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基础知识点)20(7)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四、眼睛和眼镜
1、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的刺激产生信号,视神经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2、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3、眼睛能看清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点分别叫做远点和近点。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cm处。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
游戏可以重来,人生不能游戏!
25cm,25cm叫做眼睛的明视距离。
4、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会使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强,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要戴近视镜(也就是凹透镜)来把光线发散一下,使成的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5、老年人的晶状体通常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要戴远视镜(也就是凸透镜)来把光线会聚一下,使成的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6、近视镜(也就是凹透镜)又称为缩小镜, 老花镜(也就是凸透镜)可以当做放大镜来使用。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都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
2、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是成像的第3种情况),目镜是放大镜(是成像的第5种情况)。显微镜的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
3、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是成像的第1种情况),目镜是放大镜(是成像的第5种情况)。
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间的红线处,或指针在红线两侧摇晃的幅度相同。平衡螺母的调节方法:左偏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3)读数:物体质量等于砝码加游码。
(4)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平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平的测量范围。
二、密度
奋斗改变命运,拼搏成就辉煌!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定义式: =m/v.
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
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4.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但有可能相同,如煤油和酒精。
固体的密度不一定比液体大,如水银的密度比一般的固体都大。
同种物质在不同物态时密度不同,如水和冰。
三、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利用m—V图像,可以求物质的密度;
四、密度的测量
1.测固体的密度
(1)测比水的密度大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利用量筒采用排水法测出固体的体积。
(2)测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利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时,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细而长的针或细铁丝将物体压没于水中,通过排开水的体积,测出固体的体积。二是在固体下面系上一个密度比水大的物块,比如铁块。利用铁块使固体浸没于水中。铁块和固体排开水的总体积再减去铁块的体积就等于固体的体积。固体的质量、体积测出后,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固体的密度。
2.测液体的密度
(1)正确步骤是:(烧杯+水)的质量—(烧杯+剩水)的质量=倒出液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倒出液体的体积。
上一篇: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下一篇: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