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 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 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 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 孔子世家赞》 孔子,一个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是中华文化 的象征;同时又是一个有喜有怒、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认 识孔子,我们应保持“恭敬心”与“平常心”。 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近孔子,去寻找我们民族的文化 之根。
姓名:孔丘,字仲尼
英文名:Confucius性别:男 出生日期:BC.551.9.28 国籍:春秋鲁国 星座:天秤座 爱好:读书、教学、旅游 头衔: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 业绩: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周游列国14年。修订《诗》 《书》,定《礼》《乐》,序 《周易》,作《春秋》。
一、孔子的生平 王族后裔:祖先商汤、先祖微仲、六世祖孔父嘉、父亲叔梁纥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委吏”、“乘田”,“十有五而志于 学”。 17岁丧母;参加季氏宴请,受阳货辱;19岁去卫国习商周之礼,希望通 过学习改变命运;娶宋国亓官氏为妻。20岁得子孔鲤,精通“六艺”。“三 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去齐,宣扬以礼治国,受排挤回国, 授徒讲学,不出仕。 公元前501年,阳货遭逐,孔子开始走上仕途,任“中都宰”、迁“司空” (建筑)、再升“大司寇”(司法)。齐鲁夹谷之会,挫败齐国阴谋,收复 鲁国失地;推行“堕三都”计划,抑制三桓,被孟孙氏家臣所阻。后齐国使 用美人计,季桓子不理朝政。 孔子带领弟子离鲁,开始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活,希望在他国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或受排挤、或遭猜忌,终不为所用。期间,多次遭遇 生命危险,“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BC.493年,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后去卫国。BC.484年,在冉有的 协调下,孔子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 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邦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二、孔子的教育活动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 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 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6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 岁的子路。
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 第二阶段:自37岁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 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然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 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 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 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 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 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 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68岁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5年时间。这时, 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 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 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 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 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 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 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类,应作种类、 族类、类别解。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 庶鄙,不论种类、族类,“宜同资教”。 “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 述而〉》。 孔门三千弟子中,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也有商人与贵 族。颜回(前521~前481年):曹姓,颜氏, 名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 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 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 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雍也》)。不幸早死。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 国卞之野人,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 里之外。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 “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 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
射之, 通于犀革 …… 此处隐藏:307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