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发展趋势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发展趋势
SA11216013
养老制度的历史演进 家庭养老阶段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进程
(现收现付、支付确定)
国家养老保险阶段(国家包揽 、仅限劳动者)现阶段面临的挑战
社会养老保险阶段
家庭养老阶段 由家庭承担赡养老人的功能。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双向的两代人之间收入转移支付的家庭抵御社会风险的 机制,是一种非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 优点:(1)成本低;(2)方法灵活;(3)适应性强。 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家庭中主要劳动力的病残或者子女的早逝,都可能导 致家庭养老保障机制的瓦解。
经济方面,以城市为基础的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农 业人口减少,家庭中的子女越来越多地离开故乡到城市 就业和安家; 社会环境方面,人口流动的增加和受教育程度的差距, 产生了代际之间的距离; 政治方面,某些利益集团已经产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 呼声; 法律方面,遗产税和继承法的产生,使老人通过控制财 产激励年轻一代赡养的手段出现了危机; 人口方面,出生率在下降,人口向老龄化发展。在工业化国家,家庭养老保障制度首先开始瓦解。
国家养老保险模式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养老保险始于德国。 1889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其对象仅 仅是生活困难的伤残老工人,缴费与给付水平极低。 劳动者在职时缴费,并得到承诺在年老时可以得到退休 金。国家在其中通过立法形式承担了兑现的责任。 继德国之后,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建立了类似的养老保 险制度,其中有些国家将养老金扩展到全体公民,同其 是否就业及工资收入无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贝弗里奇计划》的实施以及 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以公共年金计划为特色的养 老保险制度在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和日臻完善。
与欧洲国家不同,美国一开始建立的是职业或行业年金 制度。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罗斯福 “新政”重要内 容之一的《社会保障法案》,建立的是一种 部分积累的 筹资模式,在待遇标准上实行累退式的与工资收入相关 联的制度,以照顾低工资劳动者。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家养老保险模式面对挑战
What we are facing are— 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低出生率、 人类自身寿命的增长、退 休年龄的提早等)
国家的财政承受沉重 的负担,就业者的劳 动积极性却因“优厚 ”的福利而下降; 现收现付制缺乏养老 资金的增值渠道。
赡养系数不断提高加 上养老待遇的刚性增长, 使得任何一个以现收现付 为主体的养老保险
体制都 不可能长期具有财务可持 续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先后开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增收节支,缓解现收现付制度的财务危机 提高费率,并取消缴费的最高和最低收入限制; 提高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延长享受待遇所需的最低缴 费年限;(弹性退休年龄政策) 加强养老金与终生收入和缴费之间的联系; 如英国由政府管理的收入关联年金以劳动者一生而不是 收入最高的20年的平均收入为基础计发养老金; 改变与工资指数挂钩的养老金调整办法,按相对较低的物 价指数对养老金进行调整。
二、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险体制 所谓多支柱养老保险体制,一般包括三个支柱,即:
政府 强制建立的、现收现付的基本养老保险; 企业 建立的年金(即企业年金)计划; 个人 自愿储蓄养老计划。 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最终有效地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如智利和新加坡)完全取消现收现付 的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单一的个人账户型强制储蓄养老制 度,大多数国家都正在向多支柱养老保险体制转变。
三、政府严格监管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活动 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危机能否克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基金能否保值增值,而投入资本市场运营是基金实现保值 增值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 三点国际经验: 1、政府必须进行严格监管,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2、是基金运营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实现尽可能高 的投资回报率; 3、是要充分估计基金运营的长期金融风险,并采取有力 措施予以防范和化解。
四、养老金给付由依据工资指数调整转向依 据物价指数调整 世界上各个国家对养老金的指数化调整办法并不统一,但 是养老金给付由依据工资指数调整转向依据物价指数进行 调整却代表了养老金指数化的基本趋势和发展方向。 在养老金指数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了明 显的对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管理水 平不高,还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工 资波动幅度大于物价波动幅度,因此养老金给付依据工资 指数化调整。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工资波动较平稳, 因此一般根据物价指数对养老金给付进行调整,而且由于 工资的波动会反映在物价的波动上,所以依据物价对养老 金进行指数化调整是比较科学的。
综上所述,养老保险国际改革趋势可归为:在改革原有的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础上,调动企业、劳动 者的积极性,建立各种类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形成 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自愿储蓄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