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角度看《九三年》中“人道主义”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从革命角度看《九三年》中“人道主义”
摘要:《九三年》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煞尾之作,是雨果创作生涯中举足轻重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具有哲理性的历史小说,它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年代风云变幻的风貌,写出了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斗争的残酷性。作者在小说中对思索一生的人道主义做出一个总结:“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关键词:《九三年》;革命;人道主义
《九三年》(1872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他以法国大革命中1793年的革命史实为题材,描写了一场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生死大搏斗。小说中,一方面,作者正确评价了雅各宾党专政时期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另一方面作者要表现堪称人道主义范例的事迹。作者批判了只讲暴力,不讲人道,只知盲目执行,不会灵活处置的革命者。
从《九三年》的作品分析与历史、现实的思考可知,作者小说中的对于“革命”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认识或结论实际是一个深刻的、科学的、正确的、彻底的结论,但是,在当时社会环境:革命尚未取得最终胜利的紧要关头,不可能也不应该实施宽大无边的绝对的人道主义。在当今这个追究自由平等、讲究人性的社会,“人道主义”是更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符合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话实质是《九三年》的点睛之笔,它理所当然地为所有的评说者注意,但有意思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世纪末,所有的论者的结论都是否定的,如有不同,也只是在表达上有尖锐、含蓄或委婉之分。小说中作者的确是以“人道主义”高于“革命”这一认识为基本尺度来设计或处理他小说的人物、情节、情境以及相应的“深思”与“议论”的。
在《九三年》中,雨果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旺代叛乱的反革命首领朗德纳
克、共和军的领袖郭文以及受国民公会委任去监督郭文的救国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人物在雨果的笔下血肉丰满、形象鲜明,从第一次出场开始,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作者设置的特殊环境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一切都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小说结尾的两次转变却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叛军首领朗德纳克在逃生时,冒着生命危险回来营救三个快要葬身火海的小孩,自己却被革命军俘获;革命军领袖郭文被朗德纳克舍身救孩子的举动感化,擅自放走了朗德纳克,而自己被判处死刑。但实际上,如果把这两个人物放到现实生活中,他们还会经历这样的转变吗?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革命和人道主义,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它们放到一个平面上去进行直接的比较,给它们扣上“绝对”的帽子。实际上,革命和人道主义是相对的,哪一种情况下革命是正确的,哪一种情况下人道主义是正确的,这都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去认定、去考察。这“奇迹”无疑是作者的人道主义美好理想。
《九三年》寄寓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被认为是雨果毕生追寻人道主义的自我总结。西方现代社会对于人道主义的思考,起自卢梭,但真正将之发扬光大的,当推雨果。人道主义思想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我们并不能因其中的理想化而否定它。在“真”、“善”、“美”思想的烛照下,我们才不至于对丑恶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才会在“圣人”之类形象的感动下为实现美好人性和人生去进行奋斗,才会同心协力去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仵从巨.“革命”与“人道”关系质疑——关于《九三年》评论中的一个问题[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6期2004年11月.
[2]何崇见.天平应该偏向哪一边?——从雨果《九三年》谈革命和人道主义的关系[J].文学研究.
[3]徐国权.从人物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语文学刊,2010.04.
下一篇:食品厂废弃物处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