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探索(4)
时间:2025-04-25
时间:2025-04-25
5.1 前期用地适应性评价及环境承受能力的研究
丹州新区地形起伏多变,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可建设用地也受到有限的制约,造成建设用地分散,凌乱,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城市功能的有效组织,但是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点,也成为建设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利条件。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积极和巧妙的利用山地资源,前期用地适应性评价及环境承受力的研究成为新区进行规划设计的重要前提条件。
前期用地适应性评价包括地形高程、工程条件、水文地质和农田保护等因素,通过构建评价因子数据库利用GIS对评价因子进行有限重值,将新区内的建设用地分为适宜建设用地、较适宜建设用地、较不适宜建设用地和不适宜建设用地四类,并依据适应性评价和高程划分出来的可以改造的用地进行相应改造。
同时又对新区内环境承受能力进行分析,并构建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从生态变化、环境变化、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和单因素评价方法对新区建设前、建设中和建设后的环境承受能力
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5.2 结合本区域及场地自然特色构建空间
生态格局
丹州新区受两侧山体和南川河流的限制,使
得空间有很强的限定感和方向感,对场地的利用
也有很大的影响。规划通过场地内的原生地理环
境进行分析论证,奠定了与自然共生的基础,同
时采用融合的手法谨慎对待自然地形,以期实现
真正意义上的山地生态设计,进而将自然特色和
生态廊道融入到场地的建设中。
场地中的生态敏感区域如:山体、河流和冲
沟予以保留,规划为开放空间或绿色廊道,使之图5 生态格局架构成为丹州新区的观景点或者纵横交错的楔形绿地和线性公园,同时将沿河的开放空间和东西两边的自然山体联系起来,使山、水、林、景混为一体。
规划还对城市的生态格局进行整合,特别是高速公路沿线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将农田、绿地等与城市其他开敞空间连接起来,构建连接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走廊,突出丹州新区在
城市格局中的过渡和衔接作用。
5.3 基于地形特征和公交导向的综合道路交通
综合道路交通规划是基于新区内的地形两侧高中间低的现状,通过运用GIS、CAD和DESIGN等软件进行高程分析以及土方平衡测算,力求路网合理,并按路网功能划分为生活区路网、商业区路网和生产区路网,保证道路与各种用地性质的高效配套。生活区注重路网依据地形和景观相互协和,商业区路网则适当增加路网密度,保证有序开发和交通便捷,同时突出公交导向在综合系统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形成基于地形的综合道路交通系统。
综合交通设计和其他交通设计形式无缝对接,结合出租车、社会停车场等形成一站式的交通服务系统。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基础,促进慢性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依托城市道路,建立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的慢慢行交通廊道,构建区内慢行交通系统网络。
5.4 合理的山地城市慢行系统
新区规模比较小,南北长不到三公里,东西长一公里,用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进行交通联系,所花的时间在半小时左右。通过对南川河滨水两岸进行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滨水休闲带的建设,为市民慢性交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发展慢性交通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净化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全民健身运动也是非常有效的办法,慢性交通将在整个县城的发展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慢行系统还与公共生活、半公共生活空间有效的联系起来。在中心商业区与商业活动结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步行公共空间——全天候的步行公共系统,并在组团发展中体现交通服务发展SOD的理念;并与组团的周边社区应当形成各自的步行集中点,并应当形成贯通的步行网络。
5.5 采用先进的生态技术
丹州新区引用生态城的规划设计理念,以降低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从而减轻其对能源的消耗,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同时考虑其他的环境措施,包括:结合气候特征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包括遮光、自然通风和绿屋顶等一系列简单易行、低成本的无源建筑技术来减少对供暖与空调的依赖,引进新的绿色科技来增加能耗效率;电力公交车取代部分机动车的使用。
上一篇:城市污水厂CAST工艺的调试运行
下一篇:幼儿园六一儿童节方案详细版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