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2-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普通心理学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2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 脑的进化
一、 脑的进化过程
二、人与动物大脑的比较
三、 脑的进化
1. 脑的相对大小变化
预期的脑的大小是指哺乳动物100g体重的平均脑重量(g)
脑(皮层)指数=某类动物100g体重的平均脑重量(g) ÷ 预期的脑的大小
进化特点之一: 脑重占体重的比例增加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
(1)大脑的发展初期与动物嗅觉机能的发展有关,与嗅觉有关的皮层称为旧皮层。
(2)后来发展起来的称为新皮层。
(3)新皮层到了哺乳动物才得到巨大发展。
(4)若用皮层指数(实际的大小与期望大小比值)的来表示,人类新皮层的容积是非灵长类动物新皮层容积的3.2倍。
进化特点之二:大脑新皮层的容积增大。
3.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人脑和动物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1,结构:
小脑:低等动物占比重大;人占的比重小。
新皮层:动物新皮层容积小;人的容积大。
2.功能:
2
人脑的功能更复杂。
例如,视觉区的数量,松鼠有4个,猫12个,枭猴,人至少20个。
进化特点之三:结构、功能更复杂。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第二节 神经元
一. 神经元 P47
1.定义: 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基本作用: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
3.结构:胞体+胞突(树突+轴突)
4.种类:
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
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腺体) 传导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间起联络作用)
二 神经冲动
1. 定义: 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称为神
经兴奋。
2.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 静息电位: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一定的电位差。一般膜内电位
低,带负电;膜外电位高,带正电。
(课本定义)当神经原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
(2) 静息电位是如何产生?
与神经元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细胞膜对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 的通透性较大,对 Na+的通透性较差,结果K+外流,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出现静息电位。
(3) 动作电位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
定义:它使Na+ 比K+ 和Cl- 更容易通过。Na+进入细胞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电位变化过程叫动作电位。
3.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神经冲动具有全或无的性质 p51
当刺激强度未达到某一程度时(刺激阈值),即无神经冲动发生;但当刺激强度达到某种程度而能引起冲动时,该神经冲动立即达到最大强度;此后刺激的强度即使再继续加强或减弱,对已引起的神经冲动的强度不再发生影响。
三. 突触及突触传导
1.突触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2.突触结构:
突触前成份(轴突末梢的球形小体,其中包含许多突触小泡。是神经递质的存储场); 突触间成份(临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内一定部位,通过突触后膜与外界发生关系); 突触后成份(临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内一定部位,通过突触后膜与外界发生关系);
3.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2
兴奋作用在轴突末梢,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到突触后膜的受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递质与分子受体的结合具备两个条件:
1 不能有其它递质或者化学分子附着到分子受体上
2 神经递质的形状必须与分子受体的形状相匹配。
四. 神经网络
1.神经网络的构成:通过突触,经过复杂的链接而形成。它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2.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射式
(2)聚合式
(3)环式
3.大脑以反射方式产生心理 (1)反射: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对环境中一定动因作出一定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2)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 (3)反射弧的构成
感受器:是生物换能器,它把外界不同形式的能转化成生物电能(离子能)
有时效应器的活动不明显,如心里产生一种想法,但发音器官会发生不明显的轻微的变化 膝跳反射与触火反射示意图
第三节. 神经系统
一. 神经系统结构
神经系统(NS)
中枢神经系统(CNS)外周神经系统(PNS)脑脊髓躯体神经自主神经系统(ANS)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1.外围神经系统
除去脑和脊髓以外的全部神经。
功能:将眼耳等感受器的信息提供给中枢神经系统,并传递脑对躯体器官和肌肉的命令。 包括:非自主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2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上一篇: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500字)
下一篇:校园悬疑剧本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