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哮喘敷贴
时间:2025-02-23
时间:2025-02-23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上海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项目编号:ZYSNXD-YL-SYJS-1)
穴位敷贴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呼吸内科 杨佩兰 汤 杰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哮喘(成人,儿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慢性支气管炎 变应性鼻炎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
多发病
常见病人数多
社 区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修订)
中国成人哮喘患病率0.7-1.5%1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0.25-4.63%2
1,我国哮喘防治现状,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 2,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3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COPD诊治指南(2007修订版)
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8.2%1不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年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
中国中心城市平均自报患病率约11.1%1,不同 地区间差异很大 中国儿童患病率约10%2,且呈继续增加趋势
1,我国11 个城市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调查,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 2,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重庆),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
呼吸道感染占儿科门诊的65-80%反复呼吸道感染占其中的30%
1,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咳嗽、咯痰 喘息、呼吸困难 喷嚏,流涕,鼻塞等
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社会危害大,经济负担重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穴位敷贴 传统中医药的特色疗法之一 夏季或者“三伏天” 腠理开泄透达 渗入穴位经络 辛温走窜 药物敷贴 活血通经 刺激穴位 温补阳气,补益脾肾,疏经通络,散寒驱邪 秋冬寒冷之时 抵御疾病能力增强 治病 机体免疫功能增强 防病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穴位敷贴:理论基础 中医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素问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
未病先防---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既病防变---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 止疾病加重 瘥后防复---疾病初愈或相对稳定时,采取适当 的调养方法及善后治疗,防止疾病复发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穴位敷贴: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黄帝内经·素问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 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阴阳四时 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 疾不起,是谓得道
阴阳相制 阴阳互根 阴阳内虚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穴位敷贴:理论基础 中医方法:内病外治,穴位敷贴黄帝内经·灵枢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天者,阳 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 之合也,人之阳也 吴师机·理瀹骈文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 法耳……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
辨病是根本 辨证是关键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穴位敷贴:作用机制 一种复杂干预方法 由药物,穴位,时间,刺激方法等因素构成 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的经络穴位
激发全身经气,增强防病治病能力 减少疾病复发 尤其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秋冬季节复发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穴位敷贴:作用机制 一种复杂干预方法 由药物,穴位,时间,刺激方法等因素构成 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的经络穴位
激发全身经气,增强防病治病能力 减少疾病复发 尤其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秋冬季节复发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穴位敷贴:作用机制 特定的药物:辛温、走窜、通经 (以“白芥子涂法”加减,少则2味药,多则15味药) 特定的穴位:背部腧穴 (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中府、膻中、 中脘、气海、定喘、风门、膏肓、大椎、神道等) 特定的季节:夏季或三伏天 (三伏天、三九天、日常天等)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穴位敷贴:作用机制药物因素: ----白芥子涂法1 定喘作用:复方>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 控制哮喘的效应与药物本身的止喘作用及其对皮 肤的刺激程度有关 “白芥子涂法”复方效果优于单方 单方白芥子预防与控制实验性哮喘的作用最强
1,“白芥子涂法”复方及单味药抗豚鼠哮喘效应的比较,江苏医药,2011
中医敷贴治疗哮喘
穴位敷贴:作用机制穴位因素: 人体经络系统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 并且不同穴位 …… 此处隐藏:143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