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百富勤破产案例浅谈外汇风险管理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由百富勤破产案浅谈外汇风险管理
于笑
08级财务管理一班 200822410111
摘要: 外汇风险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企业应采取合理方法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与防范。
关键词:企业 外汇风险 风险管理
Abstract:Foreign exchange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far-reaching impact, the enterprise should adopt reasonable method on foreign exchange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Keywords:enterprise foreign exchange risk risk management
一、 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及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增大、频率加快,外汇风险凸现,国内企业必须尽早学习和掌握防范外汇风险的方法和工具。本文就是由百富勤破产案例对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作初步探讨。
二、 文件综述
外汇风险,又称为货币风险,指源于汇率变动而带来的风险。Jacques这样描述外汇风险:“外汇风险一般被定义为跨国企业的整体收益因未预期的汇率波动引起的额外变动。一般认为,这种收益变动可以通过外汇风险管理部分或全部消除。”
外汇风险管理是指外汇资产持有者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规避、转移或消除外汇业务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可能的经济损失,实现在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
三、 案例及外汇风险浅析
(一) 百富勤案例
1988年成立的香港百富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百富勤由最初3亿港元的资本发展成为拥有240亿港元总资产的跨国投资银行,在东南亚及欧美共设有28家分行,业务遍及证券、期货经纪、基金管理、投资融资、包销上市等。1997年下半年爆发了金融危机,由于百富勤大量投资于东南亚市场,持有巨额亚洲货币债权,东南亚货币狂泻给其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时汇市的动荡也带来了故事的暴跌。1998年初百富勤宣告破产。
(二)百富勤破产原因
1.导致百富勤倒闭的诱因是亚洲金融风险,主要的原因是公司在报告及会计程序、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上的基础系统性均不足,“反映了百富勤过于重视招揽生意,而忽略提供所需监管系统的公司文化。
2.堪称发达成功的港资综合性投资银行唯有百富勤,真正能够与来自华尔街的专家们一决雌雄的港资投资银行也唯有百富勤。在这些眩目的成绩之下,百富勤在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被深深地遮掩了。
3.和企业治理结构中对于经理阶层的制约和激励,是保证整个企业平稳运行的两个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依赖的方面。缺乏基本制衡的经理阶层必然会导致其做出损害投资者的行动,对于投资银行这样相对来说要求机制比较灵活的企业来说,投资者往往屈从于经理阶层给予更大自主权的要求,这可能会有利于一个阶段内的业务发展,但却肯定是长远发展的隐患。
4.百富勤先后在欧美和亚洲多个国家开设分行。杜梁二人之分工按区域划分的。杜辉廉主要负责欧美及东南亚,而梁伯韬主管大中华区。杜辉廉在主管的业务领域内独断专行,被称为国王。如果一个企业内有一个国王,那幺,基本的制衡机制从何谈起?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下,这些超然于制衡之外的经理人员才可能不顾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摈弃内部可能的制衡机制和监控机制进行孤注一掷的冒险;这种冒险在特定的时候可能还会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但是,在巨额利润之后,是阴险地冷笑着的魔鬼,是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治理结构方面的隐患。
5.百富勤作为一家东方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投资银行,在相当程度上带有家长式的色彩,对于主要决策人员缺乏基本的制约;反观中国内地的许多证券公司,主要的总经理何尝不是这样的家长式国王,基本的制衡机制无从谈起。
6.投资银行内部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远远没有有效运行。小型投资银行在风险防范和控制水平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还可以取得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要性就会日益显现出来。百富勤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香港投资银行界的佼佼者,但随着其规模的扩张,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却没有能够相应地得到提高。
(三)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汇率风险认识不足或者缺乏风险防范意识。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外汇市场的波动认识不够,许多潜在风险没有引起重视,企业甚至觉得对汇率的变动无能为力,致使一些企业屡遭汇率波动损害。
2.外汇人才缺乏,难以对汇率风险进行预测。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外汇操作人才,一般都由企业管理人员或者财务人员兼职办理外汇业务,由于企业缺乏外汇专门知识和外汇理财技巧,谈不上对汇率风险的预测,更谈不上有效地运用金融工具来化解风险,引导企业成长、壮大和向外向型企业转变。
3.许多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力存在偏差。有的企业把衍生工具当成是炒汇工具,盲目炒作,铤而走险,结果亏本;另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是企业对衍生工具有恐惧感,缺乏相应的风险承受力,而且觉得做衍生产品来避险还需要成本,不如不做,甚至有点企业还要求财务人员在 …… 此处隐藏:273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