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DH】2015-201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

时间:2025-05-10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 情感。

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 行比较。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马思聪的《思乡曲》磁带。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 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当祖国遭受侵

略者蹂躏的时候,人民奋起反抗,著名诗人艾青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海峡两岸,多少亲人不 能团聚,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时候,不禁唱出淡淡的《乡愁》 。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 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 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 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 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 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2.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 诗人,散文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 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 ,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 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 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 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 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 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值此国土沦丧、民 族危亡的关头,艾青用笔饱蘸深情地写下了《我爱这土地》。 《乡愁》 这首诗写于1972年。同所有漂泊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

中身居 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由于台湾和大陆长 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又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 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柔 情而又真挚的《乡愁》。

《我爱这土地》 1.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 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 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 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 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 的爱国心。 《乡愁》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 重音。 2.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 、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 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 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 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 的“慢板”,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 /是一枚/小小 的/邮票 .. ..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是一张/窄窄 的/船票 .. ..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 /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 .. ..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 /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 ..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 了具体可感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 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 票、坟墓

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 …… 此处隐藏:231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SQDH】2015-201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