武石等六大类,储量在1000万吨至数亿吨之间,品位高、质量好,具有较高的工业开采价值。京山是全国首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也是全省优质稻生产示范县、全省绿色食品建设示范县和全省重要的商品棉、油料、生猪、家禽和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水产品生产基地,种植业优质率达95%以上,有全国最大的中华草龟种苗养殖基地----盛昌龟业公司,有全省第一批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永兴中华鳖养殖基地,有年产200万只蛋鸡的钱场蛋鸡养殖小区。
沙洋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最早的县级政权县所在地。境内楚汉墓群分布连绵,堪称“楚文化地下宝库”,纪山楚墓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了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郭店楚简和震惊世界的“中国第一古湿尸”等稀世国宝;有湖北省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期古城遗址----马家垸遗址。物产资源丰富。沙洋农副产品丰富,主要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蔬菜、花卉苗木、水产品、畜禽等。纪山龙米、马良石头鱼曾被列为宫廷贡品,小李子藜蒿、长湖荸荠、纪山龙米、洪森精米、风池香米、蛟龙皮蛋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沙洋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双低”油生产示范县,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境内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石膏、石灰岩、粘土、硅质水泥原料、红土等,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盐化矿物和石油等10多种资源。境内有流入长江的汉江、长湖两大水系,其中汉江流经全境,有7座中型水库,总库容为12683万立方米。
钟祥市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钟祥为楚别邑,称郊郢,系楚国陪都;后期曾为楚国国都。钟祥资源富集。矿产资源:钟祥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6类27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1/6,占全省的1/4,有“中原磷都”之称。土地资源:全市土地面积673万亩,其中耕地121.3万亩,可垦荒地50多万亩,林地近200万亩,水域74万亩,草场190多万亩。水资源:全市淡水资源总量510亿立方米,汉水自北而南纵贯市境144公里,沿汉江流域有8条水系,建有温峡、石门、黄坡三座大型水库,全市水能蕴藏量大于15.7万千瓦。旅游资源:钟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所在地,是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山川湖泊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其中明显陵是我国中南地区惟一的明代帝陵,也是全国最大的明代单体帝陵,与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齐名。现已形成郢中风景区、云台观风景区、大洪山风景区、温峡风景区等四大景区。农副产品资源:钟祥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优质米、优质棉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农村居民储蓄总额、人均储蓄额和农村拖拉机保有量、农机总动力均居全省县(市)第一,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电气化达标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果品产业示范县(市)等称号。农业综合实力较强,粮、棉、油、肉类总产量和农业增加值曾进入全国五十强和全省十强。现已形成粮食、棉花、油料、生猪、鸡鸭、水果、蔬菜、食用菌等8大主导产业和中粮祥瑞油脂、新美香、康辉、金林、龙富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
【荆州】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截止2008年12月,全市总人口达645.73万人,荆州市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分散杂居城市。全市有31个少数民族,3.34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0.35%。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宫,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荆州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还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已成为荆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全市人民的盛大节日。
据第一次在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为72.7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1.6%,在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中,耕地占 82.3%,人均占有1.41亩.养殖水面8.0%,林地占8.1%,园地占1.6%。全市土场由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新生代第四纪粘土沉积物形成,以水稻土、潮土、黄棕壤为主体,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全市已发现矿产35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工业储量的13种,已开采利用的20种。全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的特点。全市栽培作物品种千余种,还有不少地方良种,浮游生物、维管束植物和鱼类资源是全市的一大优势。中国4大家渔种质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资源库设在监利县老江河。
荆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荆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蔚为大观。每年正月和农历 5月l3,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全市旅游景点呈现“一城三片”的格局。“一城”即闻名遐迩的荆州古城,其中纪南城、关公庙、章华寺、乌林古城场、华容道等人文景观经久不衰,荆州博物馆被评为国家首批“4A”博物馆,位居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之首,馆藏文物达12万余件。
【江汉平原】仙桃市位于鄂中,地处江汉平原南部,汉江下游南岸。是古云梦泽之所在。总面积252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5%。境内平原、水域大致构成“八地半滩分半水”的格局。2002年底,仙桃市总人口为148.16万人,其中男性76.80万人,女性71.36万人;农业人口104.8万人,非农业人口43.3万人;乡村劳动力62.38万人。
仙桃市土地总面积25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47万公顷(水田7.10万公顷,旱地
6.3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53.45%;园地0.25万公顷,占0.99%;林地0.44万公顷,占
1.75%;城镇村庄及工矿企业用地2.55万公顷,占10.12%;交通用地0.53万公顷,占2. 10%;水域7.69万公顷,占30.52%;末利用土地0.27万公顷,占1.07%。
仙桃市以耕地、水域为主要土地类型,占总面积的83.97%;以种植粮食、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为主,辅以园林生产。全市土地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是: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较高,达98.93%;土地的客观自然性好,适应多种农作物种植;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高;土地利用类型多样。非金属矿产丰富。其中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岩盐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形成了以水产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南渔北牧中瓜菜”的格局基本形成。水产业发展成为全市农业的战略产业和主导产业,被纳入省重点水产板块建设项目。蔬菜生产发展迅猛,全市形成了以318国道沿线为重点的10万亩蔬菜长廊,2002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54.56万亩,生产蔬菜51.14万吨,成为武汉、三峡、荆州等城市和地区的“菜园子”。
潜江,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全市面积 2004 平方公里,人口 100 万。盛产粮棉油,地下富藏油气盐,素称“鱼米之乡”、“水乡园林”。全市地下蕴藏石油 2亿吨、天然气9700多亿立方米,岩盐近8000亿吨(为我国“盐都”自贡市的30倍),另有卤水136亿立方米,富含锂、铯、铷、溴、钾、碘、硼、硅、锶、镍、锰等18种稀有微量元素,可广泛用于电子冶金、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其矿化均超过了国家开采标准,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目前,潜江已成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棉、特种水产、速生丰产林、瘦肉型生猪、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创汇七大基地,已形成油气开采、冶金机械、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
天门市位于鄂中,地处江汉平原北部,汉江下游北岸。2002年底,天门市总人口161.65万人。汉族人口占99.92%,全市有17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0.08%。5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回族。天门市境北缘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西、南面有汉水环绕,依山带水,呈龙拱虎卫之状。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低丘、岗状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种地貌,各占总面积的1.3%、22.5%、76.2%。低丘海拔最高191.5米(佛子山),是本市主要林区;岗状平原海拔35—60米,是水稻集中产区;河湖平原海拔28—34米,主产棉花、油料、麦类。天门是全国重点粮棉和牲猪、淡水养殖基地之一。
1.2.6.4 鄂东区域(武汉、黄石、黄冈、咸宁、鄂州)
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非金属矿产丰富,淡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重要的棉花和蔬菜产区。盛产水稻和水产品。
具体如下: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武汉】全市常住人口897万人。为华中地区最大都市,是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武汉淡水资源十分丰富。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及支流汉水在城中交汇。此外武汉城内还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属于长江水系的淡水湖。其中武汉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线全长110多公里,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在武汉城区面积中,水域面积占了约四分之一。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岗地。平坦平原位于长江、汉江及其支流两岸以及湖泊周围。是棉花和蔬菜产区。垄岗平原位于湖泊周围和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盛产水稻和鱼。丘陵分为三列,均被林木覆盖:北列分布在新洲区、黄陂区北部;中列横穿城区;南列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北部。低山主要分布在黄陂区和新洲区东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黄陂区和孝感市交界的双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汉最高点。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是充足的水资源。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二是取之不尽的物产及生物资源。全市素有渔米之乡美誉,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发现38种矿藏,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4种(不含地下水),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种的30.38%。累计探明储量96125.65万吨,保有矿产储量79829.75万吨。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建筑材料用石英砂岩、砖瓦用粘土、制灰用灰岩、熔剂用灰岩和冶金用白云岩等,其中膨润土、冶金白云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储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储量规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数384处,其中大型矿产地有4处、中型矿产地有10处、小型矿产地有43处、矿点327处。
【黄石】总面积4630平方公里,全市人口为247.64万人。黄石地处幕阜山地向长江冲积平原延伸的丘陵地带,具有土地类型多样、山多平地少、难用面积大的特点。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江南聚宝盆”之称。黄石地区生长着各种植物。据初步考察统计、仅高等植物就有3000种以上,其中许多是油料植物、药用植物、粮食植物、芳香植物和用材树种。还有我国特产名贵植物。黄石依山环湖,自然风景秀丽,令人神怡,旅游资源丰富,军事古塞西塞山、飞云洞异景、东方揽胜、鹿獐朝晖、磁湖风光等吸引中外游人争相观瞻。此外市区有挹江听涛、黄荆吐月等名胜景点。在大冶县有三台、八景,即“天台、云台、宫台和金湖湛月、铜海飞烟、鹿头夕照、龙角朝?、太和云雾、雪岭石林、沼开叠翠、虹经钟灵”等,与市区名胜相映成辉。
【黄冈】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传统光辉灿烂。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建了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铸就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全市耕地587.89万亩,园地46.33万亩,林荒地1035.27万亩,水域269.78万亩,难利用地125.88万亩,其他用地597.09万亩。水资源总量为106.6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46600公顷。地热资源丰富,已发现12处,英山汤河、罗田三里畈、蕲春桐梓等处温泉已开发利用。地方特产:罗田板栗、麻城老米酒、武穴山药、英山茶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叶、罗田茯苓、糯米堆花酒、罗田楚香酒、蘑菇、娃娃鱼、茅山螃蟹等。
【咸宁】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享有“桂花、楠竹、茶叶、苎麻,温泉之乡”之誉。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82万人。咸宁市属于杂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咸宁市宗教工作是全省重点市之一。全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
该市处于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而有之,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土地为家园”之说。全市国土总面积98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291.7万亩。该市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金属矿产次之,能源、水气矿产少。主要经济林树种:茶叶、桂花、雷竹、香椿、油茶、油桐、柑桔、乌桕、棕榈、板栗、杜仲、厚朴、桃、李、梨、柿、枣、漆树等。
咸宁素有“千桥之乡”的美称。咸宁的桥或大、或小、或曲、或伸、或古、或今、千姿百态、遍野飞虹,把大自然装点得格外壮丽、奇目。咸宁的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咸宁也是遐迩闻名的桂花之乡,而且是驰名全国的楠竹之乡。咸宁的竹有70余种,而咸宁种植楠竹传说有5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民间舞蹈分花灯舞、祭祀舞两种。咸宁市的民间工艺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装饰艺术四大类。
【鄂州】位于湖北省的东部,长江中游南岸。西接“九省通衢”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地区濒湖毗邻。这里曾为三国吴王故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整个版图轮廓呈“三叶型”。 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65万亩,是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其中,全国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鄂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东汉以前为鄂邑、鄂郡、鄂县。三国时吴王孙权在此建都,改称武昌。此后,鄂州或为郡治,或为州府,始终是长江中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鄂州是长江中游南岸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鄂东“冶金走廊”、“服装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撑,形成了以冶金、服装、建材、医药、化工、机械、电子、轻工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鄂东的商品集散中心。鄂州矿藏资源丰富,发展冶金、机械、建材等产业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
鄂州农业向称发达,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全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区组成,尤以湖泊众多而著称,号作“百湖之市”。市域内,湖泊、库塘星罗棋布,港汊沟渠连成网络,共有水域面积近50万亩,可养殖面积30多万亩,适于养鱼、育蚌、植莲,是驰名海内外的武昌鱼的故乡。
“四荒”开发,粮、油、果树、蔬菜、花卉等农作物优质高新品种、新技术开发,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系列化生产,优良种畜种禽、水产苗种繁育,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粮食、蔬菜、水果、肉食品、水产品贮藏、保鲜、干燥、加工新技术、新设备。
湖北农村资料搜集汇总整理
2、政府2011年农业政策
2.1 宏观政策
2.1.1党中央国务院2011年农业政策
【资料来源:新华网新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0年12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全面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讨论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砥砺奋进、再创佳绩的一年。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成功应对了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和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极不平常的显著成就。全年粮食总产10928亿斤,增产312亿斤,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800元,实际增长10%左右。农村民生和公共事业快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我国“三农”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指出,“十一五”的5年,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完善、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5年,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5年。我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积累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
会议强调,明年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要在连续7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上继续前行,农产品供给和市场价格要在多种影响因素叠加交织的高变数中保持稳定,农业农村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高要求下延续向好势头,面临的困难之多、压力之重、挑战之大,是这些年来从未有过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切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创新农村工作思路,凝聚支持“三农”力量,奋力夺取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新胜利。
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强调,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
上一篇:三年级下册英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下一篇:江苏中学教育学历年真题教育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