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任仲平:转变,现代化历程的关键性突破(3)
时间:2025-07-02
时间:2025-07-02
展观”。这一年金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为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原则。
20多年来奔驰在快速道上的中国列车,开始了新的出发。在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回应了这样的时代课题——
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现代化历程中深刻彰显“人”的基本价值,切实增进亿万人民的福祉?
一个处于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在国家的发展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践行“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信念?
一种与西方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模式,如何在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上,维护经济增长的道德性,保障社会发展的公平性?
(三)历史的关键细节,往往具有象征意味。2002年12月5日,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来到西柏坡,在一组被称为“赶考”的雕塑前久久凝望。在西柏坡,胡锦涛同志殷殷告诫:“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这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价值原点。这一个十年,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到“务必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一再强调的执政理念,体现出共产党人的民本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