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2)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我国第三产业
52
统计研究
表1还可以看出随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就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而且速度快于第二产业。2000年上海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为61814元Π人,22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10%。从1991年起,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超过第二产业,并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对回归拟合方程的分析和显著性统计检验:相关系数R极高,几乎接近于1,这说明log(YΠL)与log(KΠL)有显著线性关系,有关统计检验均获通过,回归方程对实际资料拟合效果较好。
由此得到:α=013329,方程(1)即为:Y=214517×
L
013329
二、第三产业增长过程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合理有效地吸纳利用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我们运用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对上海第三产业增长过程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和分析,这里采用的测算方法尽可能简便,目的在于反映劳动就业贡献率的变化趋势。
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Y=A×L×K
α
β
×K016671
因此,根据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式推导得到的计算公
式(4)可估计出1993~2000年上海第三产业增长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结果见表2)。表2
1993~2000年上海第三产业增长
年份
19961997199819992000
1312131117181717141313101310
214212511517612713311714
劳动就业贡献率
61141613101017111717107191910
()
式(1)中,Y员,K,性和资本弹性。,即:α+β
=1,这时由式(1)得YΠL=A×(KΠL)
1-α
(2)(3)
表2的数据是初步估算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1993~2000年随着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其相应的劳动
两边取对数:
)×log(YΠL)=logA+(1-αlog(KΠL)
就业贡献率总体呈不断提高态势,表明上海的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已同步于市场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劳动就业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人力资源配置,隐性失业较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较高,这对上海深化就业制度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对式(3)采取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参数估计,得到α的估计值。再利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式:y=m+α31+(1
)3k,得到第三产业增长过程中劳动就业贡献率:-α
yL=α×lΠy
(4)
式中:y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m为技术进步率,l为劳动就业增长率,k为资本增长率。
用上述方法根据1978~2000年有关统计数据进行了测算,结果不理想,相关统计检验也未通过。于是分别截取1978~1992年和1993~2000年两个时间段的数据重新进行测算,前者的结果仍不理想,而后者则取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其主要原因:1978~1992年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净增107196万人,远小于同期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净增数163129万人。在1992~2000年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及上海就业制度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大幅度下降,8年间减少了逾百万人,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则继续增长,增长幅度快于前一时间段,8年间净增了近120万人。为此,在1993~2000年间,第三产业增长中劳动就业的贡献也尤为明显。
根据1993~2000年的有关统计数据,估计方程式(3)得到:
log(YΠL)=018968+016671×log(KΠL)(2013983)
相关系数R:0109929 F检验值:41610891
(5)
三、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呈增强趋势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某一产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借助该产业就业增长的GDP弹性数值来反映,而就业增长的GDP弹性(以下简称就业弹性)是衡量产出增长引起就业增长量大小变化的一个指标,即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该产业增加值变化率的比值。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仅在统计数字上反映出从业人员的增加,而且还反映出劳动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说明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既与时间相关,又与增加值增长率相关。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研究上海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变化趋势,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S=c+a×R+b×T
(6)
式(6)中:S表示第三产业年平均就业增长的GDP弹性;R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T为年份,基期以1表示,以后各年依次加1。
根据这一回归模型,采用1978~2000年的有关数据
上一篇:物料拉动配送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