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资料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资料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1.动物运动的方式及意义(举例并判断)。
水中:游泳(主要)、划水、漂浮运动、倒退运动
陆上:行走、爬行、奔跑、跳跃、攀援等
空中:飞行鼓翼飞翔(主要)、
滑翔(省力)。
运动的意义:对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重要意义
2.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
作用:支持、连接、保护和运动。
3. 掌握长骨、关节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血管(营养)
骨膜:
神经(传导感觉)
结缔组织成骨细胞(修护再生、使骨长粗)
长 骨质:骨 松质和骨密质
骨 幼儿时期骨髓腔中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 成年后便为黄骨髓;
在骨松质内终身存在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骨骺端的软骨层(能够不断分裂产生骨细胞使骨长长)。
光滑、有弹性
关节节头
节窝 关节软骨 关使关节活动灵活
关 连接作用
关节囊 (结缔组织内外有韧带(使关节活动牢固),
节
内表面分泌滑液进入关节腔 关节腔 内有滑液,使关节灵活
关节的特点:既牢固又灵活
4. 探究骨成分的实验
无机物(脆硬) 水分 决定骨的硬度
骨的成无机盐 主要是钙盐“钙库有机物(柔韧)骨胶蛋白 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
不同年龄段人骨的特点以及骨成分与人坐立行的关系。
成人的骨中 有机物约占1/3
骨既坚硬又有弹
无机物约占2/3
青少年的骨 骨的弹性大、硬度小
有机物多于1/3 无机物不足2/3 不易骨折易变性
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
骨的弹性变小
老年人的骨 有机物少于1/3
易骨折
无机物多于2/3 关注老年人的出行安全
5. 人体的骨骼有多少块骨组成?分为哪两部分?
有206块骨,分成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
6.骨骼肌的组成。
肌腱(结缔组织)位于骨骼肌的两端,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骨骼肌
肌腹(肌肉组织内有血管和神经)
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舒张牵动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
7.运动是如何形成的?
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受神经的协调和控制,能量
来自肌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
8.章的小结
第16章 动物的行
9.动物行为
概念: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
形成:动物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
中逐渐形成的。
10.动物行为按其形成可分为哪些类型及概念?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是一种本能行为,是通过
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后天学习行为:是后天形成的,是动物借助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的行为发生
适应性变化的过程,能够对环境的变化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更有利
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11.知道一些简单常见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例子。
先天性行为:如蜘蛛结网、蜜蜂筑巢、鸟类营巢孵卵等;
后天性行为:鹦鹉学舌,大山雀偷饮牛奶
12.动物行为按其功能分为哪些类型并举例?
包括: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性为,社群行为。
(能举例说明)
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
特点:就是双方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13.知道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观察法和实验法及两者的结合。 (是否施加外界影响)
14.能判断教材中科学家们在进行动物行为研究时采取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
实验法:弗里斯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的行为的研究
劳伦斯对小雁学习行为的研究
15.章的小结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16.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食的
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有利于生物之间协调发展。
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
且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尤其是对植物生活有多方面的影响。
17. 动物的多样性包含的内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不同的动
物提供了各自的栖息环境。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就要在遗传物质、
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
已经绝迹的动物有:新疆虎、野马;
我国最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白鳍豚。
18.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
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
易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措施,为行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19.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 …… 此处隐藏:378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