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大学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之外国文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发布时间:2024-09-01

目录

2016年上海大学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之外国文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2

2016年上海大学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之外国文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14

2016年上海大学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之外国文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26

2016年上海大学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之外国文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38

2016年上海大学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之外国文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52

2016年上海大学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之外国文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出题严格按照最新复试题型及历年复试难度。

——————————————————————————————————————————

一、名词解释

1. 《摩诃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

,英雄史诗,而且有人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

,堪称“印度的灵魂”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2. 《旧约》

【答案】《旧约》是犹太教圣经,也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旧约》原文为希伯来文,其内容主线是讲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3. 东亚战后派

【答案】东亚战后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以战争为背景、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流派。东亚战后派文学的产生,是以1946年1月由七位评论家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为发端,以确立“现代的自我”的文学批评为先导,强调尊重个性自由,追求文学的主体性,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迈开了战后派文学的第一步。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在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主导倾向都是现代主义的。他们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舞台或背景,深入地剖析了战时和战后的日本人和日本社会。野间宏在日本战后派中很有代表性。

4. 骑士文学

【答案】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产生于12、13世纪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其内容主要描写骑士行侠冒险的经历和对贵妇人的爱情,宣扬“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具有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实生活和世俗享乐的积极意义,代表了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骑士文学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隋诗最早产生于法国的普罗旺斯,又被称为“普罗旺斯抒情诗”。骑士传奇中最为流行的故事是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冒险故事。骑士传奇的浪漫情调、离奇故事和爱情描写,影响到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其围绕主要人物经历展开故事的结构方法,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活动的揭示,都为欧洲后世长篇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6. 悬诗

【答案】悬诗意为“被悬挂的”诗,是指阿拉伯前伊斯兰时期的七首或十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精品和代表作,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文学遗产。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代表诗人是乌姆鲁勒·盖斯,其代表作是《悬诗》的首篇。作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悬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7. 《卡拉玛佐夫兄弟》

【答案】《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包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高超艺术手法。

8. 《韵光》

【答案】《韵光》是印度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是阿难陀伐弹那。全书分4章,书中有诗体歌诀和散文体的说明。《韵光》提出诗的主体是“韵”的理论,认为词的“暗示义”或“领会义”是“韵”的依据;“韵”是诗的灵魂,词和义不过是诗的“形体”。这在印度古代文论发展中是一重大突破。

二、简答题

9. 《十日谈》如何对禁欲主义进行冲击?

【答案】禁欲主义是基督教宗教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要求人们严厉节制肉体的欲望,尤其是性欲,并将其贬低到肮脏、低贱的位置。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和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创作了《十日谈》,大胆描写爱情,赞美自然和谐的情欲,对违背人性的社会恶果、教会人士的纵欲进行揭露。

(1)正面描写男女爱情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赞美爱情,肯定了男女爱情的权利,认为爱情合乎人性、崇高可贵,人们有享受爱情和享受幸福的权利。他还指出爱情源于人的天性,不仅可以激发人的聪明才智,还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如第五天的故事,西蒙是一个愚顽的绅士,老师与朋友都无法改变他,但与一位乡下姑娘相爱,受到爱情的熏陶后变成一个才艺出众的人。通过这种爱情的描写,《十日谈》反映了人文主义自由爱情观,起到了反禁欲主义的作用。

(2)揭露了教士的淫乱,批判了教廷和宗教教义

薄伽丘无情地戳穿了宗教人士的虚伪本质,描写他们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之下,大肆纵情声色。《十日谈》中大量描写了僧侣和尼姑追求享乐,僧侣勾引良家妇女的故事。薄伽丘对禁欲主义的批判没有止于揭露教士的虚伪,而是进一步抨击了罗马教廷和宗教教义,指出了其虚伪性和反人性。

总之,在《十日谈》中,薄伽丘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肯定了人们对现实幸福的追求和享受,突出地歌颂了对爱情的追求;同时揭露了宗教人士的虚伪,并进而批判丁教会与宗教本身对人性的扼杀,极大地冲击了禁欲主义。

10.简析“多余人”形象。

【答案】(1)“多余人”的概念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旱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2)“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11.为什么说劳伦斯是一个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点上的作家?

【答案】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艺术上,劳伦斯是一个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点上的作家。

(1)思想上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传统,又跟现代主义文学精神保持了联系

劳伦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传统,但同时,他又从高扬人性与生命本能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跟现代主义的文学精神保持了联系。他的小说对生活的描写,一方面真实地再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外部生活和物质形态,另一方面又

观照人性、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状态,努力展露在自然本能驱使下人物的心理与情绪状态,具有现代小说的那种心理探索的内倾性特征。

(2)文学表现方法和形式既有传统小说的特点,又出现了现代小说的特征

劳伦斯小说的结构呈现出由历时结构向共时结构的转变,既有传统小说的情节性、故事性,却又不完全具有传统小说情节的节奏感、完整性和清晰度,而出现了情节淡化和暗示性等现代小说的特征。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同时,又重视对人物心理和本能的挖掘,大量运用象征,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象征体系,表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在劳伦斯笔下那丰富而复杂的象征物中,有的具有传统象征的那种明确而稳定的喻意,如《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小树林象征自然,格拉比庄园象征工业社会。有的象征物除了具有基本稳定、明确的象征意义外,又蕴含了深刻而含蓄模糊的心理、情绪和形而上的抽象意义,如黑夜、雪地、彩虹、凤凰等。在这类象征描写中,劳伦斯的主要目的是用自然物象和景致来暗示人的某种心灵隐秘,借以沟通物我,表达人的心灵在自然力启迪下的某种顿悟、反响和心态、情绪与意识的细微变化。这类象征具有传统美学不曾赋予的美学特征。

12.举例说明为什么中世纪文学(史诗、寓言、骑士文学)是多种文明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答案】欧洲中世纪文学之所以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主要是因为:

(1)欧洲中世纪文学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

①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上在罗马帝国的北方,很早就有蛮族部落形成,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他们各自的生活状况和习俗,实际上形成的是各自不同的文化种群。而后,从公元1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日耳曼各部落又开始结成不同的联盟,如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法兰克、盎格鲁一撒克逊、伦巴德等。这种古代蛮族文化的融合,实际上催生着整体性欧洲文化的形成。例如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民族史诗。

②体现在古代希腊罗马的先进文化与蛮族落后文化的融合上例如在中世纪漫长的历史时期,有些封建统治者和教会人士常常就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宣传其思想,利用古代天文知识编撰教会历书,利用民间音乐伴唱圣诗;有些人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典故和材料加以改造,用拉丁文将其写成宗教故事等。752年加洛林王朝建立之后,查理大帝“还派人搜集和抄写古代抄本”。这说明,当北方的蛮族人与欧洲本土的文明人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蛮族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实际上也融合在一起了。如《伊戈尔远征记》记叙征服的民族史诗。

(2)欧洲中世纪文学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这主要体现在欧洲的本土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融合上,也体现在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构成上。处于中东地区的古代希伯来人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诗歌、小说、预言、箴言等方面,均取得了较高成就。这些文学成就被收入犹太教的经典之中并随着被欧洲人变为自己的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之后,在欧洲大陆开始广泛地流传,并日益与欧洲大陆的人们的思想观念融为一体。而在中世纪欧洲占有重要地位的拜占庭文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更清楚地显示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色。拜占庭位于从东方到西方的重要商路上,当时君士坦丁堡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这就使得拜占庭文化具有东西方文化因素的综合性特点。例如,无论是在公元7至11世纪拜占庭封建制度形成与发展时期出现的诗歌创作和散文作品,还

是11至13世纪出现的宫廷小说、讽刺作品,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例如表现十字军东征的骑士文学就明显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

(3)欧洲中世纪文学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基督教在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后,在奴隶主意识形态中即开始占据愈来愈大的比重。1054年基督教内部东西两派正式分裂后,西派的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各国思想领域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宗教教义就是政治信条,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但也要看到,在基督教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过程中,它与世俗文化之间形成了两种交融关系:

一是基督教文化在对古希腊以来的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的同时,又将某些世俗文化的材料、体裁和艺术手法等,经过改造,纳入到了基督教文化体系之中。

二是在中世纪出现的很多世俗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有些作品宗教的因素还很强烈。例如,中世纪后期产生的民间文学、骑士文学乃至城市文学中,都显示出了与基督教文化的强烈的融合关系。具体作品如《列那狐传奇》《玫瑰传奇》等。总之,世纪文学是在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再加上中世纪独特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一争,就造成了中世纪文学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艺术形式更加成熟,表现手法进一步开拓,用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情感趋于自觉和强化。

13.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并说明中国文学对该作的具体影响。

【答案】《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1)《源氏物语》的主题为“情色”。

(2)中国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具体影响

《源氏物语》深受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它在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也大量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成果。主要表现在:

①在主题思想上,《源氏物语》留下了《长恨歌》的烙印

《长恨歌》揭示了唐明皇的荒淫及其种种弊政,预示了唐朝盛极而衰之必然。《源氏物语》的开篇同样用源氏上下三代的荒淫生活和贵族统治阶层的权势之争,来预示贵族阶级统治必将走向崩溃的宿命。《长恨歌》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紫式部也在小说的开篇利用朝中高官贵族的议论,表达了这种思想。“(朝中高官贵族)侧目而视,相与论道:‘这等专宠,真正叫人吃惊!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乱。’民间怨声载道,认为此乃十分可忧之事,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来呢。”

②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的其他诗文,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题思想

,以此来回忆过皇上在怀念桐壶更衣妩媚温柔时就吟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去与更衣的盟誓,更显凄凉,引人哀思。更为突出的例子就数“须磨”一回了。本回写源氏因与胧月夜之事遭弘徽殿太后报复后,渐觉世路艰辛,不如意之事越来越多。于是,他不得不怀着离愁别绪深夜离开京都,远赴须磨。作者所引白居易的诗文,创造了一种与源氏遭遇相符的凄凉意境。途中源氏一行路过大江殿的遗址,看到那里异常荒凉的景象,就用“三千里外远行人”来描述源氏的孤单和无助。独居须磨,十五月圆之夜,源氏不免凝望月色,对月长叹“一千里外故人

,遥想清凉殿上饮酒作乐的情景,使人不禁潜然泪下。源氏流放远方,境况远不如从前,一切心”

,虽然简陋寒酸,但从简,其居所很像中国样式,四周风物,清幽如画。真是“石阶桂柱竹编墙”

还可以看出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源氏依旧风度翩翩,高尚儒雅。当源氏为来探望的左大臣家的宰相

,徒增悲凉沉重的心情。薰君忧伤时便用“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饯行,一句“醉悲洒泪春杯里”

,来抒发伤感之情。浮舟离奇逝去,薰君悲伤之情无法抑制,心绪烦乱时便吟诵“人肠断是秋天”

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作品恰当地引用中国诗文词句,对突出主题和描写心理等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借用中国的史实和典故来渲染气氛

《源氏物语》中还常借用中国的史实和典故来渲染气氛,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达到提高作品品位的目的。

例如引用《吕后本记》里的戚夫人的典故来暗示藤壶皇后失去保扩的悲惨遭遇和险恶处境。唐玄宗寻访杨贵妃亡魂、牛郎织女、荆柯刺秦王、赵高指鹿为马、王昭君等典故都体现了《源氏物语》中的中国文学元素。而且,这些典故都非常巧妙地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寓意深刻,回味悠长。

④《源氏物语》对中国诗歌的引用

除了《长恨歌》和《史记》之外,像《汉书》、《晋书》、《文选》、《游仙窟》、《古述异记》、《西京杂记》、《战国策》、《礼记》、《管子》、《元棋诗集》等作品中的典故或诗文也都曾直接出现在《源氏物语》里。从这些中国文学元素里,可以看出紫式部拥有极深的文学修养和渊博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

14.请你简单谈一下对法国古典主义的认识。

【答案】古典主义是17世纪兴起于法国,后流传到欧洲其他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主张国家统一,歌颂贤明君主;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在艺术上侧重表现荣誉、责任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提倡模仿古代,遵守三一律。它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文学思潮,是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是其创作的目的。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出现了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等。

(1)古典主义的产生基础

①法国封建王权的强大。当时,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封建统治者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巩固王权,发展工商业,设立专门机构控制文学艺术。

②理性主义哲学的兴起。17世纪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形成很大声势,影响到法国社会风气的变化,推崇理性、轻视感情逐渐成为时代的精神特征。

③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经过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学面临着较为繁杂的局面,就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对此进行适当的整饬也就符合文学发展自身调节的规律。

(2)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政治倾向性。古典主义文学拥护中央集权,歌颂贤明君主,强调国家利益的至高地位,要求文学为王权服务。

②注重理性。古典主义将理性看作时代精神的核心,强调个体对王权的服从,对义务的践行,主张克制情欲。

③模仿古代,遵循规则。古典主义将古希腊罗马文学视为楷模,重视艺术规范,尤其遵守三一律,推崇悲剧,主张运用严格的艺术规范,包括华丽、典雅的语言,处理旧有的题材,反映王公贵族的生活。

④推崇华丽、典雅的文风,人物塑造类型化突出。

(3)古典主义的贡献及局限

①贡献

古典主义时期产生了许多杰出作家,创作出众多伟大的作品,同时在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促进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就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它对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过于繁杂的文学局面进行了一定的整伤。

②局限

古典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现实主义,它服务于封建王权,粉饰太平,简化矛盾,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它过分崇古,追求高雅,美化宫廷趣味,妨碍作家深入反映现实;夸大理性的作用,忽视个人情感;其人物塑造流于公式化和概念化,性格单一。

15.《白鲸》的多层意义和艺术特征。

【答案】《白鲸》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它是时代的镜子,是“美国想象力最辉蝗的表达”。

(1)《白鲸》的多层意义

《白鲸》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或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和阐释。

①第一层面是其一般的社会意义

从一般的社会意义来分析,小说以“披谷德号”捕鲸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血腥来源,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反映了捕鲸工人危险而又艰苦的生活,歌颂了工人们机智、勇敢、互相支持的高贵品德。

②第二个层面是其特殊的宗教意义

在宗教背景下,白鲸代表着宗教的“恶”和“原罪”。“披谷德号”寓意人生的漫长旅途,带有加尔文教宿命论的思想。

③第三层是其复杂的象征意义

这种象征意义体现在白鲸“莫比·迪克”、“披谷德号”和船长埃哈伯形象上。有人把白鲸看作

“善”的象征,有人认为它是“恶”的体现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身,还有人说它是不善不恶的永恒的大自然的代表。“披谷德号”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船长的象征意义也非常复杂,有人将之视为企图摧毁美和善的邪恶的代表,有人认为他是人类反抗的化身,还有人认为他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主宰而徒劳地与宇宙力量抗争的狂徒。不同的阐释,说明了这部作品意义的丰富以及经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

(2)《白鲸》的艺术特征

①广泛运用各种象征手法。除了作者塑造的各类形象均有象征意义外,小说对景物、细节的描写也往往具有极其丰富的象征、暗示意义。例如,烟斗、白鲸、海洋、陆地等等,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性。

②卓越的自然景物描写,尤其是对大海的描写给人印象极深。诗人以变化多端的笔调,描绘出大海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饱含了浓厚的诗情画意,同时又从侧面烘托了人物在同大自然斗争中的顽强精神和心理活动。

③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引证和议论。作者在故事中断故事的叙述,插入大量的捕鲸知识,旁征博引,使小说具有百科全书性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作者还常常在叙述故事和描写景物的同时在,直接出来和读者对话,直抒胸臆,大发议论,这样便增强了小说的力度和深度。

16.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

【答案】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鲜明的新质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文学品格,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1)对人的关注是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种核心。它反对中世纪封建教会鼓吹的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2)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主题。人文主义文学将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斗争武器,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欲望要求,肯定了人的权利,传达了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

(3)人文主义文学在艺术风貌上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学精神的根本性变更和题材与主题的根本性转换,使得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风貌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①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等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艺术追求。人文主义文学所描写的形象大多充满“情”和“欲”,生机勃勃。它或充满着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或展示着令人愉快的生活情趣,或蕴含着人的困惑、渴望及其激情。

②在创作方法上,为配合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追求,人文主义文学抛弃了中世纪宗教文学寓意、象征、梦幻的创作方法,在继承民间文学写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现了更高的艺术真实。

③在文学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人文主义文学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原有的一些题材如抒情诗、叙事诗、戏剧等,从形式到技巧进一步走向成熟。另外作为近现代文学主要形式之一的

十四行诗、框架是短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等艺术形式,都发端于这一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种题材上的鲜明特征,既是人文主义作家继承和借鉴传统题材形式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人们视野开阔和个人意识增强的产物。

④人文主义文学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当时一些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一般均是本民族语言的奠基者和文学语言的大师,他们摈弃了当时的官方语言——拉丁语,采用普通老百姓所通晓的俗语、侄语或口语进行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三、论述题

17.简论《伊利亚特》第一章叙事结构。

【答案】《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所作,实际上它产生于民间口头文学。《伊利亚特》共二十四卷,15693行,各卷的长度从429到999行不等。《伊利亚特》虽取材于特洛亚战争的传说,却从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亚九年零十个月后的一场内证写起,到赫克托尔的葬礼为止。引起这场战争的金苹果的神话,在它描写海伦和帕里斯时有所提及,术马计和特洛亚的陷落,则见于《奥德修纪》中奥德修对往事的回忆。《伊利亚特》第一章的叙事结构主要表现为:

(1)故事围绕着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展开,突出了英雄主义的主题

《伊利亚特》的头一句是“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希腊联军大将阿喀琉斯性烈如火,他有两次愤怒的表现。史诗写道,战争已经打了九年零十个月,还是胜负难测,这时希腊联军因瘟疫发生内讧。阿喀琉斯与主帅阿伽门农的内证引发了他的第一次愤怒。这样的开头极具戏剧性,也因此极具吸引力;阿喀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源于好友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尔杀死,于是不足内部的矛盾引向异族之间的矛盾。当故事发展到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尔之后,史诗戛然而止。这样的收笔方式可见作者艺术创作的非凡功力。这一结构特点正是“密闭透风,疏可走马”疏处惜墨如金,密处措墨如泼,浓淡虚实的节奏对比十分强烈。其他人物时间都围绕这条主线展开,形成严谨的整体。《伊利亚特》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中几个星期的活动,特别是“阿喀琉斯的力量”。史诗以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的争吵开始,以赫克托尔的葬礼结束,故事的背景和最终的结局都没有直接叙述。

(2)中心情节集中在一小段时间、一个人物或突出事件上,其他故事以穿插或倒叙的方式表现

《伊利亚特》的故事就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那第10年里的51天的事情。《伊利亚特》共二十四卷。第一卷是全诗的引子或序曲,并与第二十四卷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前者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和阿伽门农的激烈争吵开卷,后者以他怒气的息止和冲突的暂时缓和收篇。阿喀琉斯在第一卷里即己罢战,自此一直到第十八卷方始复出,中间除了在第九、十一、十六和十七等卷里有所露面外一直没有出现,头号英雄的长时间“缺席”,无疑会对作品的整一性造成损伤。然而,荷马却匠心独运地使阿喀琉斯去得了人不在“神”在的效果。阿喀琉斯的愤怒直接导致了阿开亚联军战场上的败北。第一卷就解释了“阿喀琉斯的愤怒”,成为了贯穿全诗的核心。在《伊

利亚特》的开卷部分,荷马提到阿喀琉斯的愤怒,称它为“把众多豪杰强健的魂魄打入了哀蒂斯的冥府”,随着情节的展开,得知这众多的豪杰中不仅包括阿喀琉斯最亲密的战友帕特洛克罗斯,而且还有特洛伊的主将、王子赫克托耳。体现了结构布局精巧,重点突出的特性。

18.试结合作品论述《罪与罚》所叙述的主要问题及叙述特点。

【答案】小说《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反映了作家充满矛盾的世界观以及现代主义的创作倾向。

(1)《罪与罚》叙述的主要问题

①展开了19世纪中叶俄国城市贫民的悲惨境遇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国城市贫民的悲惨境遇。作者怀着满腔的激愤和巨大的同情将俄国可怕的社会贫困和穷人走投无路的状况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作者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深恶痛绝。

②揭示超人理论,否定俄罗斯的社会道路和思想

《罪与罚》这一小说还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在作者笔下,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拉斯柯尔尼科夫根据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创造了这样一种“理论”:人可以分为两类,即“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前者能“推动这个世界”,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甚至杀人犯罪;后者是平庸的芸芸众生,不过是“繁殖同类的材料”和前者的工具。小说真实地揭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的内核,这种理论尽管也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抗议,但却是无政府主义的抗议。它不仅不能使主人公获得梦寐以求的穷人的生存权,反而肯定了少数人奴役和掠夺他人的权利。小说深刻地写出了这种“理论”的必然破产,指出了它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实质。

③宣扬宗教思想和宗教伦理观念

作者还试图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强调,一个人如果无视传统和社会准则,那么就会导致道德的堕落和精神的崩溃。最高的审判不是法庭,而是道德的审判;最严厉的惩罚不是苦役,而是良心的惩罚。不过,作者对这一“理论”的批判始终停留在伦理道德和宗教思想的基点上,并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主人公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作者为他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与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苦难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她却显得苍白。显然,“用宗教复活人”的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的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

(2)《罪与罚》的叙述特点

①对人类灵魂的拷问

《罪与罚》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充分显示了作家“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巨大才华。描绘“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特别是违过人物的自身感受和内心分析,无情剖析人格分裂的主人公的病态心理,正是作家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

②人物人格的“心理对位体”

作者是将冲突激烈的主人公的两重人格构成的“心理对位体”作为小说的结构中心,以此来制约小说的总体布局。“心理对位体”本身除了始终处在尖锐冲突状态外,它还随着对位双方平衡的破坏而表现出阶段性的变化。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的肯定与否定之间。犯罪前,前者渐占上风;犯罪后,两者呈紧张的相持状态;在残酷的现实和道德惩罚面前,主人公终于否定了自己的“理论”。“心理对位体”的几个发展阶段大体决定了小说的布局。由于作者着力于拓宽人物内在的心理结构,小说的情节结构则相对地处在了从属的地位。

③复调小说的共时性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的艺术思维”,作家在小说中提供了多种声音,多种音调,使得小说具备了一种新的品格。在《罪与罚》里,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声音,拉斯柯尼科夫的“哲学”,索尼娅的“东正教观念”,预审员波尔菲里的“生活求实和法律的观念”,卢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同样极端的“边沁主义”以及地主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的无耻哲学,等等。好像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事件中,但互相之间井不融合。每一个人物都成了直抒己见的主体,作品人物的意识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他人意识”的东西。这就是“复调小说”的内涵和表现形态。这种艺术上的创新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9.论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特点。

【答案】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作品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特点有:

(1)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

在他的剧作中,往往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形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如《哈姆莱特》中有三条为父复仇的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后两位的复仇,一个是尽孝道,一个是为争得骑士荣誉,他们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的复仇行动,更突出了哈姆莱特复仇的社会意义。莎士比亚还非常善于在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安排剧情,冲突的双方在斗争中的地位不断变化,形成波澜起伏且很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哈姆莱特与奸王克劳迪斯的斗争。全部剧情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跌宕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

(2)莎士比亚戏剧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如哈姆莱特既是个脱离群众的封建王子,又是个满怀抱负的人文主义者;奥赛罗既是一个忠于爱情的情种、奋勇杀敌的勇士,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统帅、杀害无辜的凶手;夏洛克一方面诗歌凶残吝音的高利贷者,一方面又是个虔诚的教徒。剧作还写出了同一人物前后不同时期的性格发展轨迹,如哈姆莱特从一个抱有崇高信念的快乐王子到对人与社会悲观失望的忧郁王子,这样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3)莎士比亚善于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主人公性格

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三人对待复仇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的鲜明对比,突出了哈姆莱特作为先进人文主义者的特点。哈姆莱特与霍拉旭同样都是人文主义者,

但是遭遇不同、地位不同,霍拉旭理智冷静,哈姆莱特热情深沉,更加反衬出哈姆莱特精神世界的深刻性。

(4)莎士比亚擅长用内心独白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六处之多,每次都推动剧情发展,为完成人物性格塑造起了关键作用。最著名的是第三幕第一场的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苦闷与仿徨。

(5)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的特点

莎翁是语言大师,他的词汇特别丰富。他的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而且贴和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人物的戏剧动作相衬相依。如哈姆莱特清醒时是典雅的语言,符合土子的身份,在装疯时用的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点。他还善于使用恰当的比喻、双关语、成语和谐语,不仅丰富了表现力,而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016年上海大学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之外国文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出题严格按照最新复试题型及历年复试难度。

——————————————————————————————————————————

一、名词解释

1.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普鲁斯特的一部意识流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 但丁的《论俗语》

【答案】但丁的《论俗语》是但丁用拉丁文撰写的最早的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文体和诗律的著作。其创作目的在于引起知识界对民族语言的注意。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过重大的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3. 叶芝的“面具”理论

【答案】叶芝的“面具”理论是叶芝艺术创作和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人的智能再创造是外部命运的对立面,“而我所谓的‘面具’是出自其内在本质的一切的情感的对立面。”面具是情感的再创造,即反自我。叶芝认为自我只有找到且自觉地模仿反自我,人格才有可能发展完善,而且在此过程中才会有所创造。“假如我们不能想象自己与自己不同,尝试充当那第二自我的话,我们就不能给自己强加一条戒律,虽然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接受一套。因此主动的品德与被动接受一种规则不同,是做戏似的、有意识的表演、戴着面具。”

4. “解冻文学”

【答案】“解冻文学”是西方学者对苏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的概括。它是指以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的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

,它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作“解冻文学”

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5. 《跳房子》

【答案】《跳房子》是阿根廷著名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代表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二战后关于情感和观点的最为强劲的百科全书”。小说叙述的是一位任性不羁的拉美知识分子——奥利维拉,为了追求人生的真啼来到西方文明的“天堂”——巴黎,却发现自己与

其格格不入,与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无法沟通。失望之余,他不得不舍弃爱情与友谊,回到“人间”——布谊诺斯艾利斯。然而,在这时他同样找不到自己形而上的追求。他执著地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天堂,但无论巴黎,还是阿根廷,苦苦的求索,只是使他一次次跌入失望的绝境。

6. 意识流小说

【答案】意识流小说是新时期以来文坛上出现的一种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的小说样式。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故事的叙述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7. 古典主义

【答案】古典主义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8. 乌利波(Oulipo,或译为“潜在文学工场”)

【答案】乌利波,Oulipo

为,缩写,音译“乌力波”

,是一个由作家和数学家等组成的打破文本界限的松散的国际写作团体。它直译“潜在文学工场”

由法国诗人、作家雷蒙·格诺和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内创立于1960年,至今仍活跃于法国乃至

,后延伸出“有力量的,理论上的”等意世界文坛。“潜在”最初指“一定时间后起作用的方法”

义。最为知名的成员有卡尔维诺、乔治·佩雷克、雷蒙·格诺、雅克·鲁博等。就其本质而言,乌利波是一种具有精神同质趋向的文学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思维品质被认为是21世纪实验文学的曙光。

二、简答题

9. 请问“湖畔派诗人”创作怎样表达浪漫主义的?

【答案】“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二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

“湖畔派诗人”的创作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达浪漫主义:

(1)诗歌题材写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在诗歌题材上,他们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除此之外,他们还善于描写大自然,赋予大自然以一种提升的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的力量。

(2)诗歌语言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

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华兹华斯说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词藻”与陈言套语。

(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这样就能把他们从“狂热的小说、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的韵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脱出来;湖畔派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总之,湖畔派诗人的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们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提倡唯心主义、唯灵主义、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等观点是片面的、不可取的,拜伦和雪莱也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

10.简析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异同。

【答案】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然后迅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代表剧作家有贝克特和尤内斯库等,其各自的作品《等待戈多》和《椅子》等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剧作。荒诞派戏剧与西力传统戏剧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1)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相同点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相同点在于它们二者都具有其“荒诞”的精神实质。荒诞派戏剧正是作家调动各种荒诞的戏剧形式对人类的荒诞感最直接的展现。

①原始仪式与荒诞派的相同点荒诞派在对戏剧原始的精神实质的回归中,人重新成为了戏剧的中心;在戏剧表现形式上,荒诞派剧作家创作出了二十世纪的精神仪式,并使现代戏剧具有了原始交感巫术的特点,从而达到一种宣泄情绪和净化心灵的仪式化戏剧效果。

②传统戏剧与荒诞派的相同点同样源于原始仪式并最终成型于中世纪的西方木偶剧使荒诞派戏剧找到了一种纯粹机制化戏剧模式的理想舞台:通过创造和木偶剧一样的隐喻性的舞台,呈现出现实世界最本真的状态;通过塑造木偶式的符号化人物,荒诞派戏剧将人物作为直喻的舞台形象的一部分,更加深化了人类异化的主题。十九世纪末的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试图创作的不像戏剧的戏剧“淡化情节与冲突”被荒诞派剧作家所汲取,并在创作中将此类“非戏剧”因素推向了极致。

③超现实主义戏剧与荒诞派的相同点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梦幻呈现性的表现方式以及对戏剧语言的颠覆使之成为荒诞派戏剧的先驱。而荒诞派戏剧舞台则被认为是对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理论最好的实践。

2016年上海大学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之外国文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