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辅导2012-10

发布时间:2021-06-06

心理学资料

哀伤辅导第二军医大学 心理学教研室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督导师 军队高级心理医师

潘霄

心理学资料

5.12 汶川地震 青海玉树地震 山体滑坡 洪涝灾害 车祸 意外 ……

心理学资料

四川汶川地震 已确认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 18209人,累计受灾人数超过4500万人。遇 难加上失踪的人,总共有(69197+18209) 87406人 有524436(87406*6)人陷入丧亲的痛苦中, 几乎占到1.2%(524436/4500万),每一百 人中就有一个需要哀伤辅导 重灾区远不止这个比率

心理学资料

心理学资料

心理学资料

心理学资料

哀伤的定义为“对丧失的心身反应” 丧失(loss):丧失是人生命中难以避免的 部分,丧失挚爱的亲人更给当事人带来了 无尽的伤痛。在Holmes与Rahe的《生活事 件评定量表》中,丧偶所带来的应激最大, 其他家庭成员的去世列在第五,由此可见 丧失亲人对当事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心理学资料

哀伤(bereavement)香港学者陈维樑 定义为: 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指亲 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境况既是一个状态, 也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了悲伤(grief)与哀 悼(mourning)的反应。 狭义上,哀伤辅导是特指对失去亲人的心理辅 导 广义上,每一受灾群众都需要哀伤辅导,因为 灾难对受灾者来说,几乎都面临着财产、身体 或关系的丧失。

心理学资料

一、哀伤反应沃登(William Worden)提出四类悲伤 的表现方式(Kalish,1985):–行为 –情绪 –认知 –生理

心理学资料

人在经历灾难后的心理反应

行为反应:失眠——染上各种易成瘾的恶习 身体动作迟缓——过度警觉 爱哭——“受迫”式笑容 重复性动作——不想离开灾难现场

2014-3-6

Free template from

心理学资料

情绪症状焦虑和神经质——悲伤 压抑——易怒 内疚(幸存者内疚)——崩溃 害怕

2014-3-6

Free template from

心理学资料

认知症状丧失记忆,健忘症 作决定有困难 注意力难以集中 闯入性记忆

2014-3-6

Free template from

心理学资料

生理症状 疲倦 恶心 呕吐 得不到医学解释的疼痛感 晕眩 盗汗 神经性颤栗 头痛 磨牙 噩梦 发冷 “休克”症状

2014-3-6

Free template from

心理学资料

潜在受灾者 第一级 直接卷入大规模灾难;丧亲;财产损失 幸存者需要即时心理社会援助 第二级 与一级受灾者有密切的个人和家庭的联 系,可能遭受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个体幸存 者需要心理社会工作队的援助,缓解继发的应激 反应 第三级 从事救援或搜寻工作者,但也是社区成 员,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2014-3-6 Free template from 14

心理学资料

潜在受灾者 第四级 受影响区域以外的社区

成员 向受灾者 提供物资与援助。他们可能隶属某些组织,这些 组织对灾难的可能原因负有一定责任 第五级 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 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第六级 不同人群的混合 在家中等候消息的与 第三级受灾者(但处境安全)关系密切的亲属或 朋友,(救援或搜寻工作者的家属)2014-3-6 Free template from 15

心理学资料

二、哀伤时间正常的哀伤反应 阶段I:数小时到数天 否认、怀疑 “麻木” 阶段II:数周到6个月 悲哀、哭泣、阵阵的悲恸 焦虑的躯体表现 不安 睡眠差 食欲减退 内疚、埋怨他人 死者仍存在的体验 错觉或鲜明的映像 听到死者讲话的幻觉 有关死者记忆的先占观念 社会性退缩

阶段III:数周到数月 症状缓解 社会活动恢复 怀念过去的好时光 (症状可能在周年忌日复发)

心理学资料

丧失亲人后的心理反应1. 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甚至出现否认丧失亲人 的事实; 2. 埋怨期: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 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 3.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 失了孩子的家长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 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有噩梦,失眠 等。 4.恢复期:不再做噩梦, 开始适应新生活。

心理学资料

三、哀伤辅导的理论 哀伤(bereavement)研究长期以来都依 循“悲伤过程假设(grief work hypothesis)”,但20世纪80年代后其强 调“与逝者分离”的基本假设受到挑战, 界定的模糊也使得实证研究工作难以进行。 当代研究者从依恋理论、创伤研究、认知 应对研究、情感的社会功能等视角多方面 对哀伤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并出现了一些整 合性的理论模型。

心理学资料

A.悲伤过程假设 弗洛伊德最早对哀伤的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当旧有的联结由于逝者离世而消失时,如果心力从 关系中被抽离释放出来的话,过度性精神投入的过 程便会开始。生者的情感会随着投入重温与逝者有 关的每一个记忆,并持续地发现逝者不再存在这一 现实而产生波动与抽离。随着时日的过去,这些经 过不断投入和抽离的经历会逐渐转移到新的对象身 上,直到生者的哀伤最终可以画上休止符。

心理学资料

心理学者大多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看法。研 究哀伤的荷兰心理学者Stroebe将他们的 看法总结为“悲伤过程假设(grief work hypothesis)”,即“当事人的一系列认知 过程,包括直面丧失、回顾去世前后的事 件、在心理上逐步与逝者分离(detachment) 的过程。它是一个积极持续和需要付出努 力的过

程。最重要的是当事人需要意识到 亲人丧亡的事实,压抑情感表达是病态现 象”。

心理学资料

异常或病理性悲恸(1)异常强烈的悲恸--达到抑郁性障碍的诊断标准; 35%的丧亲者在一定时间内可符合抑郁性障碍的诊断标 准,注意迟钝症状和自尊的全面丧失现象(比自责更严重 ),因为这些表现极少见于那些单纯的悲恸者(Clayton 等,1974;Jacobs等1989)。 (2)延长悲恸---时间超过6个月,约20%的人可持续更长时 间(Jacobs, 1993)。延长悲恸可能与抑郁性障碍有关, 但也可能单独出现。 (3)延迟悲恸--是指在亲人去世后2周左右丧亲者才出现 第一阶段的表现,更常见于突然、外伤性或意外的亲人2014-3-6

亡故的丧亲者。

Free template from

哀伤辅导2012-1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