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看_三国演义_中关羽的忠义观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第16卷 第6期2000年12月雁 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YANBEITEACHERS'COLLEGEVol.16No.6Dec.2000
文章编号:1009-1939(2000)06-0013-02
从传统文化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观
王恒丰 岳富云
(应县一中,山西朔州 037600)
摘 要:该文分析了“忠义”的传统内涵,并从“忠义观”内涵的发展变化的角度,探讨了《三国演义》中关羽忠义观的正、负效应,指出其“忠义”的时代性和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道德 忠义观 市民阶层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一、祖国传统文化中对“忠义”的有关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道德文化,因此,古代中国人习惯于用道德的眼光看自然、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总是把与道德有关的或与道德无关的事情,都简化为道德问题来思考、评判,积淀了道德思维定势及单一的道德价值取向,这种道德精神贯注于文学,影响颇大。小说、戏剧,大多以忠奸论英雄。涉略古典小说的主题,也是执着于道德上的善心义举和对读者的伦理教化。从古代的“至圣”先师孔子,到孔子思想的正宗传人,“亚圣”孟子,再到汉儒宗师,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求”的董仲舒,代代提倡,发扬光大,就有了仁义礼智、忠孝节义等儒家诸说。这里,笔者仅就有关“忠义”之说稍加提及,以佐证“忠义”在传统文化观中的位置和作用。“既然传诸后代而成为统,那
[1]
就有它的合理性和它的生命力。”
“忠”的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论语 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左传 庄公十年》:“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以后引申为特指忠于君主,有了忠臣,忠良一说。《战国策 秦策》:“昔者子胥忠其君”。
“义”本作“谊”,“谊”从宜,故《礼记 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即适宜,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一切做法,正合其“度”,即有一定的尺寸,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否则,即是不义。因此,就有君臣之义,老幼之义,贤愚之义,尊卑之义。从社会伦理学上讲,人们根据自己的才能和身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恰当位置,使社会在正常秩序中运转,这就是义。否则,即使从美好的理想出发,但
收稿日期:1999-12-01
作者简介:王恒丰(1958—),男,山西应县人,学士,中教一级
不正视现实,不承认差别,抹煞等级秩序,智愚倒
置,尊卑失序,社会就会出现混乱,人类群体就会崩溃,这就是不义。从汉代开始,封建社会已经成熟,董仲舒帮助汉代统治阶级把忠义思想加以改造,他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标准,以仁义为道德的最高要求,于仁义二者中更重视义。他说:“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正是继承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舍身取义”的义利观。
此后,“忠义”作为一种人的道德标准,不断地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前进,忠义的内容也发生变化。直到宋元时期,变化就更大了,这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有关,宋元、商业发展了,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行为,以有利于生存,于是,“义”就提到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也成了小说中的热门话题。
二、从《三国演义》看关羽的“忠义”观1、关羽所处的时代和作者著书的背景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东汉后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土地兼并剧烈,宦官外戚两个集团的交相干政和互相倾轧,更造成了政治的极端黑暗和腐败。再加上对羌族的连年用兵和自然灾害的不断袭击,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终于激起了黄巾大起义,而又被反动统治阶级联合力量镇压下去。这样,长期军阀混战,豪强地主拥兵割据,社会经济秩序衰败,人民生活灾难深重,繁盛的中原地区竞出现了“白骨蔽于原”,“千里无鸡鸣”的凄惨荒凉景象。而关
14
雁 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0年
羽正是在家乡河东解州常平(今山西运城)杀了欺侮民女的县尹而出逃[2],当年走涿郡(今河北涿县)时,正值刘备在乡里纠集徒众,得关羽、张飞“为之御侮”,三人从此“不避难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从此,桃园结义,肝胆相照,生死与共,“忠义”之举气贯长虹。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他处在一个动乱的时代里,是一个“有志图王者。”可以想见,罗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在元代,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极为严重,人民群众只有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也就是依靠义气来解救他们所遭受的苦难,故强调义气在当时有它的积极意义。因而,罗贯中在作品中浓墨重彩地写了关羽以及其他人的“忠义”观。以至于作品的主题就有“忠义”说。
《三国演义》中,毛宗岗评道:“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
[4]
曹操亦一绝也。”鲁迅先生曾评价为:诸葛竟是智绝,关羽是义绝,曹操是奸绝。作品以诸葛亮为“忠”的典型,以关羽为“义”的化身,涉及到“忠义”观问题。曾几何时,“忠”与“义”大起大落,褒贬不一,我们有必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作一番探讨,做一新的评价和认识。
2、关羽“忠”与“义”的观念和表现 《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作者竭尽全力塑造的忠义勇的 …… 此处隐藏:328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