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4-10-08
发布时间:2024-10-08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分析
聂赫留朵夫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期的巨著《复活》中的男主人公。《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因此,聂赫留朵夫形象的构造也凸显了托尔斯泰的态度转变,他是一个接受西欧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也是托尔斯泰思想观点的忠实代言人,俨然是“托尔斯泰主义”的化身。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是有三个阶段的。
聂赫留朵夫出生在一个贵族地主家庭,这是他无从选择的,因光是继承其父亲的一万俄亩的土地遗产就决定了他的阶级地位。在就读大学时,他仍然是一个思想单纯善良,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这时,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熏陶,热衷于斯宾塞的“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的理论,土地正如阳光空气一样不能被地主占有。因此,聂赫留朵夫不惜把继承父亲的土地送给农民们,即便是已经违背了他的阶级基础。大三那年,作风正派的他此时还拥有了一份若即若离的感情,那便是与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之间纯洁的爱慕之情。此时此刻,聂赫留朵夫的形象仍然是这样纯洁,拥有高尚的感情,也许这就是他的固有本性,与生俱来的。可是,这样美好的形象却为聂赫留朵夫的堕落埋下深刻的伏笔。这个追求理想的阶段即将稍纵即逝。
三年以后,聂赫留朵夫进入禁卫军团,在道德败坏的近卫军团生活中,他受到了环境的严重影响,那是一瓶具有强酸性的浓硫酸,具有严重的腐蚀性。他学会了一味追求享乐,过上了荒淫无耻的生活,从此变成一个猥琐、低下的人。可悲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可耻,反而认为这是摆脱道德约束的最好方式。他对异性的纯洁的爱情消退了,而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的工具”。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诱奸了纯洁的少女玛丝洛娃,可次日给了她一百卢布边残忍地抛弃了她,这可毁了玛丝洛娃的一生,扭转了她一生的命运。但这,却在聂赫留朵夫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内疚,可行动上,依然不改花天酒地中的沉溺。他放纵情欲,甘愿走向堕落,青年时期道德上纯洁和雄心壮志的聂赫留朵夫早已烟消云散。这样的日子,被托尔斯泰称为是“动物的人”压倒了“精神的人”。这个阶段即成就了聂赫留朵夫一辈子的痛。
十年以后,沦为娼妓的玛丝洛娃因被诬告犯了杀人罪而投入监狱。法庭上的重逢,聂赫留朵夫操刀了沉痛的道德谴责,震撼了他的灵魂,过去诱奸玛丝洛娃的一幕幕重现眼前,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残忍和卑鄙,他便是毁掉玛丝洛娃的罪魁祸首。于是,良心发现的他,想尽所有的办法想要帮助玛丝洛娃脱罪,目的更是为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赎罪。期间,他多次探望狱中的玛丝洛娃,拜访庭长,为玛丝洛娃进行辩护上诉。他为玛丝洛娃的冤案奔走的过程中,他尝到了监狱中恶劣的环境,法院玩忽职守错判的沉重打击,各色各样的贵族骑在人民头上。聂赫留朵夫明白到他们才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认清了自己的虚伪可耻的面目,看清了贵族阶级的罪孽。于是,他清醒、激愤,他的背叛逐步有动摇走向坚定。为了向玛丝洛娃忏悔,请求宽恕,他更是提出了与玛丝洛娃的结婚的想法。可是遭来的只是玛丝洛娃的愤怒斥责和无情的嘲笑。这给了聂赫留朵夫一个重重的鞭挞,“只有现在才充分了解他的全部罪恶”,改变了“欣赏自己忏悔的心情”。他最终放弃了他原先奉行的观点与准则,他从同情玛丝洛娃到同情人民,后来更将土地真正无条件地送给农民,终于站到了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憎恶贵族阶级。他更企图通过宗教和人类之爱来解决社会矛盾。聂赫留朵夫终于得到
了重生,信奉“勿以暴力抗恶”的不抵抗主义。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聂赫留朵夫信奉的是不抵抗主义呢?为什么要采用这样消极的抵抗方式呢?也许,这是受到了托尔斯泰晚年思想的消极性的影响吧。无论如何,聂赫留朵夫由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就是人性由失落到复归的过程,也即改恶从善,善战胜恶,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
纵观整个故事,聂赫留朵夫的形象确实是托尔斯泰精心塑造的。
首先,聂赫留朵夫是贵族青年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受过高等教育,有自己的抱负和寻求幸福的渴望。应是“精神的人”。可后来被腐朽社会的污染,最终“动物的人”压倒“精神的人”。经过种种经历,他最终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因此“复活”。又从“精神的人”战胜了“动物的人”。
其次,他也是揭露沙皇俄国的黑暗与腐朽,批判社会腐朽的制度的一把犀利的匕首。托尔斯泰塑造聂赫留朵夫,正是需要其来揭露社会的虚伪与贵族资产阶级的种种罪恶,批判现实与对现实的不满。
再次,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的形象,他的精神觉醒是有一个深刻反省过程的。聂赫留朵夫从一个正直青年变成花花公子,进而转变为忏悔贵族的过程,带有时代的色彩和历史的内容,是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的,实质上是贵族青年形象的继续和发展。而此时,他的觉醒、“复活”却是建立在玛丝洛娃的痛苦命运之上。他通过为玛丝洛娃辩护、奔波、上诉请求宽恕,才到达目的“道德的自我完善”。而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不只为个人的罪恶而忏悔,同时还为自己的阶级忏悔。可是这样,确实是代价沉重的。
最后,聂赫留朵夫如此淋漓尽致的人物形象应是托尔斯泰依照其世界观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来表现自己世界观的矛盾,通过这个人物宣传其主张,带有自传性。因此,聂赫留朵夫最后在也不能避免地附上了“不可抵抗”的不抵抗主义的消极形象。
总的来说,《复活》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恰到好处。作者更将自己的探索、思考都融入到了对人物的描写当中,通过人物的活动自然而然地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复活》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这部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