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呼肠孤病毒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是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的病毒中毒力最强的病毒,严重危害着我国淡水渔业的养殖.基因组由11条分节段dsRNA组成,编码11种结构多肽.GCRV能够合成内源性RNA聚合酶,在体外转录.总结了近20年来我国在GCRV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培养特性、分子生物学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GCRV的重要酶类作为RNA干涉靶基因的思路.由于中和效价最高的蛋白基
维普资讯 http://www.77cn.com.cn
16 ( 0总第 17期) 4
水
利渔业
20 06年第 2 6卷第 5期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研究进展肖雪, 颜其贵,欧洋,曹洪志,樊汶樵,冰,李赖维莉,张传斌, 磊,婷,涛, 亚周冯林刘(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中心,四川雅安 65 1 ) 2 04摘要:草鱼呼肠孤病毒 ( C V) G R是呼肠孤病毒科、生呼肠孤病毒属的病毒中毒力最强的病毒,重危水严
害着我国淡水渔业的养殖。基因组由 1条分节段 dR A组成, 1 sN编码 1种结构多肽。G R 1 C V能够合成内源性 R A聚合酶, N在体外转录。总结了近 2年来我国在 G R O C V形态结构、化特性、理培养特性、分子生物学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出了 G R提 C V的重要酶类作为 R A干涉靶基因的思路。由于中和效价最高 N的蛋白基因 M6毒株中具有相对保守性,步确认了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开发的可行性。在初关键词:草鱼出血病;草鱼呼肠孤病毒 ( C V) dR A G R;s N 中图分类号:9 14¥4 . 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3—17 (0 6 0 0 0 0 10 2 8 2 0 )5— 16— 4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危害草鱼的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17 8年开始报道这种病的病原体是一 9种病毒,并分离鉴定了毒株 84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 5性。18 9 3年从草鱼出血病中分离出一株草鱼出血病病毒( rs C r amoraeVrs G HV, G as a H e r g i, C )并鉴定为呼肠孤 p h u
2℃, 8且能保持 1 4h以上的稳定,因此病毒流行具有季节性。病毒毒力的差异与保存温度、间有关。比较我国时
学者分离并保存的具有感染性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 R 83 G R 8 5 G R 8 6, C V 7、 C V 7、 C V 7发现这 3株病毒在一3℃ 0保存 1 0年仍然能够感染草鱼肾细胞 ( I, CK)在病毒毒力测定中, 3种病毒感染细胞的滴度均在 12 CD/ L以 0T I卯 m
病毒科,生呼肠孤病毒属的一个新成员…。水生呼肠水
孤病毒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不仅能引起淡水鱼类的感染,而且还能感染海鱼,现在已证实 2 0 0 2年新加坡大面积
发生的马鲅鱼流行病是水生呼肠孤病毒引
上,比新分离的 G R 9 1 C V9略低。经过 3— 4代的传代后, 其滴度均有所升高, C V 7到最高 64×1“ CD/ G R 83达 . 0 T I蚰mL。 E
起 j。草鱼出血病病毒是我国分离鉴定的第一株鱼类病毒,现在已有资料证实是水生呼肠孤病毒属中致病力最
现在已证实了 G R C V具有较弱的凝集人的“型红 0”
细胞的能力,也能引起鸡红细胞高滴度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特异性抗血清所抑制。
强的毒株 j不仅感染草鱼,,而且还可以感染青鱼,鱼是
种培育阶段的最大病害。1 5年,毒分类命名委员会 9 9病对该病毒正式命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 ( r sC r ev- G a a R oi s p15G R o", C V) Z 1
3培养特性该病毒能在草鱼鳍条细胞 ( F、鱼囊胚细胞系 C )草 ( C )草鱼性腺细胞 ( O) CK、鱼吻端细胞 ( c一 GB、 C、I草 z 7 0 )鲫鱼囊胚培养细胞( A )草鱼胚胎细胞系( P一 91、 CB、 C8 )中增殖, B K、 e 0等对 H Vr o等哺乳动物的细胞不敏感。
1形态特征病毒形态结构与正呼肠孤病毒相似。病毒粒子为 2 O面体,:3 5:2对称的球形颗粒,直径为 6 5—7 m,心 2n核直径约为 5 m, 0n无囊膜,具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约 9n m,上面有 2 0个中空型的颗粒;内衣壳 5 2n用糜蛋白 . m,酶消化外衣壳后,见内衣壳上面有 1可 2个钉状物突起,而对 G R 8 3精细结的研究中发现, C V7内衣壳上只有 6个圆柱形钉状物。
CK细胞是该病毒最敏感的细胞系。不同的毒株对不同 I细胞系的敏感性又有所差异。用 6种细胞系: I C B CK、 A、
肥头鲤上皮细胞 ( H、 F M)鱼卵巢细胞 ( C、鱼的上 G O)鲤皮癌纸状细胞 ( P ) E C和鲶鱼的输卵管细胞系 ( C接种 C O)从越南分离出的毒株 G R— V、G R 9 1和 CV C V 04G R 83, C V 7 C V 7 G R 8 3能够引起 C K、 A F I C B、HM和 G O C典型的细胞病变, G R但 C V—V和 G R 9 1 C V 0 4在感染的 6
2理化特性病毒粒子在 p 0的范围内较稳定,6 H 3—1 5℃
下作用 3 i仍具有感染性,氯仿和乙醚均不敏感。完整的 0m n对病毒粒子在 CC密度梯度离心的浮力密度为 1 3/ s1 . 7 g。 am蔗糖梯度离心则为 135 gc。沉降系数为 50。 .0/ m, 5 S,
种细胞系中,均未观察到细胞病变。G R C V—V在盲传 3 代后通过免疫反应能够检测到病毒粒子。我国分离的毒株 G R 9 1能在 C K F细胞系上很好地增殖, CV9 I、 HM而在E C上不能生长, P同其它毒株一样,哺乳动物的 B在 HK、 V r细胞系上不能生长。 e0
病毒核心能合成 R A聚合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是 N酶
4病毒组织嗜性和病理变化收稿日期:0 5—1 20 2—2 0
通讯作者:颜其贵
病毒主要经鱼鳃进入鱼体,d后发病, 7 4 5— d后表现出明显的出血症状,入死亡高峰。人工感染后,肾脏进在组织细胞内观察到大小约为 5 n的病毒, 0m散布于细胞质内,在肠组织细胞内观察到大小为 7 0—7 …… 此处隐藏:65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