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3)
时间:2025-07-06
时间:2025-07-06
马恒,赵丹,刘剑:矿井通风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2011,47(18)243
差传感器接口和一个风速传感器。风机开机,模型系统上电,调节风门执行器使巷道轴线与风门平面夹角为0度。系统稳定后,从上位机读取差压值P和风速值V。
在A点或D点布置风速传感器,实测该点的风速进而求出实际总风量Q。
(2)判断角联分支风流方向。通过Rab/Rbd与Rac/Rcd大小判断角联分支风流风向。
(3)确定求解的未知风量的网孔数。网络中分支数N,节点总数J,网孔数M可按式(4)计算求解:
M=N-J+1
(4)
C
D
(4)拟定各风路的初始化风量。
(5)Scott-Hinsley迭代[3]。经过若干次迭代后,节点风量和回路阻力即可达到平衡。
(6)解算结果验证。如图3所示,完成迭代计算以后,在个巷道上布置风速传感器,求得个巷道的实际风量验证迭代计算结果。
Scott-Hinsley迭代法收敛速度快,但计算过于繁琐,演示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为此结合矿井通风模型使用参考文献[4],采用VisualC#编写了Scott-Hinsley迭代法演示程序,如图4所示。程序启动后,录入风阻、总风量和迭代精度后,点击“自然分风”按钮,界面上自动输出各巷道风量、网孔阻力误差、以及角联分支风向。然后点击“单步迭代”按钮,界面上自
(1)(2)(3)
动输出各巷道风量、网孔阻力误差以及角联分支风向,同时界面下方的“迭代数据表”会给出迭代过程的详细计算过程。图4是完成一次迭代后的截图。
1.风门执行器;2.压差传感器接口;3.风速传感器;4.小型离心式风机
图3
矿井通风模型通风系统图
断面与风量Q计算:根据预先测量出的PVC管内径D,计算出巷道的面积S和周长U。根据公式Q=SV,由风速V计算出风量Q。
(1)阻力计算:由于AB巷道是水平的,所以位压差为0;PVC管断面处处相等,故认为各点的风速也是相等的,所以速压差也等于0。因此,阻力H等于静压差P。
(2)风阻和摩擦阻力系数计算:分别根据公式(1)、(2)、(3)计算出风阻R、厘米风阻Rcm、和摩擦阻力系数α[2]:
R=H/Q2Rcm=R/L/100α=RS3/L/U
式中L为静压差测点之间的巷道长度。
由计算出的Rcm结合测量出的各巷道长度,计算出各巷道的风阻。经过多次测试计算,Rcm=1.413Ns2/m8,α=0.0059538Ns2/m4。
5.3通风网络调节实验
在生产矿井中,随着巷道的延伸、工作面的推进和更替以
及瓦斯涌出量的变化等,常常需要对矿井风量进行调节,使其按所需风量和预定的路线流动,这是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此,在相关文献里有较多的介绍,通常只能从理论上对网络调节进行讲述[5-6]。文献[7]从实践角度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次实验,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利用通风模型进行实际验证,这也是本文的特色。
如图3所示,设AB分支的当前风量为Qab,目标风量为Q′ab,调节方法为调节AB巷道上的风门执行器角度进而改变
通风阻力测试实验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形象生动完成通风阻力测实任务,更为后续的各个实验提供了基础参数。
5.2网络解算验证实验
网络解算是通风系统管理优化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矿
井通风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使用自行编制的CAI软件演示解算过程。利用风速传感器直接测得风速,验证解算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网络解算方法很多可分为:解析法、图解法、物理相似模拟法、数值方法。数值方法属于近似法,是目前研究分流的主要手段。本文实验主要使用Scott-Hinsley法进行网络解算。
解算过程如下:
(1)确定风阻和总风量。图4中各巷道的风阻值采用阻力测试实验中得出的各风阻值。
AB巷道上的风阻值,最终实现风量调节的目的。根据理论推导得出风门执行器角度θ,然后通过上位机发出指令将风门执行器调成θ角。最后通过风速传感器测出实际风速,计算风量同目标风量Q′ab比较。
为了简化计算,调节之前,调节风门所在平面与AB巷道Rbc、Rcd、Rbd、轴线成0度角,在调节过程中总风量Q不变。Rac、Q′ab、Q′bc=Q-Q′ab,因此Q′bc也是已知的。R′ab、Q均为已知,Q′bc、Q′bd、Q′cd是未知的,因此根据节点风量平衡和回路风压
平衡列出式(5):
ìQ′ab=Q′bc+Q′bd
ï
ïQ′cd=Q′bc+Q′cdí2222ïR′abQ′ab+RbcQ′bc=RacQ′acïRQ′2+RQ′2=RQ′2
cdcdbdbdîbcbc
(5)
化简得
22
(Rbc+Rcd-Rbd)Q′2bd-2(RbcQ′ab+RcdQ)Q′bdRbcQ′ab+RcdQ=0
先求出Q′
cd后再求出Q′bc和R′ab。调节风阻Rw的计算式为:
w′ab-Rab
6)
上一篇:仪器设备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1]
下一篇:Unit8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