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模式研究

时间:2025-01-18

第26卷第4期2002年7月Vol 26,

No 4

July

2002

72

人口研究PopulationResearch

1990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的

区域差异模式研究

黄扬飞 徐月虎 丁金宏

内容摘要 1990年代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比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现状及其在1990年代的增长幅度的区域差异模式:200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呈现东高西低,西部地区北高南低的基本格局;1990年代的人口城市化增长幅度的空间格局为北方自东向西逐渐递减,南方自东向西高低峰谷交错递减。各地区1990年代人口城市化及其增幅除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所处的阶段有关外,2000年普查统计口径的变化也是原因所在。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区域差异;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 黄扬飞,女,1978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硕士研究生;徐月虎,男,1978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硕士研究生;丁金宏,男,1963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教授、博导。邮编:200062

1990年代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人口城市化进程及其空间差异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2000年的人口普查为我们认识新时期我国人口城市化问题提供了最新数据,本文拟通过对全国及各省公布的人口普查公告反映的人口城市化数据的分析,揭示2000年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在1990年代增长幅度的空间差异。1 200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模式

1990年代中国的人口城市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据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6 09% ,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 ,1990年代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上升了9 8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将近上升一个百分点;而1980年代人口城市化水平上升幅度为7 02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上升0 7个百分点,说明1990年代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加速增长。

我国各省人口城市化发展很不平衡,表现出鲜明的地带性特征。人口城市化水平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基本趋势是: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程度较高,一直往中部,直至西南部,人口城市化水平明显下降。由此可见,我国2000年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地块,在空间上表现为沿海东部、内陆北部、内陆南部(见图1)。

1 1 以沿海一带和东北地区的12个东部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为最高,平均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2 10%

东部边界的1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均在40%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内陆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1 8倍(内陆地区的城市化整体水平仅有29 06%)。尤以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为最,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多。上海高居榜首,为88 3%。

,,

4期黄扬飞 徐月虎 丁金宏 1990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模式研究73

百分点。较明显的空间特征是黄河以北高于黄河以南。

1 2 内陆地区黄河以北的8个省、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整体上高于黄河以南的11个省、自治区,平均人口城市化水平为32 24%

内北8个省、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整体上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内蒙古,其他省、自治区都低于全国水平,大部分徘徊在30%-35%之间,甘肃、青海的人口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不到30%。但整体上比黄河以南的内南地区高出4个百分点。

1 3 黄河以南的11个省、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最低,平均人口城市化水平仅为28 06%

黄河以南的11个省、自治区中,除了湖北和新直辖市重庆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30%,达到39 7%和33 09%外,其余省、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均在30%以下,西藏、河南、云南、贵州,其人口城市化水平不足25%,尤以西藏为最,仅有18 9%。

总之,我国幅员辽阔,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各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当不平衡,最高与最低人口城市化水平之间跨度达近70个百分点。空间上明显地表现为沿海东部高人口城市化、内陆黄河以北中人口城市化、内陆黄河以南低人口城市化三个地块。而且沿海东部人口城市化地区高得极其悬殊,与内陆之间有极大的梯度差异。内陆地区之间的人口城市化差异相对比较缓和,大部分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徘徊在20~35%之间。但内陆地区本身在空间上也有较明显的南北差异。2 1990年代人口城市化增长的区域差异模式

在1990年到2000年期间,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迅速发展,中国各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也相应地有了快速的增长。从2000年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来看,比起1990年我国各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不同省份的人口城市化增长水平来看,大都在10个百分点左右,但是不同的省份又有明显的增长差异(见图2)。人口城市化增长幅度较明显的空间特征是北低南高,北部自东向西逐渐递减,南部自东向西呈高低交错减少。

2 1 北部一带是我国人口城市化增长的最低带,北部自东向西递减

我国各省1990年代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增长幅度很明显存在北低南高的空间特征,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朝鲜接壤的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6个省、自治区是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增长的北部一带。北部低增长带的内部空间特征则是自东向西递减。这一带最高是吉林省,达到了7 41%,内蒙古次高,为6 34%,其他省、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增长仅在百分之二、三左右。人口城市化的增长幅度最低低到出现负增长,也即全国的最低增长 新疆省-0 06%。

而南部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增长普遍比北部一带高。

图2 1990~2000年中国人口城

市化水平增长幅度分布

图1 2000年中国各省人口城市化水平

74人口研究26卷

2 2 南部自东向西高低交错递减,呈现三高两低特征

(1)沿海高人口城市化增长带

东部沿海地区除了北京、天津之外,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1%,其中江苏以南的6个沿海省、市的人口城市化增长幅度超过15%,约是全国平均升幅的两倍。上海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增长是全国之最,达到了26 6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福建省的人口城市化增长20 21%,是全国除了上海市唯一超过20%的省份。

(2)与沿海省份相邻的中部人口城市化增长低谷带

与东西相邻的省份相比,山西、河南、安徽、江西四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增幅是一个低谷带,徘徊在6-10%之间。

(3)中部人口城市化增长高峰带

自北往南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四省、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增幅处在10~14%之间,都高于与其相邻的东西省份,是中部地区的高峰带。

(4)西部人口城市化增长低谷带

宁夏、四川、贵州三省、自治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增幅处在2~7%之间,都低于与其相邻的东西省份,是西部地区的低谷带。

(5)西部高人口城市化增长带

青海、西藏、云南人口城市化水平增幅处在8%左右,高于相邻的东部省份。

总之,1990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增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地域发展极不平衡,可简单地归为:北方低,自东向西逐层递减;南方三高两低,自东向西呈高低峰谷交错递减;空间上表现为呈 形的三低与 山 字形的三高南北相夹。

3 城市化水平及其增幅的区域差异模式的影响因素3 1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

一国或一地区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其他经济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表1 2000年中国各省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情况表

省 份

北 京天 津河 北山 西内 蒙辽 宁吉 林黑龙江上 海江 苏浙 江安 徽福 建江 西山 东河 南

人口城市化水平

77 5571 9930 7034 9142 6854 2549 6851 5388 3041 4948 6727 8141 5727 6738 0023 20

人均GDP 15735

14487677545705338984361207854241071034911470485810227474184394943

省 湖 湖 广 广 海 重 四 贵 云 西 陕 甘 青 宁 新 全

份北南东西南庆川州南藏西肃海夏疆国

人口城市化水平

39 7029 7554 9928 1540 1133 0926 6923 8723 3618 9332 2624 0134 7632 4332 4336 09

%,元人均GDP 6400

516597944350598948166232258743804036412635144602430060706323

资料来源:人口城市化水平为2000年五普资料(各省公报);GDP取之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00)

(

4期黄扬飞 徐月虎 丁金宏 1990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模式研究75

完全一致,分别为上海、北京、天津。上海的人口城市化水平高居全国之首,其人均GDP也是最高的,近全国水平的四倍。西藏、贵州、甘肃等省、自治区的人均GDP大大低于全国水平,其人口城市化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也是挺低的。大致可观察出2000年各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存在着线性关系,以下试着作出两者的回归分析(见图3)。

通过简单的回归分析,得出2000年各省人口

图3 2000年各省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相关分析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R值为0 91,回归方程是y=0 0034x+14 903,这说明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是正向变化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间接反映该省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

就人口城市化增长幅度与经济的增长速度而言(见表2)。如福建、浙江两省的人均GDP增长率约是全国的2倍和1 5倍,其人口城市化水平增长也特别快,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和1 5倍。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系,河北、内蒙、吉林、安徽、山东、湖北等大部分省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增幅与人均GDP增长水平也比较一致。

表2 1990~2000年间我国各省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变化

省 份北 京

天 津河 北内 蒙辽 宁吉 林黑龙江上 海江 苏浙 江安 徽福 建山 东江 西河 南湖 北

人口城市化水平

增幅

4 11

2 4311 496 343 127 413 5726 6819 9117 519 9720 2110 667 327 9610 95

人均GDP增长率 240

324405300303283336332428468350560435329372336

省 份湖 广 广 海 四 贵 青 云 西 陕 甘 山 宁 新 全

南东西南川州海南藏西肃西夏疆国

人口城市化水平

增幅

11 72

18 2313 2916 166 514 638 598 457 4110 732 016 076 43-0 069 86

%人均GDP增长率 346

318368313483229209309263262235230228265309

资料来源:199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所得(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1993);2000年人

口城市化水平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GDP的起点年份为1990年(国家统计局1991),终点年份为1999年(国家统计局2000)。

由此,下文做出人口城市化增长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 62。多数沿海省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特别是福建、江苏、广东和海南。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很大,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76人口研究26卷

化水平增幅也就小于沿海地区。当然,这样的相关性是较弱的,如北京、天津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增幅较滞后于人均GDP的增长,尤其是天津,其人均GDP大致与全国持平,但其人口城市化增幅仅全国的1/3。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四川、甘肃、山西、新疆等省份也是如此,滞后现象较普遍。而广东、海南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发展则较超前于人均GDP的增长,其人均GDP与全国不相上下,但其人口城市化水平增幅是全国的两倍左右。上海、陕西等省、市亦是如此。究其原因是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增长幅度与其原有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3 2 人口城市化发展阶段对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口城镇化水平是有一个稳定趋势的,不同省份各自所处的人口城市化的阶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增长速度也有差异。比如,有些省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缓慢是由于该省不断趋于人口城市化的稳定阶段,当一个地区的人口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比如50%)以后,向上增长的势头就会受到抑制。比如沿海的北京、天津、辽宁等省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都已经达到了50%以上,尽管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增长幅度均在5%以下。而有些则是因为本身处于人口城市化的低级阶段,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好造成的。

本文试着对各省市90年代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增幅与人均GDP的增长率及90年人口城市化的起点水平作了复相关分析,其回归方程式为:

Y=-0 096+3 310*X1-0 063*X2

其中 Y 1990~200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增幅;

X1 1990~2000人均GDP的增长率;X2 199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

从回归方程也可看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增幅与人均GDP的增长率成正相关,与人口城市化起点水平成负相关。计算得复相关系数R为0 63。说明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其相关度并不是很强,在计算分析过程中发现,上海、广东、海南的实际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大高于其预期值,以上海为最,比预期值高出近18个百分点,其他两个省份也在9%左右;而新疆、四川、天津的实际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其预期值,前两者低了8个百分点左右,天津低6个百分点。

很明显,以上分析得出的相关系数并不是很大,说明其相关度并不是十分高,究其原因,两次普查中的城镇人口部分有一个最基本的差异即是统计口径的变化。

3 3 五普城乡统计口径的变化也是影响200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及其十年增幅的重要因素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城乡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 计算的。该规定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城乡人口划分相比,主要是对城镇人口的界定多了一个人口密度上的限制。该限制导致的结果就是:并不是市辖区、县辖镇内的全部人口都算为城镇人口,而是人口密度 1500人/平方公里的市辖区内的人口才能全部算为城镇人口。我国人口分布特征是东密西疏,,表3 新疆历年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构成年份199019951999

第一产业61 356 955 5

第二产业17 318 815 1

第三产业21 424 329 4

%

图4 1990~2000年度人口城市化水平增幅

与人均GDP增长率相关分析

资料来源: 新疆统计年鉴(2000) 新疆

4期黄扬飞 徐月虎 丁金宏 1990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模式研究77

年会有所膨胀,上海、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原因部分应归咎于把人口密度作为界定城镇人口的充要条件;人口稀疏的西部省市的城镇人口则不可避免的向下缩水,部分的导致了西部省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普遍增幅不高,除四川、西藏和陕西外,均在5%以下;其中新疆最为显著,呈现负增长状态,达-0 06%。人口城市化是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的动态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人员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员增加,从而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试着按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新疆的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见表3),从表中可看出新疆的产业结构转变也是遵循人口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新疆实际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应是不断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的负增长状态极有可能是统计口径变化所造成的。

当然城市的成长状态和人口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叶舜赞,1994),其影响因素还包括总人口数及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的人口因素,以及市镇建制政策、城镇人口迁移政策、地方政策等政策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4 小 结

近十年来,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当迅速,特别是一些原来人口城市化水平不高的沿海省市,如江苏、广东等。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差异很大。由于五普城乡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2000年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明显表现为: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其人口城市化增幅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相反,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则在原来的基础上有相当程度地缩水。人口城市化的区域差异,最根本的是发展机制与发展条件的差异。要加强对发展机制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宏观调控。大力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吸纳就业的能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方式从外延向内涵转化。

注释:

2000年人口普查的城乡人口统计口径采用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 ,与

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主要是对城镇人口的界定多了一个人口密度上的限制。 1990年城市化水平采用第四次人口普查之第二口径。

1980年的城镇人口是按户籍统计的,若以人口普查口径1980年的城市化水平会更大一些,换句话说,1980年代中

国城市化水平的实际增幅要小于7 02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 叶舜赞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科学出版社,1994

2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1991,总第10期)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3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0,总第19期)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4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0)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5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司,国家统计局人口司 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新疆统计年鉴(2000)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7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人民日报,2001:3/29(1)8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国家统计局,2001:4/29 2000年北京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北京市统计局,2001:4/510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天津市统计局,2001:4/211 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告 上海市统计局,2001:4

12 浙江省公布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浙江省统计局,2001:4/7

13

14 湖北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湖北省统计局,2001:4/215 广东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东省统计局,2001:4/8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1:4/417 海南省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海南总人口为786 75万 海南日报18 重庆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2001:4/219 四川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金羊网讯,2001:4/820 贵州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贵州省统计局,2001:4/921 陕西省人口突破3600万十年增长不足一成 三秦都市报,2001:4/2422 我区发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 宁夏日报

23 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云南省统计局,2001:4/2824 山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山西省统计局,2001:5/2225 青海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告 青海省统计局,2001:4/2726 建设小城镇,实施大战略,我省城镇化水平逾30% 河北日报,2001:4/1(1)27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省常住人口为3605万人 陕西日报,2001:4/24(1)28 省统计局关于二OOO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江西日报,2001:4/7(2)29 2000年辽宁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日报,2001:4/12(1)

30 我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省总人口数为2561 51万人 甘肃日报,2001:4/6(2)31 黑龙江省统计局关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黑龙江日报,2001:4/9(1)32 吉林省统计局关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吉林日报,2001:4/9(A2)33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江苏省主要数据公报 新华日报,2001:4/13(A2)34 自治区统计局关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 新疆日报,2001:4/3(1)35 二OOO年全省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湖南日报,2001:4/6(1)36 全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安徽日报,2001:4/2(1)37 自治区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内蒙古日报,2001:4/12(1)

38 我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圆满完成 全省总人口:3471万 福建日报,2001:4/28(1)

RegionalDifferencesofChinesePopulationUrbanizationin1990s

Since1990Chinesepopulationurbanizationhasaccelerated.Basedonthedataofthe2000fifthcensus,thepaperanalyzestheregion-aldifferenceofChinesepopulationurbanizationanditsdevelopmentin1990sincontrastwiththe1990fourthcensus.Thespatialsitua-tionof2000populationurbanizationturnedtobeEast-highandWest-lowpattern,aswellasNorth-highandSouth-lowpatternintheWest.Theincreaseratein1990s populationurbanizationofdifferentprovincesspatiallyturnedtobedescendingfromeasttowestgraduallyinnorthandapex-paddyinterlacedlyinsouth,Whichisrelatednotonlytothestageofeconomicdevelopmentandur-banization,butalsotothechangeinstatisticalstandardin2000census.KeyWords:Populationurbanization;Regionaldifference;Factoranalysis

HuangYangfei,XuYuehu,DingJinhong.Urban&EnvironmentalDynamicsandGeocomputationLaboratory,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责任编辑:宋 健 收稿日期:2002-03)

于计生服务站的经费投入减少,特别是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经费减少,继续教育工作不够落实,造成服务站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不快;三是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有的服务站人员认为,只要人进了计生站门,不管工作有没有成效,站内有没有收入,人在单位,理所当然就应该领工资,思想观念陈旧,分配上吃 大锅饭 的现象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 乡镇计生服务站管理应实行三项改革

改革才能带来生机,改革才能促进发展。乡镇计生服务站的生存和发展其出路在于实施三项改革:

改革用人制度,实行竞争上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才能出效益,科技才能兴站。乡镇计生服务站是专业技术机构,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适合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因此,乡镇计生服务站必须改革用人制度,实行竞争上岗。首先,要甩掉包袱。省、市计生委要作出统一规定,由各县、区计生委对乡镇计生服务站人员进行清理,对不懂医技目前在岗的退伍军人、社会青年等非专业技术人员要一律辞退,痛下决心,决不姑息,从根本上甩掉包袱。第二要引进人才。对现有服务站人员要通过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考试,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引进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保证质量,实行一年一聘。第三要狠抓培训。省、市、县、乡镇要分别投入一定比例的培训经费,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培训工作。一是抓好自考。按照省生殖卫生学院医学、检验、全科医疗等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服务站人员进行自学,每半年由省生殖卫生学院到各地、市、州组织学员进行2~3门课程的考试,3年考试合格者,由省生殖卫生学院发给大专文凭。二是开展短期培训。省生殖卫生学院要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地对乡镇计生服务站人员进行基础理论的短期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单项专业技术水平。三是选派站分骨干到上乡指导所、站或医院进修,不断丰富临床经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使服务站技术人员具备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开展生殖保健服务的基本技能。

改革管理制度,实行定岗定责。管理必须出效益,见成果。服务站要做到管理有效,必须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一是选好站长。由职工民主推荐思想好、作风正,技术强的人员为站长候选人,经县计生委考核审查合格者聘任为站长,任期一年,年终考核合格再予以续聘。职工由站长提名聘用,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因事设人,定岗定责,把每项工作落到人头,制定出具体工作标准和管理规范,用制度约束人。三是实行全员目标管理。对经济收入指标:应根据上年站内实际支出和当年应留集体积累来确定总目标;对社会效益目标:如服务站人员参与宣传教育、药具发放、人员培训、生殖保健服务和调查研究等社会效益性工作,乡镇计生办应根据所用工时和效果给予适当的补助,将社会效益目标转换为经济收入指标。年初,站长要将全站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头,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做到奖惩兑现,赏罚分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抓好服务站的管理工作。

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工效挂钩。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只有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各自所长,讲求经济效益,实行民主管理,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取酬的原则,实行工效挂钩,这是加强乡镇计生服务站管理的关键所在。工效挂钩:即把工作时间与工作效果挂钩。在收入分配上,将活工资全额浮动,年终考核时,一看工作态度,二看工作效果。服务站人员出满勤的,可发技术等级工资;对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目标任务和经济收入指标的,发全额技术等级工资和活工资;未完成任务的,按完成任务的比例领取活工资;超额完成任务的,除领取全部工资外,可按超任务总额的20~50%的比例领取工作奖金。这样,才能准确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强化民主管理,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有了希望。

(责任编辑:石 玲 收稿日期:2002-04)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