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4月月考试题 文 精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 1 -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4月月考试题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查范围:必修1第一章 第二章2.1 2.2
考生注意: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 第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读右图,回答1—3题:
1.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①②③
D .③②①④
4.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 .“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 .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 .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 .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人口状况及流动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下图,回答5~7题。
5.下列影响我国不同地区人口环境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东北地区—水力资源 B.东部地区—气候资源
C.中部地区—矿产资源D.西部地区—水资源
6.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从东北、西部向中部B.从内陆向东部沿海
C.从资源贫乏区向资源丰富区 D.从非季风区向季风区
7.促进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B.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C环境状况的变化D.交通条件的改善2005年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8—9题。
8.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由于()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人口基数大 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迁入
9.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紧张形势的措施之一是()
A.实施西部大开发B.控制城市发展规模C.加快农业机械化进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下图是我国某省从建国初期至今的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其中Ⅲ阶段为预测段。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I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Ⅱ阶段人口数量B.Ⅱ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C.②和③拐点的出现主要是受政策因素影响D.Ⅲ阶段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11.国家开放二胎后,十年内不会对以下各项中产生明显影响的是( )
- 2 -
- 3 - A .人口老龄化速度 B .劳动力的规模
C .婴幼儿用品消费市场及相关产业
D .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
图6为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
A .甲-商业区 乙-工业区 丙-住宅区
B .甲-住宅区 乙-工业区 丙-商业区
C .甲-商业区 乙-住宅区 丙-工业区
D .甲-工业区 乙-商业区 丙-住宅区
13.关于该城市规划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处适宜规划建设高级住宅区——地价较低
B .②处适宜规划建设化工厂——交通便利
C .③处适宜规划建设绿化带——减少污染
D
下图中实线表示从市中心到城
成14~15题。
边缘地区 乡村
14.图中①②③④点中,交通通达度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对城市地租高低影响比较小的因素是()
A.环境质量 B.交通通达度
C.土地肥力 D.距市中心的远近
人口工作的重点之一根据下表,回答16~17题。
16.北京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大量外来人口迁入C.人口平均寿命延长D.人口基数较大
17. 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 )
A.环境人口容量为2 300万人B.人口合理容量为1 961万人C.环境人口容量为3 000万人D.人口合理容量为3 000万人
18. 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所需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D.地域越开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读下图我国某城市简图,回答19~20题。
19.铁路穿越该市区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行政因素D.历史因素
- 4 -
上一篇:英语同源形容词的区别
下一篇: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