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医疗设备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
时间:2025-04-27
时间:2025-04-27
数字化医疗设备
●●
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
文/李健王天苗戴国强
发展我国数字化医疗设备产业迫在眉睫
数字化医疗设备产业是将传统医疗器械技术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精密制造、新材料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个新兴高科技产业,近
年来世界上迅速崛起。
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加快发展我国自己的数字化医疗设备产业已刻
不容缓。
标准。由于技术标准落后,就贸易技术壁垒而言,在数字化医疗设备领域我国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以致于国外产品(包括二手设备)可以长驱直入。其次是研发与产业化投入不足。数字化医疗设备产业是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开发一个新产品动辄需要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入。由于过去对数字化医疗设备产业重视不够,且在行业管理上涉及多个部门,国家对这个新兴产业的投入相对较少。虽然科技部、卫生部等在“九五”、“十五”期间都安排了一些项目和经费,支持了若干家数字化医疗设备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但是与产业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距离。尽管我们近年来在一些高档大型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研制上有所突破,但从总体水平上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阶段性的差距。
第三是人才方面的原因。数字化医疗设备涉及医学、物理学、生物学、电子学、制造学、材料学等诸多学科,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不同专业的人联合攻关。由于办学体制方面的原因,过去绝大多数医科院校都是自立门户,与理工科院校基本上老死不相往来,使得懂医的不懂机械电子,懂机械电子的不懂医。随着深化高等学校体制改革,部分医科大学
国产数字化医疗设备为何难以立足中国市场?我们通过调查,认为
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是政策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政府采购政策不到位。虽然我们已能够批量生产性能可以满足要求的CT扫描机和磁共振成像装置,但由于进口产品已先人为主,企业普遍反映,如果不借助政府采购政策很难收复失地。其次是买方信贷不到位。购买进口高档大型医疗设备往往可以拿到出口国的买方信贷,而国产设备的买方信贷则没有保证。再次是医疗设备使用收费标准不合理。在进口设备与国产设备的收费问题上,大部分医疗机构执行的是同质不同价的双重标准,由于进口设备收费标准远远高于国产同类设备的收费标准,导致医院宁愿花大钱进口国外设备而不愿买国产设备。
第二是技术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产业技术标准落后。据调查,我国目前在医疗器械领域总共制定89项国家标准和417项行业标准,其中等同或等效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只有109项,仅为标准总数的1/5,且在这些标准中,绝大多数是常规医疗器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数字化医疗设备的需求急剧增长。最近几年跨国公司相关产品纷纷抢滩中国。据统计,2001年我国医疗设备成器械进口额比上年增长44.34%,相当大一部分为数字化医疗设备。其中,X射线扫描断层检查仪(CT)进口755台,同比增长27.68%;磁共振成像装置(MRI)进口171台,同比增长84.84%。
国外数字化医疗设备大量涌人中国,不仅对处于初步阶段的民族数字化医疗设备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导
致我国大量商业利润和外汇的流失,
而且对医疗费用的高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给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增加了阻力。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进口设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二手设备,在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诸多隐患,可能会导致误诊甚至给患者造
54中国膏新区2003年1期
并人综合大学,这种情况正在好转。新一代动态心电纪录仪(HOLTER)之所以首先在浙江大学问世,与浙江医科大学并人浙江大学,打破学科鸿沟有很大关系。
生产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现已销售150多台,约占国内市场保有量的20%;重庆海扶公司开发的高强度聚集超声肿瘤治疗设备,在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不仅进入国内20多家大医院,而
数字化医疗设备是典型的高科技产品。积极发展数字化医疗设备,不仅能在我国形成一个新兴的高科技大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拉动内需,扩大出口,而且能有效遏制医疗费费用的上涨,对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2、对国产数字化医疗设备实行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支持本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不久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建议将国内能够生产且可以满足要求的数字化医疗设备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今后各级医疗机构凡使用财政性资金添置相关设备的,必须购买本国产品。与此同时,修改不合理的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收费标准,实行国产设
我国数字化医疗设备产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
从世界上看,数字化是医疗设备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尽管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但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一直方兴未艾,增长速度始终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在医疗设备中,数字化医疗设备的比重越来越大, …… 此处隐藏:118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4.精益管理(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