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24-09-25
发布时间:2024-09-25
关于阅读教学的文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阅读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也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这就成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取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取精神上的营养料”。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识字的质量,促进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阅读,在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思想品德可以受到教育,爱美情趣可以得到陶冶,这就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承认,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至今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者。
目前,阅读教学出现两个极端现象。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和教师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现象相当突出。二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满堂问”的现象。这种“满堂问”授课方式其实就是“满堂灌”的阅读教学方式。
当然,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不能没有提问,但是,老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度”。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问题,如果上课时学生只是仅仅忙于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么,这个课堂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课堂。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的空间。
(二) 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叶圣陶在1937年1月的《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
关于阅读教学的文章。
这边的桥头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在这个比喻中,1叶老形象地对他的阅读本质观做了说明,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自生的,而是读者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进行碰撞加上学生的思考产生的。所以,老师不能把课堂搞成自己的“教案剧”,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2的感受,所以,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教师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体会!
(三) 学习内容和方式脱离学生的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大都是偏离生活,纯知识、纯理论的教学活动,学生只是掌握了课堂上的语文知识,也就是说,他们只认为只有在语文课堂上才有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老师没有更好的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语文学习无处不在。
二、阅读教学问题解剖
学生对所学课文的问题越来越少,致使阅读能力下降,或者可以说不会、不知道怎么去更好地读课文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习惯已成自然
好奇心、求知欲和问题意识原本是人的天性,是孩子们从小就有的。可当孩子们跨入学校大门后,问题便逐渐减少以至无问题产生了。这是为什么呢?就阅读教学而言,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课堂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教师按自己事先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和答案,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追问不舍,让学生回答出自己想要的“标准答案”。学生则在教师的设疑布阵、发问袭击中忙于应付。至于问的那些问题关注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问,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不断强化的阅读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即老师不问便不知道怎样学,自己更没有问题产生,课堂教学完全依附于教师的“牵引”,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步伐,一步一步走进老是设计好的问题和答案之中。由此可见,教师仍没有把学生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关于阅读教学的文章。
(二)权威意识的压力
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方式大都是“听话教学”。学生恭敬地去听老师的分析与讲授,并且把教师所讲作为唯一的正确的观点,记录下来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就教材而言,单元提示、课文提示与课后练习中或明示或暗含课文的思想意义和形式技法,这便成了学生阅读时的“凭借”,学生不靠自己的阅读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展示自己的真实阅读情况,而是从提示和练习当中去寻找对课文理解的问题和答案,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和惰性,他们也就不再自己去认真地阅读了。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钳制着学生的思想、思维,削减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的能力。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就很难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即使有自己的看法,迫于教师的压力,他们的这种看法也很少有发表出来的,久而久之,他们的创造性就被扼杀,一味地去接受学习,而没有创新,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将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三)知识中心的束缚
阅读教学的知识中心主要表现在教师以有限的文本知识来驾驭阅读教学活动。比如,小说教学就是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的解剖;议论文教学就是凭借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知识来理解,或者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进行机械的知性分析,等等。以上这些知识方法虽然具有同类文体的一般特点,但它必然要遗漏文章写法的丰富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抽象的术语来取代阅读的具体分析,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每一篇课文的内涵和写作个性,他们才会有疑问出现,也才会有兴趣去学习和探究课文的内容,从而丰富学生具体的知识,逐步形成活用、巧用阅读的知识,掌握驾驭知识的知识。 三 、 小学语学文阅读教学策略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改革中,小学的阅读教学,必须寻找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策略。所谓“阅读教学的新策略”,是指在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阅读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的总称。
(一)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于阅读教学的文章。
学生在阅读之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学习方式,具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和善于发文,有很强的求知欲,并且这一时期的儿童的各方面的学习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可塑性比较强。所以,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符号性,也就是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思维活动仍然需要具体实物的支持,所以,低年级儿童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要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让学生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当作负担。
同时,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刚刚踏进校门,他们要适应学校生活,虽然他们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还不是那么好,正处于发展时期,而且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有一种游戏的态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的把握,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去开展活动,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又要加强监管,不能让活动偏离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同时还要给学生及时的鼓励和奖励,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开始产生和发展,这个时侯,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学生有不正确的学习习惯,要及时地加以纠正。。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培养和加强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确保学生更好地发展。
由于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控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内容的难度要有所加强,要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交流与合作,只要能够按时完成课程要求,他们的学习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当然,中高年级的学生毕竟还没有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他们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给与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二) 小学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
“读”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可以说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读’奥妙无
关于阅读教学的文章。
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累来重构阅读文本的具体化形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孩子的阅读过程都带有自己的认知图式的特点,兴趣是读者阅读的心理动力,它可以支配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对学生阅读知识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就要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文本学习的背景,设计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有兴趣从周围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感受、体验、理解阅读内容的独特魅力。
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教师更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动机来创设富有游戏性质的阅读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去阅读和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说:“任何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其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不是被动的反应,不是教师外在的灌输,而是主动的参与,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这一积极接受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成教材的再创造任务。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多重主体关系。而教师则应该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让后通过阅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这要比学生单纯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所达到的学习效果要高。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阅读的过程是在文本的言语
关于阅读教学的文章。
形式与阅读主体的生活直接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和阅历情况,另一方面又要对学生阅读的内容有充分的研究和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指导学生去阅读。
3. 鼓励学生批判性地阅读,培养问题意识,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事实上,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被动的对老师解读方式和解读内容的接受,而应是主动地具有批判性的去品读。品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让他们摆脱教师权威、教材权威的束缚,敢于向老师提问,向课本提问。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通过了解别人的于自己不同的看法,可以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这样,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1.把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我们开展阅读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学参考书及相关资料,写出教案,然后,老师按照他们自己所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教学,把学生放在自己设计好的环境中,完全不去考虑学生的感受,不去注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适合学生更好地发展乐。
“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是‘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一辈子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
关于阅读教学的文章。
筋。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地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不要把学生管的过严,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去阅读,从而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2.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进行教学,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很好地发展,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他们的教育,应更多地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可以是绘画,唱歌等等,或以游戏形式进行教1学,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形式,可以分组讨论、活动体验等,培养他们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的能力。
(五) 注意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他们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学
习脱离了的生活,是不可能学的很好的,生活之中也充满了知识。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得原则。
新课程的内容生动,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所以我们要跳出原先所
谓的课堂秩序,走出教学误区,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把书本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将生活与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
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的学语文,用语文,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语文知识,巩固了阅读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